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数十年以来,随着极地的战略位置和资源储备开始被重视,原本气候寒冷且人迹罕至的南北极地区也愈发热闹起来。与此同时,处于强国环伺的北极地区已进入了开发利用的准备期,而南极地区各国围绕着资源开发的竞争同样也在加剧。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大强国近年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极地科考浪潮。而在南北极这种气候极端、环境恶劣的地区,具备优秀生存能力的极地科考船破冰船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在这轮极地科考浪潮背后,诸如我国的“雪龙2号”这类崭新的科考船面孔也开始浮出了水面。
近日,由江南造船集团承建的我国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目前已在江南长兴造船厂的4号船坞完成了其主要船体结构的分段合拢与贯通工作。这标志着该船已经度过了在船舶建造过程中施工难度最高一个阶段,即将进入船台机电设备安装的流程。以目前来看,整个项目的进展显得非常顺利。按照预定计划,“雪龙2号”将于2019年正式下水进行舾装,并于2020年开始投入使用,以替换已经日益老旧的“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为我国极地研究中心提供科考服务。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在2011年正式立项,于次年7月31日签署了初步设计合同,项目总投资达12.5亿元。其设计单位为芬兰阿克北极技术有限公司,并由我国负责自行建造。该船全长122.5米,宽22.3米,吃水7.85米,排水量可达13990吨,最大航速15节,续航能力约为20000海里,可在满载90名船员的条件下保证60天的最大自持力。同时,“雪龙2号”的船首、船尾均具备破冰能力,尾部破冰可突破极区20米冰脊,满足全球无限航区航行需求。除此之外,该船还设有机库,可搭载1架科考直升机为极地科考工作提供空勤服务。
在“雪龙2号”正式交付使用之前,我国的南北极科考任务完全依赖于1993年从乌克兰引进的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雪龙”号。以1994年10月该船首次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为起点,迄今为止“雪龙”号已先后圆满完成了41次极地的科考任务,足迹遍布五大洋,在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同时,也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的纪录。而预计在“雪龙2号”正式交付之后,已经使用多年的“雪龙”号也将逐渐退出极地科考工作一线,转为训练用途。
此外也有消息显示,除了目前在建的“雪龙2号”以外,我国新一代核动力破冰船项目也已悄然展开。在今年6月份,我国“核动力破冰综合保障船示范工程技术咨询与服务外委项目”正式对外公开招标。据招标书显示,新一代核动力破冰船项目将在现有成熟的技术基础上,采用小型核反应堆作为其主要动力。同时,此型核动力破冰船除了需要保证基础的破冰与开辟极地航道的能力外,还需要具备海上补给保障以及平台供电、救援等一系列能力。如果不出意外,这艘破冰船将是我国第一艘使用核动力的水面舰船。
相比传统的石化燃料动力,核动力稳定可靠、功率丰沛,是破冰船的最佳选择。如果未来我国核动力破冰船项目进展顺利,将标志着中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备设计并建造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而核动力破冰船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是扮演探路者的角色,为我国在研制大型核动力水面舰艇特别是核航母方面积累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下北极冰层的逐渐融化,该地区所蕴含的丰富自然资源与绝佳的战略位置也开始被周边国家重视起来。在如今各国在极地的各种竞争趋向白热化的背景下,不久之后“雪龙2号”的交付乃至新一代核动力破冰船项目的实施,将有效的提高我国对极地地区的综合科考与保障能力,为未来我国更深入的参与到南北极地区的建设与开发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