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自己约的皇帝死也得认
www.wforum.com | 2025-01-05 19:12:22  悠然修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明武宗无嗣而崩。其后在杨廷和的主导下,兴藩独苗朱厚璁被选立为新君,进而诱发出明朝的标志性事件“大礼议”。那么杨廷和是出于什么想法和目的选择了朱厚璁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看一个陈年旧案。

正德二年二月,郑康王朱祐枔薨,不仅绝嗣也无兄弟在世。如果不除国的话,就只能上推一辈到其父郑僖王朱见滋的兄弟中去找王位继承人了。因此四房朱见(氵贡)留下的嫡子和九房就争了起来。

注:郑僖王朱见滋共兄弟12人,此时仍有子嗣在世的为,三房(因罪已被革爵)、四房、九房、十房、十一房、十二房。

朱祐檡认为自己虽然是侄子,但依“长房继承制”自己所在的四房“伦序当先”,并援引蜀藩旧事为例。朱见(氵寝)则以秦藩“兄终弟及”为例,指出自己最有资格继承兄长(郑僖王)的王爵。

十一月末,礼部邀六部堂官和台谏共议此事。由于众臣都不怎么吭声,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杨廷和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既然祖制没有亲王绝嗣后的说法,那就按照武官袭荫的规定,让朱祐檡袭爵。

(洪武四年三月丁未)詔:凡大小武官亡没,悉令嫡长子孙袭职。有故,则次嫡子孙承袭。无次嫡,则庶长子孙。无庶长子孙,则弟侄应继者袭其职。

《明太祖实录·卷六十二》

凡军官亡故年老征伤,须以嫡长儿男承袭替职,或嫡长男早丧及笃废残疾,则嫡孙袭替。如无嫡子嫡孙,则庶长子孙袭替。若嫡庶子孙俱无,方许弟侄袭替。

《大明会典·兵部一·袭职替职》

姑且不论武官袭职规定是否有约束皇族的权限,杨廷和对相关规定的援引本身就有问题。

武官袭荫的顺序是,嫡长子孙 > 嫡次子孙 > 庶长子孙 > 弟、侄。由于郑康王无子也无弟侄,则需上推一辈以其父郑僖王为本位来排定继承顺序。郑僖王已无子嗣在世,当从他的弟侄中选,但是“弟”排在“侄”前面,所以应该选朱见(氵寝)。

与会诸臣不太可能都看不出问题,但为什么无人反对杨廷和呢?朝廷能就此事举行廷议,就说明四房和九房各有各的道理,谁袭爵都行。因此官员们既不想搅合这无聊的浑水,也不想站出来落内阁枢臣的面子。

至于杨廷和为什么这么搞,可能是他对宗法礼制了解不透彻,也可能是他不想让郑康王绝嗣。因为武官选法里还有项规定,“侄男袭替伯叔父职事者,与为人后同。止合封赠伯叔父母,本生父母不在封赠之列”。承袭叔伯的好处,就得把叔伯当爹(过继)。

明武宗驾崩时无子嗣也无兄弟,情况和郑康王一模一样。所以杨廷和也像十四年前一样,随意援引礼法规定,而且这次搞得更乱。

首先,选立新君他就没和朝廷六部商议,只是将方案告知司礼监,并让宦官去后宫找太后请懿旨。他这独揽的姿态,不仅让吏部尚书王琼当众责骂其专权,也让一些官员反感进而在“大礼议”中站在他的对立面。

大行皇帝未有后,当遵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奉迎兴长子来即皇帝位。兵部选法,伦序相承,正是如此。可启请皇太后降懿旨。

《视草馀录》杨廷和

其次,他的理由和结论互相矛盾。

由于武宗无子且无兄弟在世,就需上推一辈到他父亲明孝宗(朱祐樘)的弟侄中去选,此时有资格参选的一共有22人。

二房,兴王朱祐杬的嫡次子朱厚璁;

四房,益王朱祐槟、嫡长子朱厚烨、嫡次子朱厚炫及其嫡长子朱载增(5岁)、庶三子朱厚煌和庶四子朱厚㷷;

五房,衡王朱祐楎和他的五个儿子;

七房,寿王朱祐榰;

九房,汝王朱祐梈;

十房,泾王朱祐蕣;

十一房,荣王朱祐枢和他的五个儿子;

成化十七年鉴于世袭武官越来越多,朝廷收窄了武官绝嗣袭职的口子,只允许亲弟侄袭职,“禁革旁枝袭荫,惟嫡派子孫方許承袭”。弘治十二年二月,兵部报告清查军职冒袭情况时,孝宗下旨“仍照成化十七年事例行”。

如果以武宗朱厚照为本位,按照兵部选法的规定,朱厚璁作为旁支的弟弟,是没资格参与承袭之事的。如果以孝宗为本位,依兵部选法,朱厚璁又得排在他的六个叔叔后面。

杨廷和很清楚这些,所以他先扯的是祖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他将“兄终弟及”里的“弟”,强行解释为涵盖旁支兄弟。其实朱元璋的本意为,朝廷立储只能是皇帝嫡子(洪武没考虑过皇后生不出儿子)。

杨廷和后面提到的“兵部选法,伦序相承”,是他只想援引“侄男袭替伯叔父职事者,与为人后同”。

这么折腾是因为武宗朱厚照有合适的继嗣人选,四房益藩的朱载增。至于为何不想给武宗立嗣,笔者猜测原因如下。

其一,朱载增年龄太小,主少国疑是风险很高的事情。其二,朱载增的父亲、爷爷都在世,杨廷和怕他长大后折腾“宋英宗濮议”(认回生父母)之类的事。其三,时代已不允许权臣存在(制度里皇权已处于绝对优势),杨廷和不想当霍光(这方面杨廷和还是很清醒的,张居正就是个反例)。

所以杨廷和绕来绕去选了朱厚璁,年龄不小(14岁)已可独立理政,又是无父祖兄弟在世的独苗,以后不会有什么认爹归宗的麻烦。至于将朱厚璁过继给孝宗后兴藩绝嗣的问题也好处理,从益藩挑一个过继到兴藩即可。

武宗遗诏: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君临天下。

慈寿皇太后懿旨:皇帝寝疾弥留,已迎取兴献王长子厚熜来京嗣皇帝位。一应事务,俱待嗣君至日处分。

杨廷和这一番谋划挺好,但是他准备武宗遗诏和太后懿旨时犯了个致命错误。没有写清楚过继的事情,只是要求朱厚璁“嗣皇帝位”。作为对比,霍光为选立刘贺拟定的诏书里就写得很明白,“为人后者为之子也 … 立为皇太子”。

既而写奉迎敕稿于兴长子。下云:“取来京。即皇帝位。”

厚斋云:“且不必如此说。”

予云:“当作何辞?”厚斋方欲有言。

予复云:“此行不可不正其名。凡写敕与臣下。皆写官名。周令中书云:即皇帝位。正是官衔一般。”遂书之。

《视草馀录》杨廷和

杨廷和在内阁准备诏书时,内阁辅臣梁储就发现了问题,并劝杨廷和别这么写。但杨廷和反而嫌弃梁储碍事儿,直接打断了他的发言,杨廷和的理由居然是任命官员都要写清楚官职,让人来继承皇位不更得写清楚名号。

因此朱厚璁停在良乡以“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坚持以皇帝的身份走大明门,而不是如皇太子从东华门入京师时,杨廷和只能束手无策、闭口不言。当朱厚璁以“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宣布登基,并开始折腾为生父加皇帝尊号并皇考时,杨廷和也难以拿出有效应对的措施。

因为这事儿本就是杨廷和自己折腾出来的,皇帝也是杨廷和自己想尽办法选出来的,打死他也得认。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印度开始拉闸断水 中美俄罕见反应一致
印度刚晒印巴装备差距 不料外界泼冷水
中国超轻型60mm迫击炮 钛合金打造?
潜舰都快造好了 中国突然遭毁约 被群嘲了
1.2万朝军赴俄“血战”,换回了什么?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印度开始拉闸断水 中美俄罕见反应一致
印度刚晒印巴装备差距 不料外界泼冷水
中国超轻型60mm迫击炮 钛合金打造?
潜舰都快造好了 中国突然遭毁约 被群嘲了
1.2万朝军赴俄“血战”,换回了什么?
印度大坝开始蓄水 莫迪要冒天下之大不韪?
乌军各级官兵,对朝军战力评价如何?
中国六代机恐用新型航发 推力比涡扇15更大
不再掩饰!美军在中国周边开展实战化演习
什么原因?北京迟迟不敢发布…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