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兵都死哪儿去了?诺门坎背后的秘密 | |
www.wforum.com | 2011-05-18 20:31:22 一、二战史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这段时间,关于诺门坎的公案又有沉渣泛起的味道,甚至有人讲:苏军的人员损失亦高达7,974人的战亡、15,251人的战伤,将近24,000人的损失比之日军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结果恐怕日本人自己都感到意外,因为根据日本人自己的数据不曾有过如此重伤苏军,真不知这群苏联人是怎么死的,日本人是怎么牛大发的。 当然,在我看来,苏军阵亡七千多伤一万多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尤其是包括蒙古军队。毕竟双方近二十万人在一起打了那么久。 真正的问题是计算伤亡是一门很有技巧的事情。就是从哪里算起,到哪里结束。哪些算,哪些不算。 诺门坎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空战,长达一个月。令多数人想不到的是,日军的飞机比苏联好。苏联一开始很被动,后来用数量上的优势取得了完胜,基本控制了诺门坎的天空。这一阶段,苏联靠量日本靠质,说苏联伤亡大于日本也是可以相信的。不过,大家都知道,飞行员虽精锐,但无论怎么打,伤亡人数都是和陆军无法相比的,就是说,胜负都对整体的伤亡率影响不大。 第二队段是炮战,为时也不短。从战场还原看,由于苏军占据了有利地形,炮兵阵地比日军高20米,事实上让日军形成了仰攻。从当时的记载以及大量的数据看,苏军的火炮射程本就高于日军,所以炮战基本是一边倒。而日军的战史也明确了这一点,因为他们确实被迫把炮兵布署在了步兵前面。这是任何一个军校生都不会犯的错误,但事实就是这样,也从侧面说明了日军的虚荣到了脑残的地步。 更需说明的是,这支被打报废的日本炮兵,也加强了大批从本土调来的战略炮兵部队。 第三队段就是步兵作战了。其实,在空战失利炮战完败后,步兵的攻击已不可能,惟一的出路是撤退。诺门坎战役已然结束了。但如果从不少战役记述看,这才刚开始。不能不让人感到可笑。 讲到这里,必须提醒一下,战损从哪里开始计数的问题。 步兵作战中还有一个插曲,就是日本的最后一张王牌:集全国之力调集,经过多年准备的,日式豪华到奢侈的坦克师团。也是战争中日本惟一一次数的大规模师团级坦克作战。 苏联了解到了这点,面对庞大的敌军坦克数量,后来苏联坦克手回忆说,他们着实是报着必死的决心和凭着卫国的信念颇有些悲壮地开上战场的。不过,当他们从观察窗中看到对手时,很多人都快乐疯了。有些坦克手甚至连炮也懒得开,直接就轧过去了。因为日本坦克的小炮打烂苏联坦克的概率基本为零,击伤对手都需要很高的技术加运气,结果可想而知。 接下来就是真正的步兵作战,很多人看到的和讲的诺门坎作战是从这里开始的,日本人的记数怕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日本伤亡二万四千人,却只死了八九千人,实在想不出是怎么得到这个数字。 最搞的是:包括森田徹、山县武光、大内孜在内的多数联队级军官毙命。只不知这是支贵宾部队呢还是日本兵都是跑得快的龟孙王八蛋,怎么把这么多联队级的老大们都不当人地推枪口上了,大队长及以下军官的死亡就更是不计其数了,不禁想让人问一句,日本兵都哪儿去了? 按日军的数据,有人算出日军在诺门坎的死伤率达到32%。众所周知,按西方标准,一支部队伤亡达到30%就是必须后撤休整以利再战的硬指标,但也谈不上失去战斗力。对于武士道的日本陆军来说,这个伤亡不但不需要休整,恐怕 |
|
|
|
![]() |
![]() |
数据碾压,实战惨败 苏-30与“枭龙”谁强? |
![]() |
七日即败:印军火力、信心双崩溃 |
![]() |
俄军血的教训:战争中,三大铁律不能违背 |
![]() |
点名中国!泽连斯基喊话各国别去红场阅兵 |
![]() |
莫迪赌错巴基斯坦,也错判了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