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谁打断了纳粹德国的脊梁:并非苏联红军 | ||
www.wforum.com | 2011-10-20 00:21:51 世界历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一般认为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战场在苏德战场,而由由此一部分人推出美国在二战中的西线战斗是一种渔翁得利的行为。如果单纯看结果似乎此种论断颇有些道理,可是实际上则完全不是这样。 1941年末,在日本队对珍珠港进行空袭后,美国加入了这场战争。1942年初的苏联正承受这这场战争的主要压力。虽然德国的东线力量已经在逐步被削弱,但是德国仍然发动了一系列的战役继续对苏联的入侵。在北非的德国非洲军于1942年夏天推进到了阿拉曼一线,从1942年8月开始,英军开始逐步击退德军。1942年11月,美英盟军在北非的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1942年19/20日,苏军将德第6集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最终德第6集团军于 1943年一月底/2月初投降,最初的23万德军只有9万人被俘虏。1943年5月13日,困守在突尼斯的13万德国士兵和18万意大利士兵投降。
至此美军的地面作战陷入停顿,直到44年的西线登陆开始才重新开动。因此成为了日后被称为渔翁得利的证据。而实际上43年末到44年之间美国正在另外两条战线上和德国进行着殊死的较量。 一、在工业上力图用战略轰炸掐断德国的工业尤其是军事相关工业 在战争期间从挪威到奥地利,甚至是捷克只要是为德国军事工业提供必须生产的地区基本上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就拿虎王坦克为例子,正是由于美英的战略轰炸导致产量从来没有达到过预计的月产量。甚至最为可怜的是在44年底出现了一个月只生产数辆的可怜局面。 以轰炸奥地利为例,其实在盟军轰炸机第一次出现在奥地利上空很久以前,盟军就已经确定了战略轰炸的优先目标。这些计划的起草早在美国加入这场战争以前就开始了。所以当美国正式加入战争的时候,详细的轰炸计划就已经放在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案头了。计划确定从1944年中期(甚至更早,在1943年中期)开始进行的战略轰炸的优先目标顺序是 奥地利的工业已经完全融入德国的军事工业之中,其地位如同“帝国的防空洞”,这种紧密的联系使得奥地利具有战略价值的目标越来越多。其中飞机制造工业是列在第一位的,首先是有“帝国最大的战机制造厂”之称的维也纳新城(Wr.Neustadt)飞机厂(WNF) ,它负责Me109的最后组装。WNF在1942年共计生产了1400架Me109,占了德国这种战机产量的50%,另外在Erla和雷根斯堡则有梅塞施密特的两个工厂。在1942年12月它们可以每月生产150架,到了1943年7月则达到了每月280架,其中只有20架是修理的。此外维也纳新城还生产了全德国25%的FW-190。维也纳新城的另一个重要的工业目标是属于亨舍尔康采恩的Rax工厂。在这里在1943年夏天以前就开始准备一个庞大的计划,它具有在德国军事工业中最高的优先权,即A-4 (V-2) 火箭的生产。这些火箭对盟国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另外的重要航空军事工业目标有哈尔兴(Haersching,生产Me328),克拉根福(Klagenfurt,Me109的最后组装),维也纳南郊的施魏夏特(Schwechat,生产He 162),措尔法兴(Zwoelfaxing,生产He 177),辛特尔布鲁赫(Hinterbrühl,生产He 162),梅尔克(Melk,生产He 162)以及在耶恩巴赫和斯特拉斯福的梅塞施密特分部,在维也纳的亨舍尔分部,在哈莱茵,巴德,格拉茨,斯泰尔地区和维也纳新城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它们也同时生产滚轴和汽车。 其它的重要目标列表: 轰炸奥地利,使当时在奥地利生产的大量ME配件无法输送至德国或者是准时的组装,给予了德国空军严重的打击。另外从航空汽油的产量上也能够看出此种打击的严重性。德国飞机燃料的产量在1944年4月还能达到175,000吨,到了44年7月就只有30,000吨,而这个数字在44年9月份更是下降到了只有 5,000吨。由于飞机燃油的产量取决于炼油加工企业的运作情况,在盟军的强烈轰炸下,这些产量下降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以至于盟军在战争结束后在奥地利的机场发现了总数多达400架完好的德军战斗机由于缺乏燃料而无法升空作战。 如果说苏联人在东线的战斗击败了德国的军队。而美英的战略轰炸则彻底摧毁了德国赖以发动军事作战的军事机器。最简单的就是在44年初原本就应该批量装备部队的虎王,到了二战末期的产量不过月产不超过50辆(虽然德国军事机器生产复杂,可是真正导致其无法量产的致命原因恰恰就是美英的战略轰炸)。 以德国后期战车主要装备的梅巴赫HL210/230型发动机而言(至于为什么要选它,应该有些二战兵器常识的人都直到,二战后期德国的黑豹和虎王都采用同这种发动机作为动力。个人一直觉得奇怪为什么让重型坦克用中型坦克的发动机,难怪其机动性烂的可以),其在德国的总厂月产量在44年计划是月产量应该超过或者接近500台,在捷克的公司月产量则应该超过70台。因为1943年梅巴赫公司和其下属的子公司共生产了超过4346台该型发动机,在1944年的前四个月便生产了2973台,但是4月经过美英的空袭其的生产完全停止,直到10月份才小规模的恢复生产,到194587台。也就是说44年到45年其一共提供只提供了3千多台,这也就是44年,45年黑豹坦克和虎王一共装备的数量。(当然还有汽车联盟生产的一部分该型发动机,不过可惜的是很多用于坦克歼击车而没有用于坦克的生产)而其原因正是因为美英空军的大轰炸导致生产的分散化和生产效率的降低,其在捷克的生产厂甚至由于空袭从来就没有达到过月产量70 这个目标。 另列出43到44年德军坦克产量
由此可见虽然总体上德军装甲车辆产量上升,可是坦克的总产量却下降的非常厉害43年德军坦克总产量几乎达到了1万辆几乎为44年的两倍,而所谓的德军装甲车辆很明显还包括猎豹,黄蜂等战车,而如果同样有写二战兵器知识的人就应该直到这些轻型车辆的主要作用是防御,而不是进攻。进攻能力的下降使的德军在防御之后很难快速的展开反攻,导致战机的不断错失。也正是因为进攻装备的缺乏导致德军只能够集中力量进行某些局部的反击。其仅有的机械化部队成为了救火队,彻底丧失了战争主动权。 1944年的盟军战略轰炸使亨舍尔95%的厂房被摧毁,根据德国装甲战斗车辆委员会主席在44年12月的报告支出,44年几乎所有的坦克工厂和配件厂都遭到了空袭导致了配件供应不足,再加上长途运输的被破坏更加剧了坦克生产的困难。 1944年的空袭严重妨碍了埃森的克卢伯工厂的生产,坦克炮塔和轧钢车间被持续的空袭破坏。而卡塞尔地区的亨舍尔公司也遭到了严重的影响,1944年的空袭导致了三次大规模长时间的电力供应中断。各地普遍的存在着工人因躲避空袭而导致的生产率下降,为了防止空袭造成的损失,所有的公司都采取了一定的疏散措施,而仓库,临时堆放处和零件供应的过度分散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下降。仅以MIAG公司为例其在1944年一个月因空袭直接或者是间接造成的工时损失就超过 30万工时。 而需要额外支出的是空袭在工厂内部造成的压力更是制约了管理效率,劳动的下降也妨碍了重建工作的进行。重新恢复有组织的生产目标难以达到,有些工厂甚至整年停工。由于装甲车辆制造业中内部协作越来越困难,以致各企业需要各自为战,更为糟糕的是许多零部件的供应商和分包商也陷入了停产。在此种情况下几乎无法制定有效的生产计划。 所以说美英对于二战的贡献还是非常明显的。仅仅是战略轰炸就有效的从一个方面为苏军在正面战场的胜利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二、掐断德国的工业资源 还有一种说法德国二战的失败在于其本身资源的匮乏,而实际虽然如此,但其中美英的作用则不可低估。 (1)德国人实际上相当清楚自己资源匮乏的实际状况,所以在战争爆发前就建立了完善的各种战略资源储备,这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比如,1939年德国仅一笔业务就由法本公司从美国进口了2000万美元的航空汽油。这种交易一直持续到美国完全参战。 所以说至少到43年德国还没有出现什么严重的资源危机。42年之前,德国有足够的钢铁、煤炭等主要资源、由于德国本身的战略储备和从欧洲其他国家的掠夺,此种资源危机还不是非常的明显。至于43年年末德国的回光返照可以说于意大利这个废物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意大利也建立了相应于本国实力的战略资源储备,可是意大利投降使得其在战争中的储备落入了德国手中,暂时弥补了德国本身资源的严重消耗。(以石油为利,二战之前意大利海军单独储备的海军用石油就够180 天使用,可是意大利海军在二战期间几乎没有任何的作战就被瓦解,这些石油也就理所当然的落入了德国人的手中)。
瑞典其本身是纳粹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其优质铁矿砂(可以生产出高级合金钢)对德国的国防生产尤其重要,希特勒甚至为此推迟了对西欧的入侵,首先占领了丹麦和挪威以确保铁矿砂的运输安全。比如瑞典轴承公司(S&K Bearings)其是与纳粹勾结最密切的瑞典公司之一,向德国出口了大量滚珠轴承。由于美国同样依靠S&K公司的轴承,这就又给美国出了个难题。如果对S&K公司及瑞典施加制裁,极可能引起S&K的报复,限制对美国轴承的出口,并中断军需品生产。第二个选择是在战争中夺取 S&K的工厂。可是这样做只会促进罗斯福的评论家们对现今政府内部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日益猖獗的指责。剩下的最后一个选择是让S&K公司继续正常运营,这也是美国政府最后决定采取的措施。这样,无论谁赢得这场战争,通过向双方提供轴承,S&K都会是最后的赢家。 葡萄牙的外贸收支从1939年的入超9000万美元一下子变为1942年的出超6800万美元。在战争的最初四年,葡萄牙的私人公司总资本几乎翻了一番,葡萄牙国家银行黄金储备增长了3倍多。 于前两者的相对中立不同,西班牙的中立则是偏向于德国的。 在二战初期,英国和美国都一直在努力使西班牙保持中立。他们向西班牙提供谷物和石油。如果不是西班牙将其中大部分石油转卖给纳粹的话,美国还会提供更多。西班牙与纳粹之间关系的重要一环是在内战期间所欠的债务。包括武器和其他物资在内,西班牙欠德国的钱超过了2.12亿美元。而且由于西班牙国家银行的 330吨黄金储备早在1935年就被共和国政府的苏联顾问盗运到苏联,西班牙无力偿清这笔巨款。除了债务关系外,西班牙的丰富矿藏和贸易资源也是纳粹所需要的。在一份1939年签订的德西秘密协定书中,西班牙承诺从南美帮德国进口牛肉和谷物。1940年5月,西班牙与意大利签订了三年的食品合作计划,承诺提供必要的粮食。到1942年,德西贸易的重点由食品转向战争必需的矿产资源。西班牙拥有丰富的优质铁矿石,德国还从西班牙进口锌、铅、水银、萤石、天青石、云母、软木和羊毛,以及最重要的钨砂。盟国的封锁阻止了西班牙帮德国进口食品的企图,但是从南美经西班牙运入纳粹手中的工业钻石和白金(用于化工和电机)由于体积较小根本无从拦截。 盟国与西班牙的贸易有三个目的。首先是获得只有西班牙才可提供的一些资源。其次,从西班牙购买物资可以缩小其对纳粹的供应量。第三,通过与西班牙的贸易可以减轻纳粹对西班牙经济的影响。1940年3月,英国与西班牙签署了一个为期半年的贸易协定,英国向西班牙提供石油产品和化肥,西班牙向英国供应矿石、橘子和柠檬。在整个战争期间,该贸易协定每隔半年续签一次。 盟国与西班牙之间真正的贸易重点也是钨砂。到1941年,德国已经探明了西班牙的全部钨矿,并通过代理商控制了西班牙最大的钨矿,几乎获得了出产的全部钨砂,而英国只得到了32吨。西班牙的钨矿出口采取自由贸易原则,不像葡萄牙那样实行配额限量体系。由于掌握大量硬通货,这对盟国是一个优势。从1942年初开始,英美开始联合买断西班牙所有的钨矿出产。结果该年的钨砂产量几乎比前年翻了一倍,增至近2000吨,价格也从原来每吨75美元飙升至16800美元,盟国获得了其中将近一半的钨砂。 1943年2月,西班牙与德国秘密签署了一份新协定,德国同意用武器作为购买钨砂的费用。然而在谈判期间德国将武器的价格提高了4倍,引起了对方的愤怒。最后西班牙与德国达成协议:内战时欠德国的债务分四次还清,而德国将用这些钱购买钨砂。1943年内,德国购买了钨矿占出产量的35%,而该年西班牙的钨矿总产量大约是1940年的4到5倍。 1944年1月,英国驻西班牙大使塞缪尔·霍尔(Sir Samuel Hoare)与佛朗哥就停止与纳粹的钨贸易问题进行了会晤,但未达成共识。随后盟国对西班牙实施了石油禁运。5月2日,西班牙同意将对德国的钨出口减至上一年的一半(但当年德国还是通过走私的方式得到了3865.6吨钨砂)。对德国的钨砂出口于1944年8月中止,此时西班牙的边境已经关闭。 而最后一个国家土尔其1941年10月,与德国签订了一份重要的贸易协定。德国用军需品和其它工业品与土耳其交换矿石原料,尤其是铬矿石。与此同时土耳其与英美也保持友好关系,以铬矿石与英美交换先进的武器装备。铬是制造合金钢的必用材料,而土耳其正是纳粹的唯一铬进口国。纳粹生产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曾经指出,若是铬矿石的供应被切断,会导致德国的军火生产中断10个月。铬矿石经铁路由土耳其运往德国,其间要经过世界上最为崎岖不平的巴尔干山区,一路上到处是桥梁和隧道。盟军在战争结束前重点轰炸了这条铁路,以切断对德国的铬矿供应。 为了争取土耳其参战、或至少保持“善意的中立”,土耳其于1941年被美国列入租借法案受援国名单。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上,盟国预料到纳粹不会再对土耳其构成军事威胁,于是共同要求它参战。直到1944年4月,土耳其才停止对德国的铬矿石供应。 (2)另一个原因则是德国在不断的对自己资源的替代品进行研究,仍以法本而言法其成立于1925年,由拜耳、赫希斯特、巴登苯胺公司(BASF公司前身)等6家大型德国化学公司合并而成,目的是以巨大的经营规模垄断德国乃至世界的化工产业,甫一成立便成为德国最大的企业,及世界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 1943年其所生产的合成橡胶和石油替代品的产量都非常的惊人,总价值8.22亿德国马克。而其的原料则来自以上五大中立国。 |
|
|
|
![]() |
![]() |
4名中校2名中队长 巴公开击落印军飞行员名 |
![]() |
印度不愿面对现实 拒绝法国调查阵风战机 |
![]() |
神助攻!印度要求俄罗斯断供枭龙战机航发 |
![]() |
美国断供C919航发,反成中国的机会? |
![]() |
新订单?又见歼-10CE黄皮机试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