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前143年,汉景帝刘启在未央宫设宴,邀请丞相周亚夫共进晚餐。然而当佳肴美酒上桌后,却少了一双筷子,这看似小事,却成了考验忠臣的试金石。宴毕,汉景帝语出惊人:“此人留不得。”这一言,揭示了忠臣与皇权间的微妙张力,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臣试探事件。
三月平定七国叛乱
汉景帝即位之初,朝廷仍不稳定。吴、楚、赵等七国诸侯兵力雄厚,割据成势,威胁中央政权。尤以吴王刘濞最为强悍,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下棋争执的细故,用棋盘打死了吴王的太子刘贤,旧怨难解。为巩固皇权,汉景帝听从晁错建议,决心削弱诸侯。
此时,周亚夫被召入宫,肩负镇压叛乱重任。他率兵十万,步步为营,先封锁七国粮道,再调整军力,最终以计取胜,三月内成功平息七国之乱。叛军首领刘濞被斩,馀部自裁谢罪。周亚夫因此被封太尉,加赐綛侯旧封,位列群臣之首。
然而,当周亚夫站在权力巅峰,忽然想起当年女相士许负断语,不禁怔然,那一语中的“三年封侯,八年为相。”在今日,已无可辩驳地成了现实。
女相士许负的预言
原来,周亚夫曾受一名女相士许负占卜。许负曾言:“三年封侯,八年为相,九年之后,大人恐将因饥饿而终。”周亚夫听后旋即放声笑了起来,心想三年封侯、八年为相,既已权势滔天,怎会饥饿而死?于是也没当一回事;然而,现实却照著许负的预言在走,周亚夫果然封侯为相,但却也为日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忠直犯禁忌,触怒皇帝
西元前152年,景帝想废长子刘荣,另立王皇后所出的刘彻。王皇后年轻貌美,背后还有长公主和窦太后相助,世人皆知,景帝之意虽未明说,但早已显露无遗。身为宰相的周亚夫,对废立太子的奏章直言反对:“非礼也。”这句话直接挑战皇帝意图,彻底刺痛了汉景帝心中微妙的权力平衡。随后,对王皇后兄长王信封侯之事亦提出反对意见,直言:“天下如何服从?”他的忠直,让皇帝觉得难以容忍。
筷子局:宴席中的隐喻
不久,汉景帝让御厨做了几个硬菜,单独宴请周亚夫,吃饭只是借口,实际上是想试探他。菜都上齐之后,周亚夫非常纳闷,因为皇帝没给他筷子;然而,周亚夫不知道的是,汉景帝故意不给筷子,是为了试探他是否变得圆滑世故。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不如景帝的期待;周亚夫让一旁的太监拿一双筷子来,否则没法吃饭。令他意外的是,皇帝却不同意,还半笑不笑地说:“这么一桌子菜,你还不满意吗?”周亚夫差点憋出内伤,却又不能反驳,只能跪在地上磕头谢恩,等到皇帝让他平身后,他饭也不吃了,直接扭头就走,汉景帝望著周亚夫远去的背影感慨道:“此人留不得。”这场宴席,实质上是忠臣命运的转折点。
忠臣折翼:周亚夫绝食而亡
宴后不久,汉景帝决定不用周亚夫,也不能留著他。毕竟他在军队的威望太高了,所以找了个理由(周亚夫儿子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今后周亚夫葬礼上用,却被冠上储兵谋反的罪名),把他下狱。周亚夫因子嗣行动被误解,遭廷尉审讯,愤而绝食,五日后逝世,享年六十一。他没有留下遗言,亦未见亲人最后一面。周亚夫以沉默回应羞辱,用死亡结束命运的审判。虽然他的忠骨被掩埋,但忠臣之志,却永留史册。
周亚夫在牢里愤而绝食,五日后逝世,享年六十一。(影视示意图/翻摄自百度百科)
周亚夫在牢里愤而绝食,五日后逝世,享年六十一。(影视示意图/翻摄自百度百科)
结语
周亚夫的一生,是忠臣与皇权间微妙博弈的缩影。他既是平乱功臣,也是直言敢谏的丞相。他的死,揭示了在帝王体制下,忠直与变通的残酷抉择,也提醒后世:真正的忠臣,不仅以才智辅佐国政,更以信念守护礼法与正义,即便代价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