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首艘国产航母的动向一直受到全球媒体的密切关注,目前首艘国产航母正在大连造船厂码头进行舾装,之后将开展第二次海上试航活动。对于中国海军的首艘国产航母,外界目前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它的用途。在大多数人看来,航母就是用来远海作战的,但日本媒体有着不一样的观点,日前有日本媒体指出,中国海军首艘国产航母服役之后的主要用途并非作战,而是另有他用。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日前刊文指出,中国海军首艘国产航母不需要等到有重大海上冲突时才能显现其价值,恰恰相反,在和平时期这艘航母的价值可能才是最高的。作者认为,中国海军首艘国产航母服役之后的主要任务并非和其他国家海军作战,而是通过和平时期的海上部署重塑太平洋-印度洋的海上秩序,提升中国海军在这一区域内的影响力。
文章认为,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救援行动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对于航空母舰价值的看法,国内第一次意识到航空母舰在和平时期的非军事行动中也能发挥其价值,即在海上人道主义救援行动过程中用航空母舰展示国家力量,塑造地区影响力。
在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救灾行动中,美国海军出动了“林肯”号核动力航空母舰和海上医院船,日本海上自卫队则出动了“大隅”级两栖运输舰在内的三艘舰艇参与海空搜救,彼时中国海军严重缺乏可起降多架直升机的军舰,未能在印度洋海啸的救援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灾后,美国和日本在海啸救援中的行动广受好评,在东南亚的声誉有所提升。在之后的2011年日本大地震、2013年菲律宾台风灾害人道主意救援行动中,美国海军均出动了具备两栖投送能力的舰艇,受到了东盟的好评,地区影响力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增强。
对于中国海军而言,航母的作用除了海上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提升地区影响力外,还有一个更迫切的现实用途,那就是保护在海外的华侨,特别是非洲、中东等战乱地区的中资机构的中方员工等。2011年利比亚撤侨行动结束后,中国意识到在类似行动中仅仅完成撤侨并不算真正的成功,如果能在危机海域部署有航母这样的移动国土,不仅能在第一时间保护本国公民,还能全面展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区域影响力。因此,对航母价值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战术层面,还要充分认识到航母在提升国家影响力、重塑区域海上秩序的战略层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