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阅水下兵器方队四种新型武器中,前三款“土豪金”色的AMB-012型轻型鱼雷和AJC-015型火箭助飞鱼雷/反潜导弹、黑金色搭配的AQA-010型重型鱼雷,至少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类型的武器,唯独最后的通体黝黑的AQS-003A,一时让人摸不着头脑。
据水下兵器方队参阅官兵介绍,AQS-003A是新型特种水雷,智能化程度高,头部的“小触角”是它的传感器,可以理解为这款水雷的“眼睛”和“耳朵”。它主要用于布设水雷障碍,是扼守要冲、一招制敌的镇海神兵。
水雷有很多种,按照待爆状态可分为锚雷、沉底雷和漂雷等,如下图中表示了常见的几种水雷形式:
从中不难看出,这些水雷里,后两种“鱼水雷”是最先进的,鱼水雷实际上就是鱼雷和沉底水雷的结合体,相较于传统水雷,鱼水雷在探测到舰艇后,能够自动将鱼雷发射出去追击舰艇。这是堂食与外卖的区别,很明显,还是外卖更有家的归属感。而本次阅兵的这根通体黝黑的“大黑棒”,也是属于一种鱼水雷。冷战时期,随着扫雷技术进步,人们发现飘雷、浮雷等传统水雷越来越容易发现,底雷和锚雷虽然藏身海床更难发现,但只适合在浅水区使用,在深水区对水面舰船因过深的距离导致毁伤效果不佳。苏联NII-400中央武器研究所(“液压”水下武器生产联合体)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功研制出了火箭上浮式底雷/锚雷,通过计算水面舰船声学轨迹,向水面发射无制导火箭攻击舰船的船底。但这种做法总归命中率堪忧。后来,冷战时美苏之间出现了大规模核潜艇对抗,美国核潜艇时常抵近苏联海岸渗透侦察,在核潜艇出没的深水区,传统水雷触发和毁伤的发挥难度更大,此时,水雷反潜的需求大于反舰的需求。同时随着自导鱼雷技术的进步,在火箭上浮式底雷的启发下,将无制导火箭加装自导鱼雷的制导头成了极佳的改进解决方案,诞生了PMK-1/2型火箭上浮鱼水雷,在533毫米套筒内置入被动触发传感器和1枚400毫米自导火箭,总长度约8米,可由潜艇或空投布设。美国也有类似产品,如使用MK.46型324毫米鱼雷的Mk.60 CAPTOR“封装鱼雷”。通过外壳的被动声学触发传感器+自导鱼雷自带的主动声学制导传感器,鱼水雷无疑成为了潜艇的极大威胁。美国海军在2018年开始研制更新型的“锤头鲨”(Hammerhead,就是那个头像锤子的鲨鱼)鱼水雷,换装更新型的MK.54型324毫米鱼雷,并升级了被动声学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和敌我声纹识别模块,加装了水下声学通讯模块,被称为“智能鱼水雷”。说到这里,也不是找爹,只是花开仍然艳,不去欣赏,倒显得不解风情了。实际上,中国也有自己的一套这样的水雷体系,叫做“特种水雷”,在80年代就成功研制出了火箭上浮水雷“特一”型(代号T-1或EM-52)和“特二”型遥控水雷。自上世纪90年代起,解放军基于对台封锁作战及抗击美国潜艇的需要,也开始大力发展鱼水雷,并于21世纪初期诞生了“特三”型智能特种水雷,也就是中国第一种鱼水雷。很明显,本次阅兵亮相的“大黑棒”是中国“特种水雷”发展体系下的最新产物,至于和本世纪初诞生的“特三”型智能水雷相差几代,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哪怕自80年代的“特一”型火箭水雷开始,几乎没有一张清晰的中国“特种水雷”的图像流出,“大黑棒”实际上也是代表整个中国“特种水雷”家族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按照既定逻辑,我们先分析一下“大黑棒”的基本信息,从阅兵照片来看,四款水下兵器除了轻型鱼雷使用了六轮运载车外,其他三款都是一样的八轮运载车,因此其基本规格很容易通过比对得出,首先其粗细基本是与AQA-010型重型鱼雷一致的,应为533毫米直径,能够兼容潜艇发射管。其长度则较AQA-010型重型鱼雷略短,约7-8米。上图是固定机位拍摄,车辆大小基本一致,对比很直观,再加上刚好有AMB-012型324毫米轻型鱼雷作对比,加上中国没有发展苏式400毫米鱼雷,因此不难推断出,“大黑棒”和美国海军的“封装鱼雷”以及“锤头鲨”相似,是一种内装324毫米轻型鱼雷的鱼水雷。但美国的鱼水雷是非常短小的,基本只由鱼雷+传感器+底锚构成,没有“大黑棒”这么长,如MK.60封装鱼雷,其长度约3.7米,传感器+底锚大概只占到了一米左右的长度。那么“大黑棒”这么长,多出来的长度是什么呢?除了安装更多的传感器外,除非里面装了两条324毫米鱼雷(不至于这么暴力),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和苏联一样,具备火箭加速上浮能力。如此一来,AQS-003A“大黑棒”的真容就逐渐显现了,这是一款集美苏之大长、速度快、多重制导方式加持、智能化水平高的火箭上浮鱼水雷,既能够攻击潜艇,又能在火箭的加持下快速攻击水面舰艇。火箭+鱼雷的射程,其最大作战距离有望能够达到10千米,射程已不是制约项,只需考虑传感器的探测距离。这种鱼水雷在海底布设以后,仅需较少的数量就能形成传统鱼雷无法形成的杀伤阵地,如下图,四枚鱼水雷在水下基本能形成6-8千米的立体杀伤区,进入这一区域内的潜艇凶多吉少,基本要葬身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