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兵器知识 > 正文  
对贫铀弹危害的论争
www.wforum.com | 2025-07-12 16:53:25  阿隆随录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贫铀弹及其残留物是否会威胁人类健康乃至生命,不仅是海湾战争以来广受舆论关 注的问题,也是许多学科的学者进行独立或合作研究的热门领域,而美国对此问题的立场还为美欧军事合作带来了新的矛盾。目前关于贫铀弹危害问题的论争远多于共识,而论争基本上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以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试图从历史的视角审视贫铀弹危害论争,并进而明确贫铀弹危害研究的基点所在。 

一、贫铀武器的种类、特性与使用 

贫铀武器是以贫铀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各种弹药的统称。贫铀是铀浓缩进程的副产品,98%为铀238,另有少量的铀235和微量的铀234。贫铀的放射性是铀的60%,半衰期为45亿年。其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9.3克,是铅的1.7倍、钢的2.5倍。含2%的钼或0.75%的钛的贫铀合金,有更好的韧性和耐腐蚀性。贫铀合金撞击或燃烧都会产生气溶胶,具有放射性和化学毒性。 

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贫铀武器,70年代陆续投产并装备部队。从种类来 看,主要有枪弹、炮弹、炸弹和地雷,前三种是广义的“贫铀弹”;从贫铀的用量和装备数量来看,各种口径的贫铀炮弹是主体,击穿装甲等坚固目标是其主要用途,也是狭义的“贫铀弹”。其中,每枚105毫米坦克炮所用穿甲弹含贫铀3.85千克(8.5磅),每枚120毫米坦克炮所用穿甲弹含贫铀4.85千克(10.7磅),每发30毫米机关炮所用穿甲弹含贫铀0.3千克(0.66磅),每发25毫米机关炮所用穿甲弹含贫铀0.148千克(0.33磅)。 

目前至少有20多个国家研发或装备了贫铀武器。贫铀武器、特别是贫铀弹受到如此 青睐,与它的两个特性是分不开的:一个是很好的穿甲效能,一个是相对廉价的成本。

贫铀穿甲弹的弹头并不包含炸药,其对装甲的侵彻性能来源于贫铀合金弹芯的动能 和自燃。贫铀合金弹芯高速冲击目标后会碎化,有10%到35%变成雾状。撞击产生的热量足以引燃这些雾化金属铀,燃烧产生的上千摄氏度高温足以熔化钢铁,弹芯的剩余部分进入装甲车辆内部后,还会引爆车辆内的易燃气体和弹药。美军 M1A1型坦克使用的120毫米贫铀穿甲弹可以击穿600-800毫米厚的装甲。 

从生产成本上看,由于美国的军用和民用核工业非常发达,贫铀数量也很多,制造贫 铀武器不仅可以保证原料供应、省去高昂的贫铀处理费用,而且性能超过钨钢合金弹芯、 成本还可降低一半,在效费比上可谓一举两得。

贫铀武器最早用于实战,是在海湾战争期间(1991.1.17-1991.2.28)。其后,在波黑战争(1992.4-1995.12.14)、科索沃战争(1999.3.24-1999.6.20)和伊拉克战争(2003. 3.20-2003.4.15)中也有使用。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陆军四种坦克共发射105毫米贫铀穿甲弹504枚,120毫米贫铀 穿甲弹9048枚,贫铀总量为50.55吨;美国空军的A-10攻击机共发射78万多发30毫米贫铀穿甲弹,贫铀总量达259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AV-8攻击机共发射67436发25毫米贫铀穿甲弹,贫铀总量为11吨;英国陆军坦克发射了不到100枚120毫米贫铀穿甲弹,贫铀总量不到1吨。从美军的实验数据来看,穿甲弹中的贫铀有18%到70%会变成微粒,1枚120毫米贫铀穿甲弹会产生900到3400克氧化铀尘埃。 

在波黑战争中,美国空军出动A-10攻击机袭击塞族武装,约发射30毫米贫铀穿甲弹10000发,贫铀总量约有2吨多;在科索沃战争中,A-10攻击机对84个目标进行了 112次袭击,约发射30毫米贫铀穿甲弹31000发,贫铀总量 接近10吨。在伊拉克战争中,A-10攻击机发射弹药30余万发,由于弹链混装贫铀弹和高爆弹的比例不确定,仅能估算贫铀弹为19-26万发,贫铀总量为58-78吨。 

需要指出的是,除用于制作穿甲弹的弹芯之外,贫铀还被用来给战斧式巡航导弹配重。战斧式巡航导弹是装备常规弹头的精确制导武器,主要用于对敌方战略目标和居民区附近及内部的各类目标进行精确打击。以海湾战争为例,截至1991年2月1日,美国海军舰艇至少发射了282枚战斧式巡航导弹。贫铀会随导弹的爆炸而燃烧,并以气溶胶的形式遗留在攻击点附近。这一点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略,也没有将其纳入残留物的统计范围。尽管这一部分在数量上可能微不足道,但同样不容忽视,因为战斧式巡航导弹的攻击目标往往在城市、乡村、农田和林地中,所留下的残骸和气溶胶非常接近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 

从上述分析来看,与地雷和未爆弹药相比,贫铀武器及其残留物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具有化学毒性和持续的放射性,二是形式多样(整体、残片、气溶胶等)、数量众多,三是分布范围更广(地表、土壤、地下水乃至整个食物链)。这些特点足以引起舆论界、学者和社会的普遍关注;问题涉及领域广、研究难度大,加之研究者受到意识形态、学科背景和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又使得关于贫铀武器危害的论争远多于共识。 

图片

二、贫铀武器危害论争的观点梳理 

人们在贫铀武器是否会破坏环境、威胁人们健康的问题上是有共识的,基本可以概括为“体外无害论”。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证实,士兵连续乘坐装有贫铀弹的车辆20到30小时,会受到相当于一次X光胸透的辐射量。弹药中贫铀是固态的,人体不会摄入,而其发出的α射线也不能传播很远,一张纸或皮肤就可阻挡住它。不过体外无害论是有前提的:首先,贫铀一定是以固态存在,且外部金属层未被破坏;第二,体外无害论的适用者是军人,且只限于未吸入或食入贫铀微粒和未被贫铀弹片击伤的军人,环境中的土壤、水和空气等要素并不在此列,通过其他途径摄入贫铀的人也不在此列。与有防护装备和相关防护知识的军人相比,平民更易受到贫铀的危害,因为他们既不知道所处环境有无贫铀物质,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它们、保护自己。正因如此,“体内有害论”一方面成为共识、一方面又成为论争的起点:更多围绕着危害程度、致病种类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得以展开,观点因研究主体、客体选择、论据方法等不同,存在着诸多差异甚至是矛盾之处。

研究主体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机构和政府间组织机构,前者如美英等国 的国防部、老兵事务部门等,后者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卫组织等;另一部分是非政府组织、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学者,前者如国际黄十字会,后者既包括来自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兰德公司、美国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学者,也包括一些独立学者。这 两部分研究主体,大都进行了实地考察、医学观察和实验室工作。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包括: 

1993年,美国国防部开始对在海湾战争中被友军误伤的33名美军官兵进行跟踪医学观察,到1998年时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有曾在多哈军械库(DohaDepot)大火中近距接触贫铀弹药、吸入包含贫铀微粒的烟尘的官兵,也有曾对被贫铀弹摧毁的军车进行抢救和维修的官兵。报告称,身体曾经嵌入贫铀弹片的官兵,尿铀水平在10年后仍很高,但未出现肾功能异常、白血病、骨癌、肺癌以及其他与铀相关的不良后果。英国也进行了类似的跟踪调查,结论基本相同。

2000-200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派出小组先后对科索沃、塞尔维亚和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贫铀武器攻击目标进行调查。研究证实,健康风险主要取决于接触贫铀的人们的态度。贫铀的辐射和化学作用,有可能只出现在最坏的情况下。相关报告建议对目标地区采取预防措施,如测量、标记、隔离、清洁等,以避免可能的健康风险。 

英国皇家学会2001年发表了报告:《贫铀武器的健康危害》,对贫铀的辐射、化 学 毒 性、中长期影响等进行评估,认为只有最严重的暴露才会危害健康。 

罗萨莉·贝特尔(RosalieBertell)著有《地球:最新的战争武器》,不仅从整体上回顾了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的生态影响,而且从实验场和靶场的下风向地区再到战场,对贫铀弹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并指出“所谓的精确轰炸在使用贫铀弹的时候就成了残酷的骗局,因为它的弥漫是不可控的。”

从客体选择来看,主要的论争在于贫铀的影响程度和致病种类:美英军方等机构认 为,贫铀不足以致命、甚至不足以致病;罗萨莉·贝特尔等学者则认为,贫铀不仅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持久的负面影响,而且对未成年人来说更为危险。 

美英军方机构方面的研究客体,是贫铀对其参战老兵、特别是被友军误伤的老兵健康 的影响。罗萨莉·贝特尔等学者则把目光投向战后的伊拉克平民、特别是婴幼儿、学龄儿童的健康状况。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海湾战争以来,伊拉克国内癌症、白血病的发病率增长了7倍。萨达姆儿童医院收治的白血病患儿中,最小的只有11个月大,同时妇产科的护士也证实了先天缺陷婴儿的大量存在,称其常被自己所接生的婴儿吓坏。 

从论据方法来看,主要的论争在于致病机理:美英军方等机构认为,贫铀进入人体后,其重金属化学毒性要比辐射的负面影响更大;罗萨莉·贝特尔等学者则认为辐射才是最主要的致病原因。 

美英军方机构方面的论据主要在于,贫铀和铅等重金属一样,进入人体后会危害肾脏 等组织,而其辐射因为过于微弱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罗萨莉·贝特尔的论据来自两方 面:首先,贫铀在燃烧后是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的,氧化铀微粒大多不可溶解,即使进入人体也难被人体吸收,因而其化学毒性是难以释放的;其次,铀在人体内会继续衰变、产生新的放射性物质———贫铀的主体———铀238每秒钟有上万个铀原子衰变产生钍234,钍234 衰变产生镤234,镤234衰变产生铀234,因而她提出“这种不断产生新放射性物质的过程,使我们在探讨老兵的种种病患时,不能只是考虑铀238的影响。”

从上述论争中我们看到,研究主体、客体选择和论据方法的不同,使得论争双方虽然 都将人作为研究基点,却得出了相互对立的矛盾结论。这种矛盾事实上并不奇怪,因为通过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审视,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同一性。

三、历史审视与研究基点 

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的实例来看,贫铀弹的发射平台、弹着方式、在弹着点附近 的存留形式及时间等方面,是复杂多样的: 

坦克炮发射的大口径贫铀穿甲弹,通常都能命中目标并完成毁伤坚固目标的使命。气溶胶是主要形式,残留位置则在装甲车辆内部及附近,以及乘员的衣物、呼吸道、伤口等处。残留时间则因人们的干预方式和速度而异———装甲车辆可能被就地抛弃,也有可能接受洗消和维修;亡者有可能被留在车辆中,也有可能被掩埋;伤者有可能得不到救治、在车中持续吸入贫铀气溶胶并受到照射,也有可能及时转移、接受包扎、并对放射性物质进行处置。 

机关炮发射的小口径贫铀穿甲弹大多不能击中目标,而是集中在目标周围或是纵深 方向上。击中目标的贫铀弹芯几乎全变成气溶胶,还有一些被弹飞、落到附近的地表;未击中目标的贫铀弹芯往往保持完整并深入地下2-3米,深度主要取决于土壤的类型。残留时间主要由形式和位置决定:残留在地表的跳弹很容易被发现,铲去表土即可连同上面的贫铀气溶胶一起清理掉;钻入地下的贫铀弹芯,由于贫铀含量较少、放射性轻微,故不易被发现,极易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长期影响。

而在科学的田野调查和实验室化验之前,首先要确定研究地点的选择和采样物品的 提取是准确的,上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这些工作从一开始就面临着挑战:大口径贫铀弹的存留环境极易受到人为干预而改变,并且难以恢复原貌,给日后的调查取样带来难题;小口径贫铀弹的存留环境对于研究者而言,则更需要地图和弹着点信息才能窥得一斑。199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对科索沃环境进行了一次战后评估,由于30毫米的贫铀穿甲弹大多深入地下,而北约当时也尚未公布弹着点信息,专家组只好在报告里写了许多 “可能”、“或许”等推测性语句。 

因此可以说,关于贫铀弹危害的论争,本质上是贫铀弹复杂特性的产物。但是这种复 杂性并不应是让人们坦然默认现状的理由,恰恰相反,它要求人们深化对贫铀弹及其危害的认识。前文所述研究主体、客体选择和论据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论争的起因,但他们 同时又都是以人为研究基点的产物。 

我们看到,之前美英军事机构进行的研究以本国老兵为对象,通过对他们10多年的 跟踪调查得出贫铀微粒即使进入人体也不足以致命的结论。这一研究的基点是人,目标 是离开战场环境的老兵,其结论也只适用于这一目标,而不能泛化为贫铀对所有人都没有致命威胁。 

而罗萨莉·贝特尔等学者的研究,以战争发生地的平民为对象,通过绝症、特别是白 血病患病率的增加,以及婴儿患有先天缺陷几率的上升,表明了贫铀的辐射性不容忽视。这一研究的基点也是人,目标则是生活在战场环境的平民,结论同样也只适用于这一目标,不能泛化为贫铀是所有这类病症的主要病因或唯一病因。

论争双方的论据并无错误,但其科学性也只能支持其具体的研究目标,结论并不具有 普遍性。同时我们也看到,这种仅仅以人自身为基点的研究,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当然,尽管我们需要对这一问题有整体和深入的认识,但是简单地将“树木”扩大到“森林” 的企图是不可取的,而是需要找到更为合理的研究基点。 

笔者认为,尽管贫铀弹本身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其的研究也充满挑战,但是如果 研究基点统一在战场环境与人的互动上,上述复杂性与多样性就不再是困扰研究者的难题:战场环境自身在变化,战场环境中的人也在变化,二者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相互影响,在后者离开前者时就自然停止了,只有继续居住在战场环境中的人才继续着这种互动。 

因此,具体的研究对象可以根据这种互动的中断和持续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曾经在 战场环境中摄入贫铀微粒、但在较短时间便离开的人,如各方老兵,尤其是被友军火力误伤的美英老兵;一类是持续生活在战场环境中的人,他们不仅可能在战争中摄入贫铀微粒,而且还可能在战后与战场环境持续交换能量的过程中受到贫铀的辐射及其化学毒性的危害,如战后的伊拉克平民。

从波斯湾到巴尔干,美英老兵始终是在境外作战,战争结束后他们大都很快远离了硝 烟未散的战场,那些因贫铀弹而负伤的军人则更早地接受治疗、并回到正常的生活环境中。在随后的日子里,各种促排措施将逐步消除老兵与贫铀的关联,加之军人普遍有强健 的体魄,因而在十几年或几十年里的患病概率与常人无异,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对战后的当地平民来说,他们的生活环境已受到战争的深刻破坏,贫铀弹残片和贫 铀微粒不仅遗留在了战场,也遗留在了城市、乡村、农田和林地;不仅留在了地表,也留在了地下。平民尽管在战时不曾为贫铀弹片所伤,但他们不会离开自己长期生产和生活的地方,与环境间长久的能量交换,使得食物链和外在辐射成为他们受到贫铀危害的主要途径,故而战后平民的白血病患病率、婴儿的先天缺陷率上升,也是不足为怪的。 

事实上,上述双方的研究都从侧面印证了世卫组织人类环境保护部关于贫铀弹问题 报告的结论:“(贫铀所带来的)健康后果取决于个体所接触贫铀的物理及化学性质,也取决于接触的程度高低和时间长短。长期接触贫铀的工人出现了肾损伤,但是一旦停止过量的铀接触,肾功能便会恢复正常;如果一定剂量的辐射粒子长期停留在肺中,很可能诱发肺癌。”

以环境与人的互动为基点审视贫铀弹问题,我们便不会惊异于论争的矛盾,也不会简 单地认为这些差异和矛盾是因为研究者做了手脚(当然,这种可能始终存在);以环境与人的互动为基点审视贫铀弹问题,还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同时对全面和深刻地认识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反驳欧美所谓“人道的战争”、“干净的战争”的片面宣传,也是不无裨益的。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看到中国正在如此之快地赶上来令人震惊”
继印尼后,哥伦比亚也拒买 歼-10C差在哪?
幡然醒悟!巴西放弃与印度导弹交易
即将首次海试?中国首款电磁弹射准航母
伊朗现在买歼-10C 那才是彻底走错了路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看到中国正在如此之快地赶上来令人震惊”
继印尼后,哥伦比亚也拒买 歼-10C差在哪?
幡然醒悟!巴西放弃与印度导弹交易
即将首次海试?中国首款电磁弹射准航母
伊朗现在买歼-10C 那才是彻底走错了路
美中太空竞争 重大转变
大笑话!中国军舰用激光瞄准德国飞机?
俄罗斯人研发六代机的思路,与众不同
等了这么多年,轰-20该不会真的来压轴吧?
巨型温压炸弹,爆炸以后是什么效果呢?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