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到下,无一不贪 | |
www.wforum.com | 2025-07-03 18:31:09 历史其实挺有趣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乾隆四十六年,是公元1781年,甘肃发生了暴乱起义,边地一时岌岌可危。 事情发生的比较突然,这朝廷呢,手忙脚乱,赶紧往甘肃调兵,可是兵是有了,但是粮草啊,军械啊,一时半会还筹措不齐,乾隆皇帝正着急呢,甘肃布政使王廷赞给皇帝上了一道折子,说国家有危难,局部有战争,我这做布政使的不能袖手旁观,所以臣愿意捐出这几年来攒的钱,共计白银四万两,用来支援朝廷平乱。 王廷赞是甘肃布政使,主要负责财政民生这方面的工作,按理说打仗这事儿,不在他职责之内,他就是不捐钱,也没有人挑他的毛病,但是您看,王廷赞这回很仗义,一出手就四万两,皇帝还不得表扬他? 乾隆皇帝呢,本来是打算狠狠的表扬一波王廷赞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的,可是皇帝面对这四万两的雪花白银,他突然想到,甘肃这个地方啊,比较落后,还很贫穷,四万两白银对京师,对直隶,对皇帝本人来说算不得什么,但是对于王廷赞来说,却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了。 作者来给大家算一笔账,按照清朝的工资标准,王廷赞的这个布政使,是从二品,一年的俸禄是155两,俸米155斛,但是我们知道清朝还有养廉银制度,甘肃地区的布政使,一年的养廉银是7000两,王廷赞乾隆四十二年任布政使,到今天不过第四个年头,满打满算,他也就能攒下白银三万两,还得说是王廷赞不吃不喝,一分钱不花就硬攒,如今他一出手就是四万两,这钱是从哪儿来的? 要搞明白王廷赞为什么出手如此阔绰,要从王廷赞的上任王亶望开始说起。 王亶望,举人出身,痴迷仕途,一心想要做官,后来花了不少钱,终于买来一个知县的官职。 王亶望这个人,家资阔绰,他步入官场之后没有别的本事,就是用钱开道,行贿,送礼,巴结上司,要钱他给钱,要字画他给字画,反正只要能升职,能往上爬,你要什么,他给你弄什么,终于在这位老兄的不懈努力之下,他一路升职,最终被委任为了甘肃布政使。 这做布政使啊,本应德泽政令,善抚百姓,朝廷让你干这个,等于是把甘肃一地的经济命脉交给了你,把一方百姓托付给了你。
可是,王亶望是没有善待百姓的心思的,您想想他为了当上这个布政使,一路走来他花了多少钱啊,他是豪掷千金,耗尽家资,难道他这么做,是为了做个有良心的父母官? 当然不是,他是纯为了捞钱来的,他不仅要把之前的投入全都挣回来,他还要大赚特赚一笔。 为了赚钱,王亶望想了一个“好办法”,到了甘肃之后,他立刻给乾隆皇帝写折子,说皇帝啊,臣到了甘肃之后,臣是忧心忡忡,惄焉如捣,为啥呢,因为甘肃这地方发展不行,太穷了,老百姓过的太苦了,那为了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臣有个主意。 皇帝说你有什么主意啊?王亶望说,虽然甘肃的百姓,普遍比较贫穷,但是当地也有很多富户,很多有钱人,那么臣就可以号召这些有钱人向地方衙门捐粮食,衙门得到粮食之后,就可以分发民众,用以赈济平民。 乾隆说富户是有钱,可是他们不会主动捐粮食吧?
王亶望说对喽,这就是问题的关键,臣不是让他们白捐,他们只要肯捐粮,并且捐到一定数额之后,臣就可以赐给他们“监生”的名额作为奖励。 我们知道古代有一个单位,叫做国子监,这是封建时代由朝廷所设立的最高级别的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里的学生,就叫做监生。 监生有什么了不起的呢?只要你成了监生,你就等于是拥有了免于科举考试而被选拔为官员的机会。 当然只是机会,不保证你一定有官做,但就是这个机会,那也让很多人心驰神往,趋之若鹜了。 王亶望上折子的意思,其实就是找皇帝要这个授权,因为选取监生是天下合议公器之事,他王亶望没有权力私自发授,这事儿还得皇帝说了算。 乾隆一听,心说还有这好事儿呢,区区一些监生的名头就能换粮食,这太好了,皇帝二话不说,立刻就同意了王亶望的计划,并且督促他快点执行下去。 有了皇帝的授权,王亶望立刻在甘肃境内大搞捐粮食换监生的活动,其实本质上这个事情是好事儿,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王亶望耍起了滑头。 本来号召富户捐粮,是要他们捐出实物,大米白面都可以,但是王亶望立了规矩,监生的名额,我是照给不误的,但是你们要捐,不能捐实物,只能捐现银,啊,只收现金。 对于富户来说,这无所谓,给粮食还是给钱,只要能换取监生的名头就得了,于是富户们是纷纷掏钱,数年之间,王亶望就积聚了数百万两白银。 收上来的是粮食也好,是钱也罢,反正你只要用之于民,都用来帮助老百姓了,那也无可厚非。 但是可以预料的是,王亶望是肯定不会拿这些钱来赈济百姓的,他只是做了一本假装赈济了百姓的账本,然后就把这几百万两白银,和甘肃各级的官员都给瓜分掉了。 很满意,大家都很满意,整个甘肃官场都满意,只有老百姓不满意,不过他们满不满意也不重要,因为很快该饿死的饿死,该病死的病死,该冻死的冻死,也无所谓满意不满意了。 把这些钱都贪污了之后,王亶望还没忘记给乾隆皇帝汇报工作,他在奏折里恬不知耻,大言不惭的说自己从富户的手里接收到了很多的粮食,然后把这些粮食都分发给了百姓,百姓们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甘肃的经济也有所复苏,民众感恩戴德,感谢官府,感谢朝廷,尤其是感谢皇帝您,对您是感篆五中,民间纷纷歌颂您是仁君圣主啊。 一顿吹捧,把皇帝吹的心花怒放,皇帝说好好好!你王亶望干的真好啊!你这么有能力,这么出政绩,把你放在甘肃是屈才了,于是皇帝当即就升了王亶望的职,调任他为浙江巡抚。 您想想浙江,那就是江南,那地方多有钱,多富庶,再说环境也好很多,王亶望是乐不可支,收拾行李,立刻就去赴任了。
想来,这王亶望的心里一定是很开心的,因为甘肃如此贫困之地,他都能猛猛贪污,薅钱薅到这种地步,这到了浙江,天上人间之地,他还不得赚大发了。 王亶望升官发财之后,继任甘肃布政使的,就是这个王廷赞。 规矩,王亶望已经给立下了,捞钱的门路也都打通了,新到任的王廷赞,他也无意改变现状,王廷赞一看,这放着钱不赚不贪,这不是傻瓜么?于是他也有样学样,年年搞捐粮是年年搞贪污,这又让王廷赞赚了个盆满钵满。 如果他就这么闷声发大财,也许乾隆皇帝一辈子都不会察觉到,可是偏偏,甘肃这次叛乱,他非要显一显自己,要趁机邀一波功,结果这四万两白银捐给朝廷,露了富了,一下子就被皇帝给察觉到了。 皇帝立刻派人彻查王廷赞,以及清查甘肃地区多年来的捐粮工作,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差点没把皇帝的鼻子给气歪了。 因为皇帝发现,那个被自己当做功臣的王亶望,原来从最一开始就在骗他,什么周济百姓,发展经济,捐粮捐上来的钱,全都被地方官们贪污了。 根据调查,这一场贪污大案,涉及到包括王亶望,王廷赞在位的甘肃地方官有两百多位,他们位于甘肃官场的各个衙门,充斥于各个职务,这已经不是贪污案了,这是系统性的贪污塌方。 可恨,实在是可恨,这些地方官,他们侍孔子师,读圣贤书,系君王所重,得百姓所养,可一个一个都是狼心狗肺,丧尽礼义廉耻,在贪污腐败面前失去了道德正义,泯灭了良知,而置那些冻毙于风雪中的百姓而不顾。 地方上参与的人多也就算了,让乾隆皇帝更加红温破防的是,捐粮贪污一案,从开始到案发,足有七年时间,这七年里,地方官们攻守同盟,沆瀣一气也就算了,实际上在全国范围内,了解此事,知道王亶望带头搞贪污的官员也大有人在,就连京官里都有不少知情者,但却没有一个人敢于揭发举报,大家集体性的选择了沉默——事情的败露,靠的竟然是作案者自己露出了马脚。 怒不可遏的乾隆皇帝杀掉了王亶望,王廷赞,把涉案的官员们该杀的杀,该判的判,该流放也流放了,整个甘肃官场几乎为之一空,可尽管如此,皇帝还是很生气,因为,他生气的不仅仅是自己蒙受了欺骗,而是他终于意识到,他自以为密不透风的皇权统治网络,他赖以掌控天下的官僚体系,早已从内部腐朽,变成了一个上下勾结,欺上瞒下,吞噬民脂民膏的巨大黑洞,王亶望,王廷赞死了容易,但如何堵住这体制的漏洞,如何重建崩塌的信任,如何挽救这看似辉煌却危机四伏的帝国? 所谓的康乾盛世,早就已经,烂透了... |
|
|
|
![]() |
![]() |
歼-20较之F-35的短板在于性能技术与作战文 |
![]() |
中国要建军事基地 被这国总理拒绝了 |
![]() |
中美突传大消息 彭博:北京严阵以待 |
![]() |
匪夷所思!乌克兰F16如被俄罗斯无人机击落 |
![]() |
巴国防部长为何质疑歼-35战机的采购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