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问题解决不了,人也解决不了
www.wforum.com | 2025-10-02 15:12:07  历史其实挺有趣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提前叠个甲,这个故事来自于马伯庸老师的经典作品《显微镜下的大明》,马老师写的相当之精彩,而且详实考据,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原文。

作者这个版本,是参考了原本之后的简洁版。

说这万历二十八年的重阳节,大明天下都在过节,登高饮酒,祈福安康嘛,州府县乡都很开心,唯一有一个县,它不是很开心。

哪个县呢?是南直隶徽州府婺源县。

因为就在重阳节这天,一份从南京城里快马传回的乡试榜单,让全县人是如丧考妣,如坠冰窟。

怎么回事儿?这一次的乡试,整个婺源县一个中举的都没有。

对别的县来说这可以理解,但是对婺源县来说,这很掉价,很没面子,简直是不能接受。

婺源,百年来文风鼎盛,这里是大儒朱熹的故乡,从来都是文运昌隆,科第蝉联,那婺源县在科举场上,那是战绩可查的:

万历二十五年,中举七人。

万历二十二年,中举六人。

万历十九年,中举七人。

万历十六年,中举八人。

万历十三年,中举八人。

这么一个科举强县,今年莫名其妙的被剃了光头,这真是奇耻大辱啊。

面对这种情况,婺源的乡绅士子们首先想到的是,有可能是考官在科举中徇私了,舞弊了,或者故意打压婺源考生了,才会造成无一人中举的局面。

可乡绅士子们一顿调查,查来查去,发现这乡试的主考官啊,一个黄汝良,一个庄天合,这都名声在外,清廉刚正,绝无偷偷搞猫腻的可能。

所以,婺源的乡绅士子只好安慰自己,说这次被剃了光头,只不过是偶然事件,下一次兴许就好了。

结果,三年之后,万历三十一年,婺源考生乡试中举的,只有三个人,这还不算,这三个人在后续的考试中,还被刷掉了两个。

一次科举上的失利还好,可连续两次失利,婺源县有点接受不了。

主要是婺源的上层社会,此时此刻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之中。

科举的成绩,是地方官员政绩的一种体现,举人进士出的多,说明你这个县令搞教育搞文化搞得好,反之则说明你无能,而且这是婺源人向朝廷输送婺源籍官员的主要途径,婺源举人进士多,官场上的婺源人就多,官场上的婺源人多了,那婺源县在朝堂上就有话语权,有了话语权,就代表拥有更多的政治资源分配权。

现在可倒好,举人梯队如果就这么断档了,那未来二十年里,婺源的影响力指定是一落千丈。

大家正研究为什么最近这几年婺源不出举人,科举成绩不好呢,一个叫做程世法的人提出了一个在现在看来很荒谬的看法,他认为,是婺源的风水出了问题。

我们的古人,终年都生活在封建迷信的氛围内,相信天人合一,相信天人感性,相信天上地下是不同的世界,相信云层之上有一个神或者一群神主宰着人类的命运,相信人类做好事,会有祥瑞出现,铁树可以开花,荒井可以涌泉,各地会出现神鸟麒麟,人类做坏事,上天也会降下神罚,会出现洪水瘟疫等等灾害。

人们还相信,通过一些神秘的手段,比如房屋的陈设,祖坟的迁徙,人和神可以进行沟通,并且在冥冥之中改变个人和世界的命运。

婺源人啊,很信风水,程世法在大家信风水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想法:

婺源的文运这么多年来一直很旺,是因为有一个孕育养护文运的根基,现在文运一下子就衰竭了,那就说明这个根基被破坏了。

大家就问,说小程啊,那照你说,这个根基在哪里呢?

程世法说,这个根基,是一条龙脉,而龙脉发源于北方大鄣山,向南延伸,龙脉的核心区域,就是婺源城外的船槽岭。

这个船槽岭啊,是文笔砚池,日月双峰,正是我婺源县科举兴旺关键之所在,可从不久前开始,婺源有很多百姓,他们成群结队前往船槽岭,凿岭取石,用石头来烧石灰,龙脉就是因此而毁啊!

这个想法当然很离谱,可毕竟我们是后人,我们掌握科学,我们不封建,不迷信,但是在当时来说,程世法的这个想法一经提出,立刻就博得了绝大多数乡绅名流们的认可。

在程世法的怂恿之下,这帮人是联名上书,直接就告到了时任婺源知县谭昌言的案前,要求知县封锁船槽岭,保护龙脉,保护本县的科举事业。

图片(科举考试)

这些乡绅,成分复杂,有富户,有读书人,还有很多养病的,退休的朝廷官员,甚至有些婺源籍的在职官员也帮腔,而且级别最低也是侍郎,谭昌言小小知县,他得罪不起。

问题是,进岭凿山烧石灰的百姓,他们不是闲着没事干才去的,他们在船槽岭上取石头,用这种石头烧制成石灰,是要把石灰卖掉,用以补贴家用的,甚至说很多百姓都是以此过活的。

婺源多山,很多百姓都没地可种,你不让他们烧石灰,他们只能饿死。

权衡利弊,谭昌言想了一个可以说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既然乡绅们不许百姓进岭烧石灰,那么干脆,衙门牵头,乡绅出钱,把船槽岭给买下来,收归国有,不许个人进入,如此一来,这龙脉不就保护住了?

乡绅们不差钱,欣然同意,大家凑了很多钱,把船槽岭给买了下来,这些钱谭昌言也没有贪污,而是分发给了这些曾经以烧石灰为生的百姓,算是对他们的补偿。

乡绅也不得罪,百姓也不伤害,这个谭昌言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基层官僚,一切办妥之后,他还在船槽岭竖立起了一块巨大的石碑,记录了此次事件,并在石碑上划定了龙脉保护区,严禁闲杂人等进入。

只是,石头就在那里,烧了就能成石灰,成了石灰就能赚钱,这和在古代贩卖私盐是一个道理,古代贩卖私盐那都是杀头的罪过,朝廷三令五申禁止,可架不住利益太大,总有人铤而走险,就是贩,婺源县也是这种情况,烧石灰有利可图,衙门明令禁止,可仍旧有不少百姓偷偷进岭去凿石头。

之后的几任婺源知县,对这个事情也是没办法。

第二任知县金汝谐,刚一上任,乡绅富户们发现又有百姓到船槽岭去烧石灰,他们马上找到金汝谐,给这位新知县施加压力,让知县赶紧把龙脉重新保护起来。

这个金汝谐啊,他是浙江人,新科进士出身,在京师朝廷里有人,他到婺源县里做知县,就是下到地方来镀层金,来刷个履历,人家的前程那大大的有,不限于婺源一地,所以他对这个事情并不上心。

有人举报,说有百姓进岭烧石灰,他就派兵把百姓抓回来,抓回来可是抓回来了,他也不处理,大部分直接就放了。

再有人举报,他再抓回来,抓回来再放,周而复始,无限循环。

乡绅是不能得罪的,可是百姓们也不能逼的太紧,金汝谐知道,烧石灰是婺源诸多百姓们唯一的活路,真要是把这条活路给断了,到时候百姓们赚不到钱,活不下去造了反,那可是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金汝谐主打一个只治标而不治本,反正自己任期一到,自己就走了,这事儿和自己也就没关系了。

更有意思的是,金汝谐为了证明自己的确是在大力保护龙脉而不是在两边搞敷衍,他还专门花钱在当年谭昌言立的那块写了保龙禁令的石碑上——修了个亭子,为石碑遮风挡雨。

来年又是乡试,这次婺源只有一人中举,这更印证了乡绅们想法,金汝谐保护龙脉不得力,龙脉受损,影响到了文脉,因此婺源才不出举人。

大家很着急,纷纷要找金汝谐讨说法,可是金汝谐早就把这段日子混过去了,人家调走了。

第三任知县,是赵昌期。

反正谁来婺源做县令,谁就被压力,乡绅们又跑到衙门去闹,让赵昌期给出个解决办法来。

谭昌言是两边都不得罪,研究出了一个补偿方案,可是补偿款总是会花完的,老百姓把钱花完了,他还是要进岭烧石灰,何况烧石灰也不止这一批拿到钱的人,陆续加入到这个行列的百姓越来越多,你根本控制不过来。

金汝谐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与其说他保护的是龙脉,倒不如说他保护的是那块石碑。

赵昌期就不同了,他这个人手段很硬,来到婺源之后,他出台了一套非常严厉的处罚政策,真就是谁烧石灰就弄谁,他派出了大量的兵力封锁船槽岭,捣毁烧石灰的据点,甚至还鼓励百姓之间相互举报,经过他这么一整顿,烧石灰的行为在船槽岭销声匿迹,一个也没有了。

说来也怪,赵昌期前脚禁止烧石灰,后脚婺源在科举场上就恢复了元气,进士举人层出不穷,乡绅们趾高气扬,纷纷把转好的科举成绩算到了自己极力保护龙脉的行为上。

几年之后,赵昌期离任,又换了新知县冯开时。

谁知道冯开时一来,又开始有百姓偷偷进山烧石灰。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赵昌期的禁令奏效,那是因为赵昌期人在婺源,他雷厉风行,强力管制,百姓们迫于他的威慑,不敢出来活动,但是现在赵昌期走了,有人继续赵昌期的政策,继续像赵昌期那样不遗余力的去禁止还好,偏偏新知县冯开时根本就不愿意管这些事儿,禁令成了一纸空文,进岭烧石灰很快就恢复如常,甚至比以前还厉害。

当然冯开时也不是完全不管,某种程度上他比之前的几个知县管的还“厉害”,动作还要大,在他做知县期间,他不断的出台各种禁令,撰写各种文章,张贴各类告示,大张旗鼓,三令五申,挨家挨户的宣传保护龙脉的工作,同时积极修葺那个当年谭昌言立起来的石碑。

说白了,全是表面工作。

冯开时不切实的去保护龙脉,邪门的事情又发生了,他在任期间,婺源县在科举考场上又出现了无人中举的情况。

乡绅们非常愤怒,他们打算狠狠的敲打一下这个不负责任的冯开时,于是纠结了乡绅,富户,士子,婺源各阶级数百人,到衙门去讨说法,冯开时接待这些人时态度非常好,说放心吧,本官完全同意你们保护龙脉的提议,支持你们保护龙脉的工作,对于破坏龙脉的行为,本官一经查出,绝不姑息,严惩不贷,本官一定当个事儿办,你们就回去等消息吧。

乡绅们还是很满意的,各自回家,等着冯知县狠狠的惩办烧灰的百姓,结果等来等去,等来了冯开时调走的消息。

婺源这个地方的形势啊,真是又复杂,又难办,冯开时调走之后,很多官员赴任,都故意避开这个地方,都不敢来,朝廷没办法,只好暂时把一个叫刘焕发的推官送到婺源县,让他临时代理知县的职务。

正式的知县都不上心,何况临时的?

刘焕发到任之后,乡绅们接着找他闹,刘推官的应对是,接着修葺一下船槽岭前的石碑,并且把历任知县发布的禁令刻到石碑上。

修完了,刻完了,新知县也来了。

新任知县,叫做金德义。

鉴于之前几任知县推诿不办,糊弄了事,这次乡绅们发动了更多人到衙门去施加压力,要金德义主持开展保护龙脉的工作,乡绅们是连威胁带恫吓,说龙脉关系重大,龙脉不仅保护的是婺源科举士子的前途,和来婺源做知县的人也息息相关,龙脉保护好了,本地的官员那就时来运转,官运亨通,平步青云,龙脉要是保护不好,本地的官员那就青黄不接,屡屡受挫,别说升官发财了,搞不好就是非死即伤。

您瞅瞅这种话都说出来,金德义想要不保护龙脉,他也不敢了。

那在金德义的主持之下,船槽岭又被封锁,烧灰的百姓又被打击处理,进岭烧石灰的现象又逐渐消失不见。

金德义打击烧石灰的百姓,百姓们不敢和他抗衡,但是这回,百姓们也不愿意逆来顺受了,您猜怎么着,无数以烧石灰为业的百姓联合到了一起,跑到了婺源县的上级单位徽州府,把金德义给告了。

百姓说,当地人烧石灰久矣,这是他们赖以谋生的手段,金知县不让他们烧石灰,就是在把他们往绝路上逼。

百姓们还说,现在战事吃紧,西北有匪患,辽东有女真人,我们烧石灰多赚钱,也能给朝廷多交税,金知县这么整,不让我们赚钱交税,他就是和朝廷过不去,他是动摇国本。

徽州知府,名字叫做周士昌,他干知府这么多年,下面的事情他一清二楚,龙脉之事,几任知县,历时多年都处理不了,他周士昌又怎么能轻易下判断?

周士昌想要按下不表,他要拖着,他不发表意见,他谁也不反对,谁也不支持,但这个时候,乡绅中一个叫做汪应蛟人找了过来。

汪应蛟,时任兵部右侍郎,这是大官了,他代表的是乡绅的利益,他接触了周士昌之后,话里话外是要周士昌赶紧把这个案子给办了,而且在办理上,要支持乡绅保护龙脉,禁止百姓进岭烧灰。

周士昌是下官,他怎敢忤逆上官,立刻他就驳回了百姓们的请求,并且直接通话金德义,让金德义要坚定不移的把保护龙脉,惩治烧灰户的工作进行下去。

在知府的支持下,金德义有了底气,把工作干的非常认真,认真到了有时候金德义都是亲自带人进山搜查,抓到烧石灰的百姓直接逮捕,给投入到监狱里关起来。

他又出台了不少禁止烧灰的命令,又是罚款,又是逮捕,又是杖击,可以说比很久之前的赵昌期还要严格,那经过他这么一弄,船槽岭是彻底没人了,烧石灰的行当就此断绝——

才怪。

碍于婺源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环境,那当时的老百姓就是没地种,他没有营生,可是他也要活着,您说让他开拓别的赚钱的业务,当时已经是明末了,金德义做知县的时候,皇帝都从万历换成崇祯了,天下大乱,生意哪儿是那么好做的?

何况,金德义禁止烧石灰之后,婺源科举场上也没见有什么新的起色,好几次乡试又是零蛋,足见龙脉之事,完全就是偶然。

你可以暂时禁止一部分百姓烧石灰,也可以禁止所有的百姓在某一段时间烧石灰,但是你不可能禁止所有的百姓在所有时间烧石灰。

这不是知县有没有能力的问题,这是历史的局限性。

图片

(明代知县)

所以,尽管金知县时期,婺源县没有了烧石灰的行为,但是不久之后,烧石灰的行业将会死灰复燃,到清朝康熙年间,百姓又开始烧石灰,又闹出两次轰轰烈烈的保护龙脉事件,不让烧了之后,乾隆年间又开始烧,甚至到光绪年间,婺源县还闹出了好几场保龙事件...

灰户要生存,乡宦要文运,衙门要平衡。

在婺源的群山之中,利益的凿石声从未真正停歇,只是随着时代的钟摆时而响亮,时而悄无声息。

那条传说中的龙脉,始终沉默的见证着这场关于风水,科举与生存的荒诞史诗,人们坚信能通过禁锢几块石头来锁定文运与官运,却始终未能凿开那层更为坚硬的现实。

龙脉无言,它什么也没守护,又仿佛守护了一切。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万斯宣称俄罗斯已战败,必须接受现实
细节曝光 中共首艘核航母004动工
印尼主动提出派2万人出征乌克兰?
半岛格局巨震!李在明宣布收回战时指挥权
美国被逼急了 中国正多维度蚕食美传统军事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万斯宣称俄罗斯已战败,必须接受现实
细节曝光 中共首艘核航母004动工
印尼主动提出派2万人出征乌克兰?
半岛格局巨震!李在明宣布收回战时指挥权
美国被逼急了 中国正多维度蚕食美传统军事
大群美女围观101空降师M119榴弹炮开火
美军有重大变动?川普果然出大招了
中国第一艘076拆除工棚 准备进行首次海试
土耳其五代机梦碎 中国或成“救命稻草”
美军承认了!“正秘密研究”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