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厚积薄发来形容中国近几年在科技领域及军事领域的发展,一点都不为过。随着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大,基础设施及相关人才等都得到了保证,我国的科研似乎也迎来了小高潮。如果我说“海绵”与“陶瓷”的结合,能使我国战机的战力更上一层楼,不知道大家信不信?
据新华社消息称,我国一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的超轻质陶瓷材料,将陶瓷与海绵这两个具有相反特性的物品,结合在了一起。令这种新型材料具备陶瓷的硬度及耐火型,同时又具有海绵的柔软性和重量。凭借这种特性,其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
据研究团队成员称,由于这一新材料具有大量尺寸在100纳米至1微米大小的网孔,其具备海绵一样的快速变形及复原能力,即使在1100℃的高温下这种回弹能力仍不受影响。同时中国东华大学纺织材料学研究员也认为,这一新型材料未来可用于开发电磁屏蔽材料等多种物品。
由于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我国在隐身材料技术这一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凭借着光启理工研究院在超材料领域的强大优势,运用了这一技术的我国五代战机歼-20,可以说在隐身性能上不惧任何国家。
不仅如此,被外界称为“中国的马斯克”的光启理工研究院创立者刘若鹏,甚至还引发美国发起新一轮的防止顶尖人才外流的计划。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称,美国六代战机才能使用的材料,中国现在已经全面装备了。至少隐身性能上,中国具有巨大的优势。
而这种一新型超材料的诞生,或许将解决我国战机隐身的最后一个短板,我国战机的阿喀琉斯之踵将不复存在。因为这一新型材料具备的耐高温性和电磁屏蔽性,其对于我国战机尾部红外信号的减弱效果,将是相当显著。
现在对于这方面唯一的问题就是1100℃的的温度,对于飞机的尾焰来说就是有点相形见绌了。而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显然还有一段路要走,但至少我们可以看的见未来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