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中国军情 > 正文  
空投为何不人车一体?安全概率太低没有实战价值
www.wforum.com | 2018-08-16 18:45:48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现如今,随着我国军事技术的逐步发展,我们对很多当年需要从俄罗斯、美国、欧洲求爷爷告奶奶想学习、想进口的装备和技术已经变得不屑一顾了,例如航电技术、电子技术、导弹技术、造船技术等等。但是还有很多技术我们并未达到先进水平,甚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今天笔者要谈的“人车一体空投技术”。

  所谓人车一体空投,字面上很好理解,那就是将伞兵战车(或者叫空降战车)和空降作战人员结合在一起,由伞兵战车装载人员进行整体空投作战。这项技术目前为俄罗斯所独有,从最早由前苏联研制的BMD-1型到目前的BMD-4M型都具备这样的能力,甚至为空降兵专门研制的2S25“章鱼”空降自行反坦克炮也具备这样的能力。1973年时,前苏联空降兵学院教官祖耶夫和亚历山大乘坐一辆BMD-1战车进行了世界上首次人车一体空降试验,并且取得成功,但在此后不论是前苏联还是俄罗斯,都未将这样的技术应用于实战。俄罗斯本身的空降兵也仅仅是做过几次试验,并未实际大规模采用这样的技术,也不具备大规模成建制应用的水平。

  任何一种技术的发展,都会有其深刻的背景,人车一体空投技术也不例外。在冷战后期,由于前苏联一贯采用的宽大正面大纵深突击战术,在空降兵的使用上需要提高空降下去后的快速反应能力,这也就需要伞兵在空降后快速找到自己的战斗单元。但空降战场条件瞬息万变,看过美国《兄弟连》的朋友们一定知道,伞兵空降过程中,必然会打乱战斗编组和序列,连找不到营、排找不到班、士兵找不到自己武器的事情简直太正常不过,因此如何可以让世界上最“重装”化的苏军空降兵快速的找到自己的装备就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而最简单的思路无疑就是将人装到车里,由运输机一起空投下去,试验了以后效果不错,也由此诞生了人车一体空投技术。

  这项技术其实说难也不难,首先是将伞兵战车的内部加装减震座椅,人员也尽量采用安全捆绑,其次是对伞具进行重新设计,降低着陆速度。这些技术并不难实现,甚至都是现成技术,但人车一体空投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性。毕竟从高空空投下来,伞兵战车自重就至少8吨,加上重力加速度的影响,就算是有降落伞进行减阻,有伞兵战车下部的缓冲和火箭发动机的反作用力,也无法确保百分之百的安全,据了解,俄罗斯自身的人车一体空投成功率只有95%,这还是在平常试验的环境下。所以,如果出现问题,就意味着人员的灭顶之灾,更悲剧的是,此时还没有任何可以拯救的可能。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就算进行人车一体空投,也不意味着到了地面就能直接开走,人员还是要下车对空降战车进行“松绑”(去掉伞具和缓冲装置),而这个时间,即使采用人车分离空投,最多也不过浪费十几分钟。对在敌后空投的伞兵来说,每一个人员的战斗力都是最宝贵的,为了快速找装备而牺牲安全率从而增加非战斗减员,这显然得不偿失。

  因此综上所述,不论是我军还是俄军,人车一体空投技术,在解决安全概率问题之前,并不具备实战价值。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印度表示不服后 中国亮出了大杀器
2025年俄乌阵亡者遗体交换 比例达1比20
卖歼10C的小女孩该昂首挺胸了
CNN披露巴基斯坦攻破S-400防空系统细节
武汉闹市突发枪击 3人中枪 1人遭爆头 现场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印度表示不服后 中国亮出了大杀器
2025年俄乌阵亡者遗体交换 比例达1比20
卖歼10C的小女孩该昂首挺胸了
CNN披露巴基斯坦攻破S-400防空系统细节
武汉闹市突发枪击 3人中枪 1人遭爆头 现场
印度:藏南永远是不可分割领土
阵风被严重低估?俄专家:歼10CE会被撕掉翅
中共中央军委人事变动 由他接替落马的苗华
阿利·伯克的私心:一机坑了美国三代驱护舰
歼10击落“阵风”后 哥伦比亚也想要24架?
热门专题
1中印冲突2天安门阅兵3中国航母
4神舟航天5南海仲裁6南海局势
7两会8中国陆军9中国海军
10中国空军11军事文学12核武二炮
13中国军工14军史钩沉15惩越战场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