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与罗马:在可比与不可比之间相互辉映 | ||
www.wforum.com | 2011-07-15 00:28:45 中国历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本文摘自《秦汉与罗马》,作者:徐波,出版社:黄山书社 罗马是一个伟大的文明,汉代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各放各的光芒,各自照亮了一大片地区,正是“相互辉映”。本来罗马文明和汉文明是两回事,但是放在一起就必然会产生一个比较。其实,当初我们策展的时候倒没有敢于太强调这一方面。因为两个文明的比较是很难的。但比较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很难避开。 一、可比与不可比
甚至直到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在地图上仍是一条虚线。唐初贞观年间,玄奘要到印度去,走出河西走廊以后,说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草木不生,人烟绝迹”,玄奘说自己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嗟乎,若不为众生求无上正法者,宁有禀父母遗体而游此哉”!所以丝绸之路在当时只有一个大概的朝向,然后是探险式的九死一生地穿越,并没有一条现成的路。 虽然,中国的丝绸很早就在境外发现过,那是通过很多中间环节,一站一站逐渐传过去的。这时候罗马和汉不是一条畅通的丝绸之路的两端,并不是京沪铁路,这边是北京西站,那边到上海下车。所以,**罗马这两个文明很多地方是难作比较的,有的是不能比较,有的是不好比较。 首先,不能比较的是社会制度。 罗马从事生产劳动的主要是奴隶。罗马是奴隶占有制国家,罗马公民后来基本上不参加劳动。中国的情况不一样。解放后,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分期问题讨论了很多年,最后大多数人都认为汉代不是奴隶社会。特别是前些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有《二年律令》,就是吕后二年时政府颁布的一些法律。它表明当时国家向全体登记在籍的民户授田宅。按二十等爵的顺序,由低到高,数量依次递增。爵位高的人得的田宅多,这里不去说它。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无爵的“公卒”、“士伍”、“庶人”,也可以获得1顷田(100亩)和1宅(约合9亩,用作宅基地)。纵然在执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例外,庶人应得的田宅不见得如数兑现。但从总体上说来,“五口之家,百亩之田”的小农模式,已然在全国建立起来。除了灾年之外,广大庶民的生计都有可能达到当时被认可的温饱线。后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加以土地被兼并,底层农民有的走向破产。但是江陵凤凰山10号墓出土了一套简,其内容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政府发放救济粮的单子。单子里记了25户人家,平均每家约25亩地,他们都是当时的贫苦农民。也就是说,到了东汉中期一个贫苦的农户还能保持差不多25亩地。所以汉代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小农,而罗马主要是奴隶。双方在这方面不能比。 另外,还有些方面也无法比较,比方说宗教。我们知道汉代人宗教观念比较淡,虽然有各种信仰,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全国人民共同崇拜的大神。中国人一直到后来也是宗教观念比较淡。出大殡时道士、和尚、尼姑都来,是一个大杂烩。 大家知道,宗教信仰无法用科学方法证明。在那个国家是大神,到这个国家人家不认你了。所以宗教信仰这个问题不好比较,因为它牵扯很多问题。汉代最高的天神叫太一,太一现在念起来都有点口生了。在汉代400年中,太一像就发现过有数的几次。可见汉代最高的天神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被敬而远之,与罗马无法比较。 另外,有的民族有它独特的历史传统,从而在文化艺术方面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成就。它是很长的历史积累,是整个内因外因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是在这个环境、在这个情况里,不容易结出这样的果实。比如这次展览中有罗马雕像,大家能看到真是非常不容易的,它们在意大利也是重要文物。西方注重人体美,最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有些参加者是光着身子跑的。中国当时讲究礼制,认为光着身子登不了大雅之堂。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出现以写实手法表现人体美的雕塑家。在汉代,我们不知道谁是雕塑家。在希腊罗马就有,比方说菲迪亚斯、米隆等,很多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在那儿。汉代没有雕塑家这么一个职业,指着雕塑艺术来吃饭是不行的。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者当中甚至还有刑徒,不是专业的艺术家做的。所以,不同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些特殊成就有时候不太好比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