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战斗机的发展历史上,在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工作中,多次出现过严重的路线性错误。今天的歼10、歼20,实际上都是研制单位违背国内主流预研方向、在竞争中依靠压倒性优势击败主流方向方案上位的结果。
现在流行的中型舰载机优越论,则是这一历史顽疾的再次发作。
比如60年代,坚持发展双发机头进气飞机,瞎折腾二十年后不得不改回被否决方案;80年代,坚持搞无全天候、无超视距作战能力的三代机方案,并鼓动空军用新的小型二代机取代今日的歼10;在21世纪的前10年,认定五代机应该采用三翼面布局。
中型舰载机优越论的核心是,中型机带的多,维护维修费用低,出动架次率更高,所以综合作战性能和经济性更好。但是除了带的多这一点之外,其余所有的内容全都毫无根据;一部分和战机的吨位/尺寸完全无关而取决于其它因素,另一部分则是与事实完全相反。
两种战斗机的维护维修费用,与吨位和重量的关系相当小,主要取决于设计水平、技术应用水平、结构和机载设备复杂程度。比如结构上,三翼面布局对比鸭式/常规布局就更复杂更难维护;而相比固定机翼设计,全世界现有的所有变后掠翼飞机的维护维修性,都只有烂和更烂的区别。
以空重9.3吨的歼8为例,该机要更换发动机检修必须先拆除整个后机身,实际维护中仅拆除过程至少需要一个工作日。而苏27的发动机可以直接拆下,虽然速度仍远不如西方机种,但只要几个小时就能完成,而且整个过程中需要的维护人员数量也更少。
这就是典型的设计水平差异问题,类似的问题涉及到飞机的方方面面。设计水平好的飞机,不仅故障率低,而且故障性质可以迅速判定,故障点所在可以被迅速找到,并且可达性良好——维护人员可以非常轻松、很短时间就完成对故障部件/设备的检查维修和更换。
这方面一旦出现问题——比如某个东西很爱坏,但是又藏在角落里,要检查更换要先拆掉另一堆部件,只要多上几个类似的毛病;一架飞机的维护维修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而出动率就会急剧下降。这方面的影响,远远超过几吨的空重差距。
而这一方面的表现好坏,又和飞机的故障率息息相关:设计水平高、重视飞机维护维修性能的单位,他们研制出来的飞机本身故障率就低得多,反之亦然。
总的来说,在维护维修性(不仅是钱,也关系动率高低)的问题上,吨位因素根本无关紧要——特别是重型机尺寸大,内部空间的分配余地更大,因此在检视、维修的可达性上更容易做的更好。
除非结构上无法避免三翼面、变后掠翼等特殊设计,否则对于维修和维护性好坏,起到决定作用的是设计水平和技术运用水平。
比如歼11B在研制过程中,为减重而采用了刚度等代设计,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替换铝合金进行减重。但是由于设计不合理,应力高度集中导致复合材料频频开裂;在相当长时间内,歼11B一直处于高密度检视维护、趴窝、返厂大修的循环中,其维护维修性远差于苏27SK。
特别是对于五代机来说,日常的维护维修工作被集中限制在尽可能少的舱盖开口中完成——比如弹舱和起落架舱上,而设备又异常复杂。如果一定要说和吨位有关,那么空间更大、弹舱数量更大、开舱面积更大的战机,维护性反而更容易做好。
无论是飞机本身的限制,还是设计单位的水平时代差距,中国要有最可靠、用起来最省心、省事的舰载机,都只有歼20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