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反思 丁汝昌用舰首对敌并没错 | ||
www.wforum.com | 2011-07-14 03:16:07 海军论坛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一.核心差距 在笔者看来,相对于已实现从装备到思想全面而高度近代化的日本海军而言,北洋舰队仍然只能被称作一只用西方近代化战舰武器武装起来的旧式水师力量,其骨子里依然是一只传统的海防水师,既没有明确而清晰的战略指导,也缺乏简单却实用的战术思想。而在素以治军严谨著称的琅威理被李鸿章赶走以后,北洋舰队的军纪也趋于散漫。相比之下,日本海军却在一个明确而清晰的“作战大方针”下一步一步推进着自己的战略意图。一支近代海军与古代水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在依据完整而严谨的作战方针来作战,后者却主要视统帅个人的临战发挥。 二.统帅问题
三.纵阵?横阵! 皮明勇先生对北洋舰队采用横阵战术的批评实是在未了解实际情况下的主观臆断!我们不妨仔细察看一下北洋舰队主力战舰的产地,其十艘主力战舰中,综合战斗力最强的五艘战舰均出自德国!当时的德国海军,横阵战术占绝对主流。因此,德国人为北洋舰队所建造的战舰全部是以横阵作战为前提的!以“经远”号装甲巡洋舰为例,全舰4门大口径火炮均可朝前射击,而采用纵阵时却会有1门副炮无法射击。而且,采用横阵时,可最大程度发挥舰首撞角的威力,且不会发生撞上乙方战舰的乌龙事件,同时,会最大程度减少战舰着弹面。对采取横阵作战这一战术思想。北洋舰队高层早已经过深思熟虑了,这一点在引进“致远”级穹甲巡洋舰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英国人为了突出在“致远”级上携带的纵阵思想而在舰艇首尾各安装一门47mm速射炮,而清政府却因为重新购买纵阵战舰花销过大而拆除了这两门小炮,是“致远”号主炮能够前向(后向)射击,可以纳入横阵中,在李鸿章等人眼中,北洋舰队采用横阵作战是理所当然的,北洋舰队的战舰是以横阵作战为前提建造的,日常训练也是练的横阵战术,临战前丁汝昌采用横阵作战又有何不可呢?若是因此而指责丁汝昌,是不是太过苛刻了? 对于日本海军来说,日方采取纵阵作战并非因为什么日方战术思想先进,仅仅只是因为英法当时采用的是纵阵战术,因此,在日本引进战舰时顺便也传入了纵阵战术,仅此而已。以日本装甲巡洋舰“千代田”号为例,“千代田”号全舰装有10门120mm远射炮,仅有4门可以前向射击,而如果采用纵阵战术,则可以有6门火炮同时开火,因此,采取横阵、纵阵并不能说明双方战术的先进与否,这只是双方在各自的背景之下做出的最合适自己的选择。 况且,纵然采用了纵阵战术,北洋舰队也未必能扭转战局。相比之下,北洋舰队的战舰时速比日方战舰慢了4~8节,其旗舰“定远”号仅14节时速,最快的的“致远”号也不过才18节,相比之下,日方“吉野”号巡洋舰最高可达22节。若采用纵阵,北洋舰队可能会面临一个速度上不去,舰艏重炮威力也发挥不出来的尴尬局面。况且,采用横阵,也并非在应对敌抄袭两翼,前后夹击时无法可使,其实横阵在进入战场后应有一次变阵,如若变阵成功,各舰机动力会大大增加,可惜因丁汝昌一入战场即身负重伤,这次变阵并未成功,这才给了日方可乘之机。 因此,我想到了一个词——因地制宜。 四、装备劣势 黄海海战是中国近代参加的所有战争中敌人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但是,我们人不该忽视客观存在的技术差距。事实上,在购船之时,中国方面的知道思想就出现了错误,再加上后来的一系列原因才导致北洋海军的惨败! 事实上,在黄海海战上,北洋海军有两次击沉敌舰的机会,但都因为装备上的劣势而错失良机。其一,“福龙”号曾向日本“西京丸”号发射鱼雷,但因鱼雷定深问题而从“西京丸”号舰体下穿过;其二,“吉野”号连遭“定远“号305mm火炮猛击,可“定远“号炮弹中多填以大豆或砂土,“吉野”号也被打成了一个空壳子。可想而知,如果清军所用炮弹中多几发大威力开花弹,“吉野”号怎么可能幸存!在笔者看来,北洋舰队的主要劣势并非在什么横阵纵阵的问题下,而在于以下四点: 1、缺乏速射火力 2、舰体老化 3、弹药不足弹药不足 当然,关于黄海海战的失利,丁汝昌也难逃其咎。事实上,在黄海海战开战前,北洋舰队并未装载足够的弹药,且所装大多为威力较小的实心穿甲弹,而大威力的开花弹数量极少,事实上,“吉野”号至所以能从“定远“好305mm的射击下逃脱,与清军所使用的多为实心穿甲弹不无关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得“归功”于丁汝昌的消极避战,心存侥幸。战前,威海卫基地内库存大口径开花弹超过四千枚,可想而知,若丁汝昌在舰队出航前将这一批大威力弹药搬到战舰上,黄海海战的结局会有怎样的改变? 4.训练作假 五、战略思想 固然,当时清朝无论是对海军的理解和运用,还是在一整套军工体系的构建上,都与日本有着巨大的差距。但是,理论转化为战斗力是需要时间的。在1895年,日方先进的理论并未完全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日本海军的作战思想固然科学,但北洋舰队的作战方针却在清政府的歪打正着之下,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后世研究者对李鸿章“保船制敌”的命令颇为不屑认为这是拱手将制海权交给了日本联合舰队。但笔者认为,这确实最符合当时形势的战略思想。相比之下,北洋舰队战舰老旧,人员缺乏训练,且由于航速缓慢,与日本舰队交战时将面临败了跑不掉,赢了追不上的尴尬局面。因此,一旦出航就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相比之下,威海卫军港有完善的海防设施,在大量克虏伯重炮的掩护下,联合舰队根本不可能闯入威海卫,而北洋舰队的存在又不得不迫使日本人运用它们的全部海洋力量来防备他们。可以说,在客观上,李鸿章的命令基本上吻合了马汉“存在舰队“的思想,只可惜,当时的大清,没有一个人会想到他们的陆军已经不堪一击到了什么地步,以致一败涂地。 简而言之,北洋舰队的失败并非败在了所谓的战略战术上,而是败在了武器装备和个人指挥上。或者说,是从一开始清政府就没有对北洋舰队做出正确定义。然而,北洋舰队虽然战败,却虽败犹荣,丁汝昌,邓世昌。。。。。。念一念这些战死沙场的烈士的名字,再回过头来看看贪生怕死,一触及溃的大清陆军,或许能感悟到什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