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rose来稿:二十四小时战争: 瞒天过海 | ||
www.wforum.com | 2009-09-13 14:55:32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世界论坛网友Redrose来稿:二十四小时战争: 瞒天过海
然而,一九四二年二月,六十多年前,历史再一次目睹了这段英吉利海峡的被挑战,这一次,挑战者非但没有为自己引来灭顶之灾,反而大获全胜,并轻蔑地向世界宣称: “我们通过最险要的多佛尔海峡远比我们在内河演习时还要轻而易举!” “为什么?”温斯顿 丘吉尔万分惊讶地向他的海军大臣提出这一问题。同样的问题回荡在英国上空,也回荡在大洋彼岸的美国。 敌人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在眼皮子底下从家门口大摇大摆逃之夭夭,这一震惊英国的事件对英国来说是莫大的国耻,英国公众对政府给予了猛烈的攻击,认为这是自十七世纪以来英国所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耻辱,这一事件对英国的影响之大,以至于远在新加坡十万英国远征军放下武器,向日军投降之事相形之下都黯然失色。为平息国内民众的愤怒情绪,丘吉尔政府不得不对此事件召开听证会,并展开调查。 而这一事件本身则在军事历史上留下一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绝好范例。而创造这一绝好范例的正是德国海军。 一九四一年三月,在德国舰队历史上首次突出大西洋成功地袭击了英国在海上的运输线长达两个月后,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其姊妹舰“格纳森豪“号双双驶入法国海域,停泊在法国的布列斯特港,但很快就被英国空军发现了目标,英国空军对此港日夜不停地空袭,空袭中“沙恩霍斯特”号和“格纳森豪“号都曾被击伤。虽然两舰损伤部位都被修复,可显然布列斯特港并非安全港,而是英国空军袭击的目标。由于英国空军不断空袭的威胁,由于同年五月二十七日战列舰之王“俾斯麦“号的被击沉,德国海军部决定放弃原定的大西洋袭击英国海上运输线的计划,同时又由于希特勒担心盟军对挪威的入侵,从而三令五申调舰队急驰挪威海域布防,从五月开始,德国海军部开始考虑从布列斯特撤回“沙恩霍斯特”号和其姊妹舰“格纳森豪”号以及重型巡洋舰“欧根亲王”号。“欧根亲王”号原本是五月与”俾斯麦”号舰同时出发,参加代号为“莱茵行动”,但由于”俾斯麦”号遭围攻而沉没,只有她成功到达布列斯特。对于舰队撤离回师路线 ,德国海军部曾有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原路撤回,即: 再次突入大西 洋,向北,穿过丹麦海峡,途径冰岛,然后回到德国;另一个方案则是直接闯过英吉 利海峡,回师德国。德国海军部清楚地知道,无论哪种方案都充满了风险和危险:前 者将冒与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相遇对峙的风险,有遭“俾斯麦”号同样命运的危险;而后者则有可能遭到英国人在英吉利海峡所部署的海岸炮火、鱼雷炮舰和英国皇家空军的猛烈进攻。但是,较之于前者,如果冲过英吉利海峡,德国舰队可以得到德国空军的强有力的支援和保护。正如德国海军驻法国司令在向柏林德国总参谋部递交的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穿过英吉利海峡的优势是航程短,有优越的空中和海上护航,我们可以对敌人的雷达进行干扰使其丧失功能,无法发现目标,我们的舰队突然出现在敌人的家门口将使敌人来不及调集优势兵力进行阻击,又由于离海岸近,一旦舰只出现不测可及时靠岸抢修。”虽然海军大将瑞德极力反对此项计划,认为太冒险,但此计划得到希特勒的赞赏和支持,因为他坚信这一行动一定会使敌人措手不及而无所作为。(记得吗?《孙子兵法》云:”兵之情主速,趁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途,攻其所不戒也“)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二日,希特勒批准了代号为“瑟伯鲁斯方案”,即英吉利海峡回师方案,从布列斯特撤回三艘主力舰。 “瑟伯鲁斯方案“十分周密详细,长达一百二十页的计划书让各舰指挥和各级军官对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充分知晓和理解。方案对路线的选择、出发的时间都作了非常缜密的安排,特别是舰队通过关键处的多佛尔海峡的具体时间,因为正是在那里,英国海岸部队和皇家海军及空军将会对德国舰队发起大规模的攻击。对路线的选择,德国海军部的考虑主要基于以下三个主要因素:第一,航行的路线必须离英国雷达系统的覆盖区域越远越好;第二,路线必须是尽量沿着海峡的深处行驶,以免触及水雷;第三,路线必须是有利于高速行驶、不会给军舰造成任何导航问题的水域。基于这三个因素的考虑,路线最后确定为:从布列斯特到布格涅,取英吉利海峡中间主航道,而当舰队接近海峡最窄处时取距离法国海岸两英里处。出发时间则定在X-日,定在二月十一日的晚上,因为那是在新月期,夜幕将为舰队的行动提供很好的掩护,而不利于敌人的空中侦察与轻型武装的行动,而且潮汐可以降低浅水区水雷的危险,同时强大的潮汐又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使舰队的航速提高四至五节。舰队通过多佛尔海峡的时间则定在白天的中午时分,因为那时舰队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抗击敢于前来阻击之敌。 舰队的编队和舰队的护航,方案则采取利用滚雪球的效应,刚开始时,舰队由“沙恩霍斯特”号、“格纳森豪”号、“欧根亲王”号和六艘大型驱逐舰组成,到达第二站,也就是到达瑟堡拐角时,两支鱼雷艇小舰队共十艘加入舰队的行列,一旦到达格里内角,又有二十四艘鱼雷艇加入进来。加上所有的鱼雷艇、炮艇、扫雷艇,最后整个舰队变成一支浩浩荡荡总数为六十三艘舰只的庞大舰队。 同时,为了保障舰队海峡回师计划的安全,德国空军制定了一个代号为“雷电”的空中保护伞计划,根据此项计划,德国在法国沿海部署了二百五十架飞机待命。这二百五十架飞机虽不多,而且不可能同时升空,所以,德国人的部署是:白天必须有十六架飞机时时刻刻护卫在舰队的上空,三十五分钟一轮换,而每一轮的飞机必须提前十分钟到达舰队的位置。实际上,这就形成每二十分钟,舰队的上空有三十二架飞机护航。这样的兵力部署就造成万一敌人出动空军,德国航空兵将有足够的力量与之抗衡。 大规模的准备从一九四二年一月拉开了序幕,大批的舰只开始云集在布列斯特港湾,大批的扫雷艇舰队被派遣到远至加莱清扫水雷,对敌人雷达的干扰时间明显地加强和延长了。二月初,德国空军甚至演习为英吉利海峡回师的护航。在方案实施前,德国人精心做了大量的伪装,散布了大量的假情报。如:为了迷惑敌人,他们故意散布新的大西洋作战在即的假情报;德国驻法国的空军司令部向各海军将领和各级海军军官发出非常精致的请贴,邀请他们参加由空军主办的大型狩猎活动,与此同时,港内外频繁地举行水兵娱乐活动。(《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 撤离方案当时属于最高机密,只有少数几个关键人物知晓,他们是:海军大将克里斯(Cliax)和他的参谋,克里斯受命为此次行动的全权负责人;“沙恩霍斯特”号的舰长霍夫曼,“格纳森豪”号的舰长菲茵,“欧根亲王”号的舰长伯林克曼,以及驱逐舰的高级军官。因此,当方案开始实施时,舰上的水兵们虽然感到情况有些异常,但却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直到最后一分钟,当水兵惊异地发现罗盘的指针坚定地指向英吉利海峡的方位时,舰长才愉快地告诉水兵们:“明天你们可以在威廉港和母亲说晚安了!”顿时,舰艇上一片欢腾。 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二月十一日傍晚,出发的命令终于下达了。原定的出发时间为傍晚七点三十分,但由于英国空军的空袭,舰队出发的时间被迫推迟了两个多小时。当晚九点四十五分,在夜幕的掩护下,舰队起锚离开了布列斯特。整个舰队严格执行战时灯火管制,无线电保持着静默,按照计划开始向西,然后向北,数小时后,随着罗盘的指针坚定地指向东,舰队高速(时速31节)驶入禁区的英吉利海峡。四百年前,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闯入英吉利海峡,一路上遭到英国人的不断骚扰和阻击,最后大败而归。而与之相反,德国舰队的出航英国人竟然丝毫也没有察觉:不仅港外的英国潜水艇没有察觉,就连半夜前来布列斯特实施空袭的由一百多架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组成的庞大的轰炸机群也没有觉察,他们只是象平时一样,飞临布列斯特上空,然后对空荡荡的港口一阵狂轰滥炸,还以为德国舰队仍在机翼下的港内呢!十二号早上八点三十五分,德国舰队已经在英吉利海峡毫无阻拦地高速行驶了十一个小时了,离原定时间表只相差了十五分钟。中午时分,在强大的空军航空兵的护卫下,庞大的舰队正点进入海峡最窄处,也是最关键之处的多佛尔和格里内角。那里的地势非常险要:舰队距离法国海岸仅两个英里,一边是浅滩林立,一边是敌人布下的雷区,舰队可以周转的活动范围几乎是零。但在德国舰队谨慎小心的精确航行下,很快这一海峡最关键的地区就被德国舰队甩在了后面。至此,仍不见英方作出任何反映。的确,上午十点三十五分时,舰队上空出现过两架英国喷火战斗机,但立刻就被护航的德国空军赶走了。除此之外,德国舰队如入无人之地,没有遭遇到任何的阻击。至此,德国舰队已在英吉利海峡行驶了三百六十英里,距离安全水域只剩下二百英里了。中午十二点十五分,白昼的时间只剩下不足五个小时。 读者一定要问:英方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他们没能及时发现德国人的行动?强大的英国皇家海军舰队在何处?英国的空军和海岸部队又在何方? 桅杆林立的海面上,三层铁甲舰护卫在三艘主力舰左右;舰队上空从五十尺到二千尺的高度,覆盖着数百架德国航空兵的战斗机,据记载,这样大密度的海上空中保护伞为主力舰护航实属罕见!在接下来的数小时的激战中,虽然,英国人调集所有能够调集的力量,动用了六百架飞机,无数艘鱼雷艇、驱逐舰,向德国舰队发动了共一百一十次进攻,消耗了五百吨的炮弹,可却没能阻止德国舰队胜利回师本土的步伐。实际上,许多英国飞机压根没有见到敌人,因为他们迷航了。 |
|
|
|
![]() |
![]() |
印巴空战8:1,达索要求印“禁飞”阵风? |
![]() |
巴外长曝猛料:歼-10C本可团灭15架“阵风” |
![]() |
真相来了?印度航母空袭 卡拉奇港陷入火海 |
![]() |
莫迪咽不下这口气 30小时后再次挑起战火 |
![]() |
印度触碰“国际红线” 导弹炸向中巴大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