在位6年,干出后人600年的业绩 | |
www.wforum.com | 2025-10-19 12:11:13 历史其实挺有趣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柴荣打算对禁军进行改革,对他来说这是必须要做的,因为即位之后,柴荣也亲自带过兵,上过战场,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一个问题,后周军队在指挥上有很大缺陷,军心也不团结,很涣散,打仗的时候甚至频繁出现士兵大规模溃逃的现象。 那我们可以想一下,将领不听号令,士兵怯懦畏战,军队的战斗力约等于没有。 这些现象,给了柴荣很大的触动,他想他一定要把军队给好好的整顿一下,那么皇帝是从哪里入手的呢? 首先,禁军中的士兵,个体之间差异太大了,有的太年轻了,有的则岁数太老,有的身体强壮,有的力气太小,整个军队是庞杂不堪,战斗力参差不齐,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一支庞大的军队中,人数看起来虽然很多,但实际上真正能打仗的,可能五成都不到。 一个士兵,就需要一户甚至好多户的农民去养育,而这么多根本没有战斗力可言的士兵,则完全是在消耗民生力量。 柴荣认为,一支强大的军队,关键不在于人数的多少,而在于人员的精干。 于是皇帝把军队中那些武艺高强,身强体壮的军士提拔了起来,能力不行,身体素质不行的,干脆就放他们回乡种地去了。 皇帝还让赵匡胤到全国各地去挑选能人牛人,然后把这些人全部都安排到“殿前诸班”服役,这个殿前诸班,就是殿前司嘛,禁军中最为精锐的一支力量。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二》: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 那通过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柴荣把军队改革之后,整个后周的军事力量得到了质的飞跃,那战斗力蹭蹭的往上涨。 内政没问题了,军事力量也没问题了,那接下来就是对外扩张。 柴荣一生,发起过的重大战役,主要有四场。
第一次,是显德元年,北汉契丹联军南下,柴荣御驾亲征,在泽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晋城市高平一带成功阻敌进军,大获全胜,这个也就是著名的高平之战。 次年,柴荣发兵平定了后蜀,当然没有说把后蜀直接灭亡掉,但也属于大获全胜,拿下了此前因为中原战乱而被后蜀占领的秦州,成州,阶州,凤州,这个是后周平后蜀之战。 紧接着,从这一年到显德五年,柴荣三次亲征南唐,把长江以北的淮南地区都拿了下来,并且还迫使一向以正统自居的南唐李氏对自己臣服,这个是三征南唐之战。 最后一个,是显德六年,柴荣北上,攻打契丹,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收取三个关,三个州,十七个县,差点把燕云十六州给拿下来。 前三场战役,在《过江之鲫》第一部中的北汉章节,后蜀章节,南唐章节中已经有详细的叙述,这里就不讲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返回去看一下,这部中我们主要讲柴荣北讨契丹的战争,当然这个我们也要放在最后讲。 那为什么要放在最后讲呢,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世宗在位时的四场战役都取得了几乎是压倒性的胜利,胜利的背后有哪些关键的因素,或者说是哪些改革支撑了胜利。 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他曾经问管仲,说寡人要治理天下的话,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 管仲说: 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那管仲说的五害是什么呢?是水害,旱害,风害,疠害,虫害。
水,水灾,洪灾。 旱,干旱,颗粒无收。 风,就是风霜雷暴,恶劣天气。 疠,就是瘟疫等传染病。 虫,就是山间猛兽,蛇虫毒蚁。 其实管仲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君王应该积极的治理自然灾害,关注民生,关注底层的生活状况。 管仲后来还说: 请除五害之说,以水为始。 可以见得古人对于水灾,水患是非常重视的,并且认为这是国家的根本,那么想要治水,必然就要兴修水利。 我们知道世宗在位的时间是很短的,但他治国的动作却很多,他修了汴河,修了邗沟,修了蔡水,还开通了五丈渠。 汴河,是后周京师开封和外界沟通最重要的一条河,但是五代时期大家都忙着打仗,根本顾不上治河,所以汴河要么堵塞,要么水太小,过往船只都搁浅了,世宗即位之后,他就开始治理汴河,而且力度很大,是持续治理,还在开封的周围新建了好几条新的运河,那么我们可以说,从世宗开始,开封的水路那是阡陌纵横,很快就发达起来了。 除了汴河,世宗还治理了邗沟,也就是那条连接了长江和淮安的古运河,不到两百公里,不长,但是很重要。 邗沟前边有一道堰域,您可以把这个堰域理解成公路上的限高杆或者是路障,因为有这个堰域,进入邗沟很不方便。
我们想一下,柴荣修水利的原因,一是为了民生,二是为了灌溉,三就是为了作战。 就拿打南唐来举例,为什么三征南唐次次都赢,你总不能说每次都是赵匡胤神兵天降,这背后一定有强大的后勤保障,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后周的军队要打南唐,那肯定就要走水路,既然要走水路,那必然要进入汴河,所以世宗才会去修汴河。 汴河是从开封向东南方向的运河,是当时连接中原和江淮的交通大动脉。 走上汴河,目的是为了从汴河再进入淮河,那进入淮河之后,就要从淮河再进入到另外一条关键的运河中,也就是邗沟。 这个邗沟的入淮口啊,在今天的江苏淮安附近,这里就有一道堰域,会把后周水军的去路给挡住,后周的大型战船是没有办法通过这道堰域的,所以世宗一定要修邗沟,还要围绕邗沟做文章。 世宗拿来地图,并且实地走访,他很快就发现,在淮安城西的淮河边上,有一条叫做鹳水的河流,这个河流就很宽,并且鹳水也流入淮河,最关键的是,它和邗沟是相通的。 如果能把鹳水再加宽,进行疏通和改造,那后周的水军完全可以从这里通过而绕开邗沟的堰域。 一些将领和大臣们对世宗的这个想法,不太认可,他们说这个地方啊,地形非常复杂,对工程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轻易办不成。 大家都不看好,结果世宗只用了半个月不到,就把鹳水给修好了,后周的水军通过鹳水,成功进入了邗沟。 邗沟我们就知道了,南北走向,直接就能进入长江,顺着邗沟一路向南,就能进入长江水道。 进入长江水道,就代表着后周的水军出现在了南唐的核心统治区面前,我们来看记载: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巨舰数百艘皆达于江,唐人大惊,以为神。 您看,直接把南唐都吓坏了,连连称呼世宗能穿越如此复杂难走的水路,直接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余下,世宗还治理过蔡水和五丈渠,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水利行动。 蔡水,从开封向东南流,连接了颍水,最后进入淮河,它进入淮河的位置,在今天的寿县和凤台一带,大略上属于是淮河中游——淮河对淮西战场的意义就非常大了。 后周的主要敌人是南唐,主要战场在淮南东路,也就是邗沟所在的淮安和扬州一带。 没有蔡水,就只能这么单线作战,那有了蔡水,后周就可以在淮南西路,也就是今天的安徽中部开辟第二战场。 军队从开封出发,经过蔡水和颍水进入淮河,直接就可以攻打寿州,濠州和滁州,这就会迫使南唐军队不得不分兵在被后周拉长的淮河防线上去防守,无法集中所有的兵力于一点。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蔡水可以作为一条运输线,将沉重的攻城器械,大量的粮草甚至是作战人员直接运送到淮河前线,这个效率和成本,远非人挑马驮的陆路可比。 至于五丈渠,那就更有价值了。 五丈河从开封向东流,直接到梁山泊,就是《水浒传》里宋江起义的那个地方,梁山泊则连通山东半岛。 山东地区在后周时期和后周之后的北宋初期,不安生,有地方叛乱,还有局部割据,这朝廷都得收拾,都得控制。 以前没有水路,从开封发兵去山东,腿儿着去那是很慢的,很容易就贻误战机,现在有了五丈渠,开封的禁军可以乘坐船只,快速直达山东腹地。 当时不还有契丹么,契丹南下,他们除了走河北平原之外,也有可能从渤海湾走,威胁山东北部。 通过五丈渠,后周就可以快速的向山东地区增兵,运粮,加强这条防线的稳固。 一聊打仗,聊战争,我们通常只能看到主帅的谋略,士兵的勇敢,看到冷兵器在战场上的交锋,我们更常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那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当狭路相逢的时候,有的人不够勇敢,而有的人比别人勇敢呢? 他勇敢的底气来自于什么呢? 八个字:上兵伐渠,其下攻城。 在世宗看来,他平定天下之前最高明的谋略,就是修通运河水道,因为只有依赖漕运的畅通和地理形势的便利,他和他的军队,他的将士们才有争取天下的勇气。 所以,真正的善战者,他的功绩往往看上去并不显赫,为什么?因为在大战开始之前,胜负早已在他对江河水利的掌控中决定了... 历史再一次证明,真正的强大,源于那些看不见的,系统性的基础建设。 更何况,如果没有世宗开中原河渠,又何来北宋的梦华东京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