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兵器知识 > 正文  
中国第四代坦克全解:无人炮塔,电磁装甲
www.wforum.com | 2025-09-06 05:55:19  落英行者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2025年9月3日,随着雄壮的《钢铁洪流进行曲》掠过天安门上空,履带碾过长安街的低沉节奏与人群的心跳同步。外形低矮、棱角如削的全新战车群缓缓驶入受阅通道,低调的“LZ”战术编号却宣示着中国第四代主战坦克在胜利日阅兵的礼炮声中正式亮相。它不再只是钢铁与火药简单组合,而是一座由革命性的无人炮塔、主动防御与混动心脏无缝集成的“陆战节点”。我们将综合运用开源情报、工业部门论文、实战数据仿真,对中国第四代坦克的技术路线、系统架构、关键子系统、作战运用及对未来陆战形态的影响进行全景式剖析。

图片

从外观来看,93阅兵新型坦克车长约7.2m,宽约3.45m,高约2.05m,6对负重轮,液气悬挂行程450mm,大幅度增强坦克在山岳地形的速度、通过性和行驶平顺性,以及增大射击俯仰角。战斗全重38-42t,对战略机动和战术机动都极为有利。

图片

炮塔为扁平楔形无人模块,座圈直径1.8m,较传统炮塔减重约2.8t,内部空间比有人炮塔节省约1.6m³,用于安放34发105mm整装弹。其采用双人制车组,辅之以“战术AI助手”,乘员舱前置,与动力舱隔离,形成“安全茧”。

图片

首上装甲推测采用了外层为10mm的雷达吸波复合材料,中层为35mm高硬度钢和石墨烯增强陶瓷,内层为25mm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的复合装甲,等效于850mm等效轧压均质装甲(RHAe),重量却仅为传统复合装甲的68%。炮塔外壳还整体采用了非承力隐身蒙皮,配合雷达吸波装甲,加之整体多面体和倾斜表面、大炮和机枪均进行了外形修形,大幅度改善隐身性能。

图片

火力子系统采用了炮口初速1780m/s的105mm 58倍径线膛炮,后坐行程320mm,电动液压制退机。配用钨/贫铀复合弹芯,2000m穿深720mm RHAe,垂直链式自动装填机装填速度为6秒/发。相信同座圈可换装120mm/140mm电热化学炮,接口保持不变。辅助武器包括:射速更快的QJT5.8mm同轴机枪,遥控武器站包括射速600rpm的12.7mm高平两用遥控机枪,集成有电视摄像机、红外热成像仪以及激光测距仪,巡飞弹发射器可发射巡飞弹执行反坦克/侦察任务;预留100kW激光武器接口,由超级电容2MJ瞬时放电供能。

图片

主动防御方面,配备四面X/Ku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5km,精度0.1m。配置中波红外360°全景告警。对FPV无人机发现距离2.5km。通过声学和地震波探测融合,可识别炮弹弹道,并提前预警。软性拦截杀伤包括激光眩目器和毫米波干扰。

图片

硬杀伤拦截方面,可在俯仰-15°~+90°范围垂直发射以拦截攻顶弹;水平0°~360°范围拦截RPG/反坦克导弹;同时最后一道电磁装甲利用电磁能摧毁或干扰入侵射弹。

图片

动力包采用8V150水冷柴油机实现900kW级发电,1100kW级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同时采用60kWh的磷酸铁锂/石墨烯复合电池,从而实现公路90km/h,越野70km/h的极速,以及静音、红外隐身的电驱的续航里程50km。

图片

采用双冗余毫米波自组网,还可通过卫星通信,实现与无人机、无人僚车、炮兵火力网共享火控数据。1辆指挥车+2-3辆第四代有人坦克+6-8架无人火力平台+12枚巡飞弹构成“陆战机动群”,可实现大纵深高可靠分布式突击。

图片

显然,93阅兵新型坦克具备明显的第四代坦克的特征,那么如何定义第四代坦克呢?

图片

我们知道,俄乌冲突爆发之初,俄军坦克装甲车在空天军的掩护下,长驱直入很快就推进到了基辅周边。然而,有“陆战之王”称号的坦克,遇上了劲敌,战损率大大提高。乌军利用美西方援助的“标枪”、NLAW等反坦克导弹打击俄军坦克;随后,乌克兰将无人机变成了打击俄军坦克的利器。 同样的战术,俄罗斯很快就掌握了,乌军使用的西方坦克自然也逃不过这种方式的打击。毋庸置疑,装甲车辆面临的威胁已经是全方位、立体化。一架成本低廉的无人机可以轻易摧毁一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重装坦克。俄乌冲突2022-2024年的1.4万条战损数据表明:攻顶弹药和FPV无人机造成的坦克毁伤占74%,而由坦克发射的穿甲弹仅占9%。

图片

单一的技术手段难以使装甲车辆完全躲避敌方的侦察或攻击,综合防护仍然是保存装甲突击力量的主要措施。隐身技术、主动防御技术和电磁装甲防御技术可以分别在远程防范敌方侦察,在近程拦截或干扰敌方攻击,并在弹道终点削减弹药威力。同时融入无人/遥控炮塔、柴-电或燃-电混动、AI第三乘员、毫米波自组网、可指挥无人机蜂群等核心能力,这些便构成了第四代坦克的核心战技需求。

图片

其中无人炮塔是第四代坦克态势感知能力、协同作战能力、主动防护能力的最集中的物理承载,实战意义远超把乘员、炮控、装填、观瞄等功能移出塔体并实现远程遥控或全自动运行这一简单动作。

图片

早在二战结束后,坦克设计师就对各国坦克受损部位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坦克正面60度夹角范围内被命中概率高达45%,而炮塔和坦克正面上部被命中的概率更高。最简单的应对就是针对性地强化坦克的防护力,坦克装甲变得更厚更重,主战坦克重量已经超过60吨,甚至影响到坦克的机动性与作战效能。而1980年代瑞典UDES-XX 20试验车开启了无人炮塔的验证序幕,但真正工程化始于1990年代末期德-法“欧洲主战坦克”技术验证项目。进入21世纪,俄罗斯俄T-14、美国艾布拉姆斯X等先进坦克先后亮相,标志着无人炮塔从“试验室”走向“战场”。

图片

无人炮塔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在物理层面降低被击中的概率。传统有人炮塔需容纳2-3名乘员及1m以上站立空间,炮塔高度普遍 1.4-1.6m。而中国第四代坦克无人炮塔高度大概为0.85m,正面投影面积减少30-40%。

图片

对于2km外坦克炮射击的命中概率基本与炮塔投影面积近似成线性关系。低矮轮廓再覆盖10mm厚的复合蒙皮,使雷达散射截面降低75%,红外辐射面积减少50%,降低被毫米波/红外制导导弹锁定的概率。此外,取消炮塔吊篮后,车体顶部仅留1.8m直径座圈,比传统2.4m吊篮孔缩小44%,大幅降低顶部破甲射流灌入风险。取消炮塔吊篮、炮长/装填手座椅、紧急逃生舱口后,炮塔本身仅承担结构载荷与隐身蒙皮,炮塔减重2-3t,无人炮塔战斗全重估计仅为3.1t。同样的总重预算可用于加强坦克首上与侧面装甲,使等效防护提高150-200mm RHAe。

图片

无人炮塔也显著提高了乘员的生存冗余。我们知道,苏/俄T-64、T-72、T-80、T-90这四大系列主战坦克均未采用乘员与弹药之间分离的隔舱化设计,加之灭火抑爆系统的反应速度只有秒级,远逊于西方主战坦克灭火抑爆系统的毫秒级反应速度,而坦克被命中导致弹药被引爆,不仅炮塔飞上天,乘员们也绝无生还的可能。美国M1、德国“豹”2这样采用炮塔尾部弹舱和人工装填的主战坦克,法国“勒克莱尔”这样采用炮塔尾部自动装弹机的主战坦克,也均属于“伪隔舱化”设计。炮塔尾部弹舱不能装载全部弹药,备用弹药仍然在车体内。

图片

而且,从实战效果来看,即便是美国M1主战坦克在炮塔尾部弹舱上方增加了泄压板,炮塔内部增加了隔板和舱门,仍然存在车内乘员伤亡的风险。如果炮塔尾部弹舱内穿甲弹的药筒被引燃起火的话,泄压板还可以发挥作用,为车内乘员提供逃生的时间。但是,如果炮塔尾部弹舱内高爆榴弹的弹丸被直接命中引爆,更强的冲击波也会冲破炮塔内的隔板和舱门,杀伤车内乘员。

图片

在也门战场上,沙特陆军装备的M1A2S主战坦克就多次被胡塞武装发射反坦克导弹击中炮塔尾部弹舱,并且殉爆燃烧,乘员根本没有生还的机会。而中国第四代坦克明确把车体分割为乘员舱、战斗舱和动力舱三部分,乘员全部置于车体前部“安全茧”,与中部的战斗舱之间有高强度装甲板完全隔开,形成一个完整且独立的封闭装甲舱室,通过类似T-14的转盘垂直链式全自动装弹机进行自动装弹。炮塔被击穿时,乘员伤亡概率从40-50%降至<5%。

图片

当然,无人炮塔集中承载的主动防御系统才是第四代坦克的最核心战力,其是一套“软硬结合、分层拦截、电磁-动能-信息”三位一体的综合防御体系。其实主动防御系统的出现,已经有年头了。但是坦克主动防御系统仍然没有在世界主流主战坦克上实现大规模列装,显然主动防御系统需要在复杂战场环境经历实战战火的淬炼,才能根据实战反馈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图片

比如以色列“战利品”(Trophy Active Protection System)是目前装备数量最多的一款主动防御系统。该系统于2009年投入量产,并在两年后开始装备以军,2016年以色列401装甲旅以及第7装甲旅75营的梅卡瓦坦克完成全部安装。到2023年10月7日加沙冲突爆发前,以军的梅卡瓦4坦克和雌虎步战车也全部完成安装,总装备数量超过千套。美国在2017年便开始测试”战利品“主动防御系统的效能,并在2019财年拨款4亿美元订购了336套供三个ABCT装甲旅使用,于2021年初基本完成了在M1A2 SEP v2坦克上的安装。2022年美军又增购了第二批200套,价值约2.8亿美元。此外,德国的豹2A7A坦克,英国挑战者3坦克,韩国出售挪威的K2NO坦克也都展示过安装“战利品”主动防御系统。

图片

“战利品”主动防御系统由ElTaEL/M-2133雷达、Elta ELO-5220光电警戒系统、MEFP拦截器,备弹重装填机构组成。雷达与光电探测系统配合工作,发现并确认来袭威胁后,拦截器自动指向目标并发射三个MEFP高速弹丸进行拦截。“战利品”号称具有360度方位角,高俯仰角的全角度拦截能力。

图片

但“战利品”主动防御系统在加沙的表现可谓是折戟沉沙。虽然视频显示梅卡瓦坦克上的“战利品”成功拦截过从侧面发射的反坦克火箭弹,但是更多的视频却显示其并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显然其无法拦截50m以内的攻击,系统根本来不及反应。其次,“战利品”主动防御系统的高仰俯角拦截能力较差,只能探测拦截30度仰角范围内的目标,因此无法对来自头顶的攻击进行反应。这一点被哈马斯利用,使用民用无人机从头顶投弹,轻松摧毁了安装有“战利品”的梅卡瓦4坦克。

图片

“战利品”也缺乏对付高速弹药的能力,不仅仅是坦克发射的脱壳穿甲弹,类似于无后坐力炮发射的高速破甲弹也无法拦截。在哈马斯下发给其成员的反坦克指南中,就有使用SPG-9无后坐力炮,因为其发射的破甲弹的速度便超过了“战利品”的拦截速度上限。

图片

而俄罗斯T-14首次亮相于2015年的胜利日阅兵式,其采用了名为“阿富汗石”(Afghanit)的世界上第一套原生整合在主战坦克里的主动防御系统。采用无人炮塔后,三名乘员全部位于车体前部独立的装甲乘员舱内,为此车体正面的装甲厚度大大超过无人化的炮塔,据推测主装甲加“孔雀石”爆反的等效水平物理厚度接近1.1米,在当代主战坦克中很可能位居第一。

图片

在炮塔的四个角上安装有四部图拉仪器设计局设计的26.5-40GHz频段有源相控阵雷达,该雷达阵面部分模块发生故障或被损坏时,整个雷达只会发生轻微失真而不会全部失效。雷达面板采用了LTCC低温陶瓷技术,厚50毫米,封装在防弹、防裂的保护外罩内,可防7.62毫米子弹射击。两侧有大尺寸拉环,可以在野外直接插拔更换雷达面板,可维护性很高。

图片

另外在前向相控阵雷达正下方的凹穴内,还有一部近程脉冲多普勒雷达,配有2个小天线阵,上面的是接收天线,下面的是发射天线,两侧加起来覆盖正面120度的范围。当有源相控阵雷达需要关机保持静默时,这部近程雷达将仍然保持坦克的主动防护能力。

图片

T-14还配备了六具高清红外/紫外摄像机,覆盖360度范围,在乘员舱的显示面板上提供环视战场事态感知能力。在炮塔下方左右两侧各安装了5具拦截弹发射器,成弧形布置,单侧覆盖60度范围。能够在距离坦克4-5米处拦截速度高达1700米/秒的来袭弹药。

图片

在炮塔顶部,还装有一套由莫斯科钢铁装甲研究院研制的上半球防御系统,包括2座旋转发射塔和2组固定的垂直发射器,每座发射器包含12具体积较小的榴弹发射筒。这套系统属于软杀伤,可以发射包括干扰雷达系统的箔条干扰弹、破坏导弹制导系统的电磁干扰弹、干扰光学/激光瞄准系统的气溶胶烟雾弹等。T-14专门配备应对攻顶模式弹药的杀伤手段,这在全世界的主战坦克里也是首例。其次在车体前部和侧面布置了特殊的电缆,可以制造出一个虚假的磁场,令装备磁性战斗部的地雷和反坦克导弹分辨不出坦克的真实位置而在错误的距离引爆。

图片

早在2018年就有印度媒体报道称,印度计划购买1770辆现代化坦克,以取代过时的T-72,而T-14是选项之一,试图彻底改变中印边境的力量对比。不过,受困于高昂的成本、技术难题以及西方的制裁,俄罗斯总共生产了不足20辆的T-14坦克。

图片

原生集成主动防御系统的德国莱茵金属的KF-51“黑豹”于2022年的欧洲国际防务展上亮相,拥有130毫米口径的滑膛坦克炮,可发射HERO-120巡飞弹,其主动防御可以拦截攻顶导弹,不过战斗全重59吨,即便比豹2A8轻8吨,机动性仍然受限,服役还遥遥无期。

图片

美国在2022年度美国陆军协会年会上正式发布了“艾布拉姆斯X”新一代主战坦克的技术验证样车。采用寇明斯ACE对置活塞二冲程柴油发动机与电动电池组成的并联式混动架构,减重12t,配置无人炮塔与XM360型120毫米滑膛炮,配备自动装弹机实现3人车组布局。集成KATALYST下一代电子架构系统,具备与无人作战单元的协同能力,采用以色列“战利品”主动防御系统的改进型。不过,2024财年预算仅2.5亿美元用于技术演示,距离列装至少8-10年。

图片

法国“勒克莱尔”XLR仍保留3人车组与120mm主炮,升级重点在“蝎子”信息系统,目前尚未采用无人炮塔。

图片

韩国K-3于2024年公布概念,计划于2029年生产原型,配备130mm滑膛炮和氢燃料电池,但主动防御方案还是空中楼阁。

图片

而中国早就成功研发了两款对外销售的主动防御系统,分别是GL-5和GL-6。其中GL-5属于一款重型主动防御系统,侧重水平360°、俯仰±20° 的“掠飞”类目标。可以实施从1.5到10米的距离上的攻击,利用高能爆破碎片与冲击波摧毁来袭弹药。所以容易对伴随的步兵造成伤害,而且对车辆本身也会有附加伤害,因此不适合装甲薄的车辆使用。

图片

GL-6则属于轻量化的主动防御系统,全重不到一吨的GL-6的适装性非常出色,可以轻松安装在各种载具上。由于采用具备俯仰的双联装拦截弹药发射装置,因此具备全角度大仰角防御拦截能力。拦截弹使用DIME钝性金属粉末炸药,不会产生破片,附带伤害较低,非常适合装甲薄弱的车辆使用。这两款主动防御系统目前都只用来出口,所以中国第四代坦克列装的原生主动防御系统必然大幅度优于出口版本,相信也会全方位优于以色列的“战利品”,其把防御俯仰角扩展到-15°~+90°,并首次加入攻顶弹硬杀伤通道、电磁装甲协同和AI决策等革命性功能。让我们从“发现-判别-决策-拦截-评估”全链路逐层说明其工作原理。

图片

全域感知发现环节,中国第四代坦克在炮塔四角各布置1块600mm见方的X/Ku双波段有源相控阵迷你盾,推测对0.1m²目标探测距离≥5km,距离精度±0.1m,角精度±0.3°,能够及时探测各种反坦克穿甲弹、导弹、RPG、巡飞弹、无人机等。

图片

1280×1024像素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芯片可实现中波红外360°全景告警,可捕捉2.5km外发动机尾焰或火箭弹羽烟。此外,装备有激光/毫米波复合告警设备:对测距、指示、半主动导引头的激光脉冲可在1.5ms内进行告警,激光源定位精度±1°。声学和地震波微传感器可探测敌方炮口激波或反坦克导弹发射特征,用于视觉阻挡时补盲。

图片

对于当前俄乌战场对坦克最具威胁的无人机,非金属复合材料制造,体积较小,雷达回波强度低,RCS仅0.1到0.01平方米之间。无人机在低空低速飞行情况下,地面半空间的强烈杂波进一步造成探测困难,同时伴随大量飞鸟回波干扰,大幅度增加了误报率。加之无人机集群在强对抗的战场环境下形成饱和攻击,可能使得防御方的防空预警资源在短时间内饱和或瘫痪。

图片

中国第四代坦克的相控阵雷达通过识别无人机旋翼的微多普勒信号,可以反演出目标的旋翼数目、旋翼转速、叶片数、叶片长度、俯仰角和表面材料电磁参数等特性。再采用深度学习来进行目标智能分类和识别。加之中国早已列装和出口SLC-7“沉默猎手”激光反无人机系统,相信中国第四代坦克能够从容进行反无人机作战。

图片

威胁判别和决策环节,所有传感器节点通过10Gbps光纤环网汇聚至中央决策单元,刷新频率1000Hz。系统可在5ms内完成目标分类、弹道外推和毁伤评估,并以“毁伤能量/命中时间”双因子排序,对攻顶弹、末敏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等给出不同响应策略。通过车载毫米波自组网和数据链,可共享数据至其他节点,实现协同主动防御。

图片

分层拦截环节中,对于无人机,可在几公里外实施宽频带噪声干扰,对付大多数消费级和商业级无人机或者改装的军用无人机,都是十分轻松的。也可以对主动雷达制导的反坦克导弹进行干扰压制。

图片

中国第四代坦克配备的激光眩目器可在2km内致盲无人机或反坦克导弹搭载的光学成像、红外成像、夜视仪、激光测距等光电设备,也可以对激光驾束制导的反坦克导弹进行干扰。

图片

如果这些软杀伤失效,坦克将释放烟幕-红外-金属箔复合弹,可在2s内在相距坦克50-70m处形成30m长、15m高的遮蔽墙,透过率<5%。

图片

动能硬杀伤生效范围是100-500m,中国第四代坦克炮塔可携带顶部4×2联装8枚垂直发射、车体四周12枚水平发射拦截弹。推测可在150m处90°攻角拦截攻顶弹,或在拦截角度0°-360°拦截侧向RPG/反坦克导弹。单发拦截概率92%,可齐射2枚对同一目标提升概率至99%。比如,敌人采用类似RPG-30反坦克火箭筒这样采用串联装药的反坦克武器,其可以利用诱饵弹和主攻击弹药间极短的时间差,在主动防护系统未来得及实施第二次拦截时对坦克进行打击。

图片

中国第四代坦克主动防御系统可在极短时间内连续发射两枚拦截弹,对于单个普通目标而言,两枚拦截弹齐发可以有效增加拦截成功率,对于RPG-30新型串联装药反坦克火箭弹,连续两枚拦截弹一样打出了“时间差”实施可靠拦截。而且搜索、发现、跟踪、识别和摧毁等全环节完全实现自动化,不需要车组人员进行任何指挥、操作和干预。

图片

对于漏网之鱼,传统的复合装甲仍有较大概率被击穿。不管是高速动能穿甲弹,还是金属射流侵彻破甲弹,其穿透能力都在不断增强,而装甲厚度的增加势必造成坦克体积和重量上的增大,从而减少了机动性和灵活性。

图片

电磁装甲是一种新概念装甲防护,其原理是利用电磁能摧毁或干扰入侵射弹。可将电磁能直接作用于射弹,摧毁或干扰其运行,也可利用电磁能加速保护板,去拦截来犯射弹。

图片

虽然上世纪80年代,美国麦克斯韦(Maxwell)实验室已经开始研究电磁装甲概念,美国陆军实验室也认为其是21项关键国防技术计划之一,不过美国尚处原理样机阶段,远未装车。虽然英国BAE早在2008年公开演示,但目前未见列装。俄罗斯也未见公开型号应用。可见,电磁装甲尚未在世界任何国家真正列装。

图片

而中国著名的坦克电气自动化专家臧克茂院士团队于2018年公开了“主动弹射式电磁装甲”拦截穿甲弹的实验画面。2023年解决了脉冲电源小型化,可将4.5兆焦能量压缩进0.2m³空间,满足坦克布置需求。2024年已经网传“装备电磁装甲的工程样机”在朱日和、塔克拉玛干完成打靶验证。

图片

电磁装甲分为两种技术路线:主动电磁装甲是当感应到炮弹接近时,将外层金属板通电,通过类似磁悬浮的电磁排斥力将金属板高速弹射出去,打飞或打偏来犯射弹,因此又被称为磁浮装甲。另外一种主动电磁装甲方案难度更大,其是检测到来犯射弹接近坦克时,瞬间产生强大的电磁场远距离作用于射弹,使射弹受到电磁力作用而减少其运动动能或改变方向。

图片

图片

而被动电磁装甲是在两片隔开的装甲板上接上大功率储电容器,成为正负两极,当穿甲弹热金属流冲入时等于接通电路,金属射流在极大电流脉冲作用下,内部会迅速集聚能量发生爆炸,而且在射弹周围形成的强磁场与射弹中通过的大电流相互作用,从而引起射流的磁流体力学的不稳定喷散,造成其杀伤力大幅度减弱。

图片

推测中国第四代坦克采用了主、被动混合电磁装甲,在炮塔正面及车体首上布置有共6块可更换电磁装甲模块。采用了60kWh石墨烯超级电容组,瞬时放电功率2MJ。对于长杆穿甲弹,主动电磁装甲弹射金属板使得穿甲弹的剩余穿深下降30-50%。对于破甲弹,被动电磁装甲分散射流后使得剩余穿深下降60-70%。

图片

具备应对5枚高速穿甲弹或10枚低速破甲弹的连续作战能力,电磁装甲模块可承受3次打击后再行更换,无炸药、无破片,对伴随步兵安全。显然中国在脉冲电源小型化、能量管理、系统一体化方面已取得突破,中国第四代坦克将成为首个“实用化电磁装甲”的陆战平台。

图片

以2024年陆军仿真中心50万次蒙特卡罗模型为例:传统99A坦克在攻顶弹药威胁下毁伤概率为0.31。换装无人炮塔、并重新分配装甲重量后,毁伤概率降至0.08。若进一步叠加主动防御与电磁装甲,毁伤概率仅0.03,生存率提升约10倍。

图片

俄乌冲突用上万条燃烧残骸提醒世界:如果坦克不能进化,就只能成为无人机的昂贵靶标。2025年的天安门广场宣告钢铁洪流的轰鸣终将远去,而陆战装备以“无人化、信息化、电磁化”为特征的新时代正在到来。陆战的规则从“谁能扛更厚的甲”转向“谁能把感知-火力-防护-机动压缩到最短闭环”。一支由第四代坦克坦克为核心的机动突击群,将不再是孤立的钢铁堡垒,而是融入体系作战、能够主导战场节奏的智能中枢。中国陆军凭借此类装备,正稳步建立起面向未来高端冲突的非对称优势,为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提供坚实保障。

图片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九三阅兵,中国可能躲过了一场战争?
啼笑皆非!东风-61速度72马赫,射程5万公里
中俄最先进武器:性能与对比
像“洗衣机”的LY-1 全球最强激光防空系统
“惊雷-1”首次亮相!它到底有多牛?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九三阅兵,中国可能躲过了一场战争?
啼笑皆非!东风-61速度72马赫,射程5万公里
中俄最先进武器:性能与对比
像“洗衣机”的LY-1 全球最强激光防空系统
美军开火,马杜罗亮出中国反舰导弹?
“惊雷-1”首次亮相!它到底有多牛?
中国挣钱国外花 他祖孙三代定居美国 高调
川普下令开火,美军加速增兵
中国九三阅兵 东风51去哪了?
九三大阅兵的新装备 西方拒绝接受现实?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