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一组照片,让中国军迷彻底振奋了,出现在华中某地某船厂的一艘072III型坦克登陆舰“海洋山”舰舰艏,罕见的出现了一门“巨炮”,普遍观点认为这是一门电磁轨道炮,这意味着中国又一次将美国因种种原因放弃的高技术先进武器付诸实施,又一次实现招牌式的“弯道超车”!
这门出现在“海洋山”舰上的新型舰炮,拥有庞大的体积,特别是位于这艘登陆舰甲板上庞大的电源和控制系统,和位于舰桥上的观察站,都意味着这是一门货真价实的电磁炮,而舰载高能武器上舰,一直都是未来中国海军新型武器的技术趋势,马伟明院士曾多次披露这一点。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国海军搁置了研制已久的电磁炮。比起中国,美国海军的电磁炮研制进度无疑是领先的,早在2006年美国海军海军水面战中心与BAE公司签订了炮口动能为32MJ的电磁轨道炮试验样机的研制合同,这门电磁炮在联合远征船上进行了长时间的测试,但却在性能方面无法对DDG1000装备的155mm化学能舰炮形成压倒性优势,美国海军宣布搁置这一计划。
这让人想起了中国海军又一种早已装备的武器——05式两栖突击车,这一概念曾经是美国海军大肆宣扬的“从海到陆”作战理念下诞生的远征战斗车(EFV)率先提出的,比起传统的两栖突击车,05式两栖突击车通过展开滑行板,水上航渡时速高达20多公里,比起传统的老式两栖突击车快了快了近一倍,相对不那么激进的技术,也让05式顺利服役、大批量产。
EFV的技术无疑更为先进,其水上时速高达40多公里。但在耗去了160亿美元的巨资之后,EFV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和技术风险,单价更是2倍于M1A2坦克,最终被美国“元老院”砍下,EFV下马的剧情和RAH-66科曼奇隐形武装直升机、十字军自行火炮、XM29“理想单兵战斗武器(OICW)”都是差不多,技术风险巨大、成本高昂,最终用天价研制成本来买单。
相比而言,中国对美国先进高技术武器保持了跟踪态势,更是完全根据本国实际需要来研制,降低技术风险、降低成本风险、按时按质交付,在OICW已死的情况下,QTS11式单兵综合作战系统已顺利进入部队服役,单发装填的智能榴弹避免了过重的携行重量,绕过了OICW曾掉进去的陷阱。
除此之外,去年年底美国媒体披露的东风17型高超音速导弹,作为全球首种量产型高超武器也是典型案例,它采用成熟的东风16中近程地地导弹作为载体,先于美国陆军的AHW等类似武器投入使用,再次显示了中国高技术武器发展,在跟踪美国类似的武器系统方面,以我为主、绝不盲从,反而实现了进度超车。
军迷们对于这一现象,总结了一个很好的句子,“摸着鹰酱过河”,说的很对,这一回鹰酱又被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