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中国古代王朝是按什么命名的?
www.wforum.com | 2021-11-29 05:04:07  地缘谷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我华夏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这上下五千年中,无数的英雄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台,建立属于自己的功业,将天下收入囊中。每个开国君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史记·五帝本纪》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历朝历代在命名上都有自己的来历,有的寓意深刻,有的一目了然。本文不旨在历数各王朝名称的来源,而是归纳命名的多种来源。

以地域命名

  以地域来命名国家是全人类的普遍心理,用以纪念并对外宣示这个国家的起源和中心,例如西方的罗马帝国。在我们中国,绝大多数朝代——从夏到宋也都以地域来命名,不过其中还可细化为几种具体的方式。 

  起初我们是以居住地来命名,而这种方式常常也和族群绑定。夏,很可能是夏氏族图腾的象形字,即该地本来就称作“夏”,居住在这里的人即“夏人”。而禹之所以称作“夏禹”,也是来自虞舜的册封:“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今河南许昌)是也。”后来虞舜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禅让给夏禹,而天下诸侯背离了舜的儿子商均而向禹称臣,禹便南面称孤,即天子位,正式定国号为“夏”。

  后世的商、周二朝亦是如此,都是祖先定居于某个地方,再将其上升为国号。商人的始祖契就被虞舜册封于“商”(位于今河南商丘市),周人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历经多次迁徙,离开豳地,渡过漆、沮二河,越过梁山,最终到达岐山南麓的周原(位于今陕西宝鸡市扶风县),从此自称为“周”。

  这一传统到了周朝以分封制的形式确定下来,衍生出更为正式的第二种方式:从以居住地命名变为以诸侯国命名。影响最直接的就是秦。秦国与赵国同根同源,同是周穆王车夫造父的后裔,后分流为嬴姓与赵姓。周孝王年间,嬴姓这一支有个名叫“非子”的人居住在犬丘,此人善于养马,当地人也就把他推荐给了周孝王,非子果然没有让人失望,周孝王把他封到了“秦”(今甘肃天水)这个地方以示奖赏,赐姓嬴。

  等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身死国灭,秦地早已饱受犬戎的侵袭,因此秦襄公奋力勤王,一路护送周平王到洛邑。周平王为表彰秦襄公的功绩,正式承认他为诸侯,并将岐山以西的土地都分封给他,秦国正式诞生。经商鞅变法,秦一举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直到嬴政一统天下,建立秦朝。 

  秦制之下分封制的影响力犹存,其诸侯国名号有许多都传到了后世朝代和割据政权,有的还被多次使用。第三种方式出现:这些名号虽仍与地域相关,但更多是与朝廷赐予的爵位挂钩,而有别于分封制下的诸侯王,与过去的各诸侯国区域也有所出入。魏晋正是这种现象集中的时期,并逐渐发展出了一套程序:王朝的奠基人先在前朝攫取权力将皇帝转化为傀儡,然后逼迫皇帝册封自己为公,再进爵为王,最后本人或者后代接受“禅让”称帝,完成改朝换代,所建立的新王朝则继续沿用此前爵位的名称。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抓住机遇迎回汉献帝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政治声望,而统一北方后他的野心也愈发膨胀。建安十八年(公元213),汉献帝被迫册封曹操为魏公,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郡、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等十郡作为封地。曹操在自己的魏公国内设置百官和宗庙,地位在同姓王之上,为曹丕篡汉奠定了基础。在曹魏后期,司马昭依样画葫芦般“接受”曹奂的册封,称为晋公,以并州之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司州之河东平阳弘农、雍州之冯翊等十郡为封地。司马氏正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了晋朝,完成短暂的统一。

  魏晋的主流依然是战乱。晋朝从一开始就处于高度腐败的状态,大臣们争相炫富,宗室之间为争权夺利更是爆发了长达了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趁虚而入,消灭了西晋,形成了南北对立的局面。南北方政权在普遍使用过去的朝代与诸侯国号之外,出现了一个特例南陈,这是中国唯一一个既以地域命名、也以自身姓氏命名的政权,君主陈霸先是颍川陈氏的后裔,再往上可追溯春秋时的陈国,故以“陈”命名。 

  以地域命名的方式还有可能出现避讳的情况,让我们误以为与地域无关。隋朝之名实际上来源于“随”,杨坚之父杨忠因骁勇善战,被北周朝廷拜为柱国大将军,封随国公,“随”实际上来自春秋时的随国(今湖北随州市)。而杨坚承袭爵位后却忌讳“随”有“走”之意,出于对江山永固的期望,故变“随”为“隋”。古代是为尊者讳的,受此影响,全国“随”姓的人也都改为“隋”姓。

以儒家经典内容命名

  在地域因素之外,中最后三个王朝元明清分别对应了三种不同的特殊命名方式。其中元朝本来属于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却热衷中原文化,为了取得汉族地主望族们的支持,他接受了中原王朝的制度。不过,在取国号的问题上,他有自己的设想,认为过去的王朝:“为秦为汉者,著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以地域命名国号不过是依据百姓的习惯而作的权宜之计,这种方式看似公允,但多少还是有贬低的意思,因为他觉得这不足以囊括天下。 

  至元八年(公元1271)忽必烈下诏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乾元”之义。“乾元”全句内容为:“《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意思是说:“崇高而伟大的上天啊!您是所有事物的统领,万物依赖您的阳气而生息,世间万物都统属于天道。”至于取名为“元”的愿景,忽必烈没有在诏书中直接提及,但《易经》中这段话的结尾却告诉了我们——“万国咸宁”,即天下万方都和美安泰。

以民间宗教内容命名

  但元朝的腐化速度也是忽必烈想不到的,受到蒙古旧制的影响,后代皇位的继承混乱不堪,宫廷内耗迅速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动荡。在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的交织之下,农民起义也不可避免地爆发。民间宗教是组织起义的常见方式,杨讷先生在《元代白莲教研究》一书中就认为“明”出自白莲教(佛教派别),整个元明清三代的农民起义背后确实都有白莲教的影子。

  当时的白莲教徒韩山童自称“明王出世”,所谓“明王”,即《大阿弥陀经》说的“诸佛光明之王”,一旦明王降世,苦难的民众就会迎来救世主,红巾军便奉他为领袖。韩山童死后,红巾军又奉其子韩林儿为小明王,但韩林儿缺乏掌控局势的权威。朱元璋正是在其中崭露头角,他一面将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消灭统合义军力量,另一面逐渐将小明王架空,最后小明王离奇溺亡,朱元璋才得以自立门户。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明”,年号洪武。如此命名,一是对应《大阿弥陀经》的内容:“其光明所照,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常大明。”朱元璋曾寄身佛门,用佛教经典取国号是很自然的事情;二是出于政治考虑,是“明王出世”的正统继承者。

  明朝国号的来源实际是存有争议的。还有一种流行说法出自吴晗先生的《明教与大明帝国》:“至‘大明’之国号,则私见一位出于韩氏父子之‘明王’,明王出于《大小明王出世经》。《大小明王出世经》为明教经典,明之国号实出于明教。”这种说法虽然后来被杨讷先生证伪,但影响力却很大,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就采纳这种观点,明教被塑造成故事中最大的反元势力,而朱元璋身为明教军队的元帅排挤教主张无忌,正好对应了现实中韩林儿之死。武侠小说及影视作品风靡民间,让我们下意识地认为“明”与“明教”挂钩。

  还有一种说法,“明”与“元”同样来自儒家经典《易经》:“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这句话正好在“大哉乾元”之后,同为乾卦,表示“明”对“元”的继承。但以上说法均有附会之嫌,“明”到底是出自哪里,朱元璋本人也没有交代。

来源众说纷纭的“清”

  明朝后期,生活在东北的女真族重新崛起,在努尔哈赤的统帅下对明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天聪十年(公元1636),努尔哈赤的继承人,四子皇太极去后金汗位,效法中原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为满族。关于国号的来源,比较流行的说法有:

  • 方位说。《钦定满洲源流考》中记载了乾隆帝的诗句:“天造皇清,发祥大东。”以五色配五方,东方为青色,大清可能意指大东,即位于东方的国家。

  • 萨满信仰说。青色为信奉萨满教的民族崇尚,满族也是其中一个,所以以“清”为国号。

  • 五行说。明为火德,清为水德,为了以水克火,故名清。

  • 少昊金天氏说。日本学者稻叶岩吉认为:“少昊金天氏,父名为清,且又谓土之清。”女真人大都自认为是金天氏的后裔,这也是向中原文化靠拢的一个行为。

  • 安抚明朝臣民说。范文澜先生认为:“金的国号刺激明朝人的民族感情,加之太宗为了表示并非完颜金的子孙、禁阻使用女真的称号,创制了满洲两字以取代之。”而“大金”和“大清”的声音彼此接近,更换成“清”似乎恰到好处。

  • 少数民族语说。源自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代青”(daicing)。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即“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与“明”相比,学者们对“清”的来源更是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个历史悬案。 

  综上,从夏至清,或是以地域命名,或是以其他方式命名,开国君主们都在其中寄托了自身的美好愿景。然而事总是与愿违,再美好的愿景,也敌不过历史发展的规律。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美已选边,伊朗能撑几轮?
中国不遗余力宣传歼20 遭法媒打脸
矛盾升级,印军增兵藏南
伊朗一手好牌,为什么会打得稀烂?
伊朗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美已选边,伊朗能撑几轮?
中国不遗余力宣传歼20 遭法媒打脸
矛盾升级,印军增兵藏南
伊朗一手好牌,为什么会打得稀烂?
伊朗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乌军2400具换俄军0具 这交换比太逆天了
伊朗称击落第3架 F35,跳伞飞行员被抓获
为何西方无法匹敌俄罗斯的弹药产能?
伊朗高层被团灭的真相
枭龙战机迎来大单,阿塞拜疆一口气买40架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