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问题是三八步枪的子弹是五发一个桥夹来运输储存和装弹的,所以新机枪也得用这样的五发桥夹来供弹。作为机关枪,总不能打五发子弹就给换弹夹,于是设计师南部麟次郎参考意大利的一款机枪设计,给新机枪设计出了一个供弹斗,使用时理论上能装六个弹夹,也就是三十发的子弹。这个供弹斗在机枪左侧占据很大空间,所以整个瞄准具就得放在枪身右侧,为了让射手瞄准,整个枪托也向右侧有个很明显的拐弯,看上去非常别扭。所以当这挺机枪跟着日军进行侵华战争时,中国这边就很形象地称它为歪把子机枪。
从字面数据上看,这歪把子三十发的装弹量还是很不错的,甚至比后来国军使用的捷克式二十发弹夹装弹量要高。但是这供弹斗要完成压弹,装弹,容弹,输弹,退弹这些动作,牵涉到相对复杂的机械结构,而机关枪的使用条件往往非常恶劣,雨雪风霜那都是家常便饭,只要这供弹斗里进了一点灰尘,就足以让整个机枪罢工,就算一切正常,打了几个弹夹下来供弹斗也很容易出故障造成卡壳。在战场上,机枪的射击连续性非常重要,歪把子的这个特点让日军叫苦不迭。
一开始设计师南部麟次郎给供弹斗加了个盖子,希望解决杂物进入的问题,但也只能是聊胜于无,后来为了根治供弹不畅的顽疾,南部麟次郎异想天开,给机枪搞了个油壶,机枪射手射击的时候,副射手要拿着一个刷子往子弹上刷油,就跟烧烤摊上的大师傅一样。在别的国家,机枪的副射手主要的任务就是装弹,而在日本这边,副射手还得不断地给子弹刷油,这就让日军机枪对副射手的依赖特别高,万一这副射手有个三长两短,这机枪基本就没法运作了。而且这油本身也有很大的粘性,很容易吸附灰尘异物,造成供弹斗的堵塞,所以这刷油的设计想法很好,实际上一点也没有解决歪把子的根本毛病。
当然,歪把子所有毛病的根本原因就是那个设计极为复杂的供弹斗,而当初设计如此供弹斗的初衷,就是为了兼顾三八式步枪的友坂弹。而后来部队的射击经验表明,友坂弹威力大后坐力也大,机枪连续射击的话,不但精度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也容易损坏枪械,不得已日本方面专门给歪把子搞出了火药减装版子弹,为了避免混淆这子弹的外包装上还专门打上了醒目的字样,以避免跟三八步枪的子弹混用。这么一来,供弹斗的种种奇葩和不便的根本目的也就不复存在了,可是这挺枪装备保有量很大,要更换供弹斗也不现实,所以就算是歪把子专用机枪弹,也还得假装采用五发桥夹的设计,放进那个根本没有必要存在,故障频出的供弹斗里,这期间射手还得不断往上刷油,而这机枪出毛病,十有八九就在这供弹斗上了。
◇ 图为正在修整的日军,图中前面两个日军正在擦拭保养歪把子机枪这机枪毛病如此之多,一线作战的日军对它从来就没给过什么正面评价,以至于部队下发到基层的作战手册上都写满了这种机枪的故障排除方式。当抗战爆发时,装备这歪把子的日军跟装备捷克式的国军交手,在机枪这个层面上是讨不到什么便宜的,歪把子毛病频发,经常容易卡壳,就算它能够正常射击,它的射速也比捷克式要慢得多,再考虑到它这个歪把子的特性,弹道很容易打偏。所以当日军遇上中国的捷克式,一般是不考虑用歪把子来进行压制,而是直接调来掷弹筒和步兵炮,相比于歪把子,这两种武器的性能还算靠谱,抗战时也正是这些武器给国军的机枪阵地造成了非常大的伤亡,而日军本身也因为自身机枪的不靠谱死伤惨重。
◇ 图为一名手持捷克式轻机枪的日军
不过,对于当时很有精神的昭和男儿来说,就算机枪不靠谱,深陷战争泥潭,那也还是要打仗的,但这机枪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在缴获了国军的捷克式之后,日军不但把它编入自己的作战序列,还拿它作为参考来研发下一代机枪,反正无论如何,那个故障频出的供弹斗是绝不能再用了,而是改为弹匣供弹。所以日军研发出了九六式轻机枪和九九式轻机枪,并力争把主力部队里的歪把子给淘汰掉。这两种机枪比歪把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至少使用可靠性就完全不能比,可那么多剩下的歪把子也不能就这么扔了啊,刚好当时日军扶植了一大批伪政权,到处都在招伪军保长翻译官,所以这歪把子就一股脑留给了皇协军。
◇ 图为战争后期日军装备的九九式轻机枪,还贴心的给机枪配备上了刺刀,在机枪手打完弹药后,也能跟着大伙儿板载冲锋咱们看很多老的影视作品里主题都是抗日英雄智斗伪军,那么歪把子也就成了很重要的道具。这种枪国军正规部队看不上,但是游击队就不一样了,他们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且这歪把子虽然毛病一大堆,如果射击的时候不那么强调连续性,拿歪把子打短点射,它的精确度还是非常好的,甚至比捷克式还好。所以游击队缴获歪把子当然是当成宝贝好好伺候着。有记录表明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也遇到过歪把子,他们对这枪的评价倒还不错,精度不错当狙击枪还是没问题的,但这样的评价怎么看都是对机枪的侮辱。
◇ 图为八路军战士缴获的日军三八大盖和歪把子机枪当然日本人也没想到,早早被他们丢弃的歪把子也有重出江湖的一天,那就是1945年的时候,美军已经快打到了日本本土,日本大本营提出了所谓的“一亿总玉碎”的决号作战计划,这时候连祖传的武士刀和匆忙赶制削尖的竹子都能派上用场,好歹还算正规机枪的歪把子就更不在话下了,而且使用它们的还得是有经验的退伍军人,不能是一人换一个美国兵的女学生。如果美国当时没有那两颗原子弹而是按部就班地登陆九州和本州,那就会遇到更多的歪把子等着他们。不过现实中这些被解封的歪把子终究没等到本土玉碎。随着日本的投降,歪把子也和日本军队和军国迷梦一起走进了历史。
◇ 图为日本女学生拿着歪把子进行射击训练,准备与登陆米军来一个本土决战
歪把子的故事是一个很典型的日本式军械开发的案例。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这样搞出来的装备纵然有再多枪械设计师的奇思妙想,也在实战中不堪一击。更可怕的是日本人还真有不少觉得自己手里的武器是天下第一,就不要跟美国德国的机枪比了,就连国军的捷克式都能稳稳压过它。日本在这样的情况下陷入战争泥潭,最终彻底失败,也只能是两个字评价,那就是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