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存在炮兵”:几十门如何威慑日军? | |
www.wforum.com | 2025-05-01 16:07:23 循迹晓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关于抗战时期的中日双方的武器我讲过几期,总体而言抗战那会儿我们中国的武器装备从各个角度来看,小到一支步枪,大到军舰飞机,都跟日军比起来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在近现代的陆战当中,炮兵,尤其是重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这个领域,国军比起日军当然也是差异明显,但是在抗战前国军凭借着仅有的几门购自德国的重炮,也在最大限度上威慑了日军,上演了一出真实版的“炮兵存在主义”。今天就来聊聊这段可歌可泣的往事。 国军从德国采购重炮的动议来自1932年一二八事件的教训。在那次事变之中,日军的重炮全面压制国军,也让国军印象深刻。事变之后国军吸取教训,决定从国外购买重炮,建立起自己的重炮部队。当时的国府聘用德国籍军事顾问,自然也决定以德国军队为榜样打造自己的军队。于是就建议从德国购买最新的火炮组建重炮部队。国府对这个建议不但完全赞成,也对重炮部队异常重视。 往后几年中,国府陆续从德国购买了四十四门sFH18型150毫米榴弹炮。这种炮在当时的德军也是刚刚装备,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重型榴弹炮。国府为了得到这些榴弹炮,花费说是天文数字也不为过。如果按照现成的标价,一门这样的德国炮要法币八十万,而当时一百法币就能买两头牛了,由此可见这炮有多昂贵。甚至当时的国府一下子也拿不出那么多外汇储备购买这些炮,其中有不少买炮的钱是用中国的钨砂矿给换来的。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急速扩张的装甲部队正是需要钨这种金属,因此也乐见其成,这桩交易也就顺利进行。 国军对于这些炮可谓是寄予厚望,说它们是国之重器也不为过。除了火炮,也花费大价钱购买了配套的亨舍尔牵引车,以及炮兵观瞄用的轻型车辆,由此组建的两个团是当时国军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团。 ◇ 图为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与日军进行巷战的中国军队 ◇ 图为国军150毫米榴弹炮团 ◇ 图为sFH18型150毫米重榴炮的亨舍尔牵引车 图由三喵先生拍摄提供 ◇ 图为国军亨舍尔Ty 33G1型六轮牵引车牵引150毫米榴弹炮 当然,仅仅有这些还不够,卡车牵引火炮要想顺利机动,起码的公路设施也必不可少。考虑到以后上海南京一带最有可能爆发战事,国府下令参照亨舍尔牵引车拖炮的标准重修这里的公路,尤其是加固密布河网地区的桥梁,让它们的承重能到十吨以上。光这一项的花费又是不小。而且国军也不仅仅满足于现成的德国货,考虑到日军现有的重炮射程是12公里左右,并且他们有可能在下一次战争爆发之后沿着长江进犯南京甚至武汉,所以国军要求德国方面提高150炮的射程。负责火炮身管研发的莱茵金属公司把原有的三十倍口径给提升到了三十二倍口径,并修改了火炮的复进机等装置,由此射程达到了16公里,稳压日军重炮一头,达到了国府的要求。 当然,操纵这些重炮的也都是国军最精锐的炮兵,抗战爆发之前这些炮兵在演习中基本做到了百发百中,甚至有人骄傲地说,只要是静止目标,不管再小,三发炮弹之内肯定命中。 ◇ 图为隐蔽开火的150毫米榴弹炮 国军的这些重炮单论质量比日军装备的同口径榴弹炮明显占优,但就是数量太少,全国就这么四十四门炮,而日军这边每个军都有直属的野战重炮旅团,这一个旅团的重炮数量就比国军的德国重炮多出至少一倍了。按照之前德国顾问的设想,国军应该会把这些重炮集中起来使用给对方火力压制,但是真正打起来之后发现这根本不可能。日军的重炮使用更从容,而且他们也有很强的反炮兵侦查打击能力,国军重炮只能化整为零,跟日军打起“重炮游击战”。 比如1937年淞沪会战的战场上,国军一门德国重炮悄然潜入真如附近的发射阵地,在十分钟内向着日军在跑马场新修建的飞机场发射了五十余枚炮弹,摧毁日军多架飞机,然后从容撤退。此战大涨国军志气,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不过,一门炮的高光表现不能挽救糜烂的战局,国军最终从上海撤退时,重炮部队原本要通过一座桥梁,但先期撤退的部队为了阻击日军在这座桥上布设了地雷,重炮无法通过,时间紧急之下,重炮团只能把六门重炮炸毁,再推入河里防止日本人缴获。就这样,国军的重炮没在战场上被日军打掉,却因为撤退时的混乱损失掉了。 ◇ 图为1938年11月出版的《历史写真》中的照片,图中即为被遗弃在广州市内的sFH18 150毫米重型榴弹炮连同牵引车 此后随着德日结盟,国军的这批重炮想要再获得德国制造的炮弹和备用零件那是难上加难。没办法,国军炮兵也只能靠着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尽量维持德国重炮的作战,并且继续这种炮兵游击战法。在一些至关重要的节点上,一门德国重炮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1938年,驻扎山西的日军试图占领潼关,此地如果失守,那么日军就会直捣关中进犯西安兰州,抗战就会失去大后方,前景自然也是凶险无比。国府也意识到此地的重要,专门把德国重炮调往此地,炮位就设置在城关门洞内。当日军开始在他们的炮火掩护下强渡黄河时,他们的橡皮艇和火炮阵地都遭到了德国重炮的轰击,不但渡河被硬生生打了回去,而且他们自己的炮兵阵地也被击中,进攻以彻底失败告终。此战过后,国军重炮更是主动出击,端掉了日军在风陵渡的炮兵阵地,从此日军意识到潼关的德国重炮是自己无法逾越的障碍,也就放弃了进占潼关的想法。 ◇ 图为部署在岳麓山上的150毫米重榴炮 ◇ 图为第三次长沙会战结束后,第9战区炮兵总指挥王若卿在sFH18型 150毫米重榴炮旁的留影 到了1941年底,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后,更是发动了第三次长沙会战。在战前国军经过部署,把德国重炮和观察哨秘密布置在城郊的岳麓山上,由此可以让德国重炮火力覆盖长沙的每个要地。日军在1942年初几次攻城,都被德国重炮硬生生砸了回来,甚至他们的司令部也接连六次因为德国重炮的轰击被迫搬迁。国军最终能在这次战役中守住长沙,这些德国重炮可谓是居功至伟。 ◇ 图为长沙会战中的sFH18型150毫米重榴炮 第三次长沙战役之后,国军的德国重炮炮弹和备件短缺情况愈发严峻,幸亏当时的英美等过从北非战场缴获了一批德国榴弹炮的炮弹和备件,将其运往中国,这才解决了国军德国重炮的危机。甚至到了1944年国军已经有一部分部队全面换装了美制155毫米榴弹炮,但德国重炮依旧在各个前线服役。当年秋天,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攻打日军苦心经营的松山要塞阵地,德国重炮也参加了这次战役,它们发射的弹药用来对付日军坚固的堡垒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 图为松山战役中猛烈开火的150毫米榴弹炮 ◇ 图为军博收藏的sFH18型150毫米重榴炮 图由三喵先生拍摄提供 可以说这些德国重炮是真的打满了抗战的全场,虽然从抗战一开始,重炮部队就要同种种不利条件作斗争,包括交通沟通的混乱,以及中德断交导致的炮弹备件短缺,但重炮部队不仅坚持了下来,还在几次关键的战役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这德国顾问战前设想的大规模炮击没能实现,但就算是炮兵游击战,也让日本人知道国军有重炮,就已经是在极大程度上对日军的震慑了。后世回顾这段历史,有人会说这国军的重炮是“存在炮兵”。 这么说多少有点借鉴存在舰队的意思,但是历史上的存在舰队下场一般都不好,而国军的存在炮兵,确实是抗战时期发挥了远超预想的作用,说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那是一点也不为过了。 |
|
|
|
![]() |
![]() |
印度开始拉闸断水 中美俄罕见反应一致 |
![]() |
史上最严重野火酿13伤 以色列紧急向国际求 |
![]() |
潜舰都快造好了 中国突然遭毁约 被群嘲了 |
![]() |
印度刚晒印巴装备差距 不料外界泼冷水 |
![]() |
越南“隐身舰”:远看吓一跳,近看笑弯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