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又一灰色产业链:0成本能套现48万 | |
| www.wforum.com | 2025-11-25 08:28:26 淡墨绘江南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一分钱不用花,最终让你到手48万,但是代价就是成为老赖,你愿不愿意? 近期央视曝光了一条灰色产业链,一些非法贷款中介通过非法手段包装别人从银行骗取贷款,等贷款到手之后再从中收取高额的中介费。 难不成这样做一点风险都没有吗?可能很多人都认为,代价不过是变成老赖,但是“职业背债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远远不止这些! 普通大叔被包装成“贷款工具” 你能想象吗,一个年过五旬、平时靠在工地打零工、手里没几个钱的大叔,突然之间被包装成建筑公司骨干,月薪八千,还能轻松从银行拿到几十万贷款? 53岁的黄某礼,就是这种情况。 大半辈子他都在生活底层挣扎,没有学历,没有正式工作,生活拮据到连现金都少得可怜。 按理说,这种资质去银行申请贷款,能顺利进门都很难,但在灰色金融产业里,他恰恰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原因不是能力,而是太普通、太穷。行话里叫“白户”,征信一片空白,没有任何负债记录,这就像一张干净的宣纸,中介在上面想画什么就能画什么,不容易触发银行风控系统。
接下来,中介开始给他“包装”。 先是捏造了在建筑公司任职的履历,伪造银行流水,让每个月工资看似按时到账,甚至连纳税证明都弄得像真一样。 表面上他是个按时领工资、生活规律的职场人,但这一切都是假的。 更重要的是,要让他成为能够申请大额贷款的人。
中介和炒房客勾结,把市场价只有20万的二手房,虚报成42.5万,然后让黄某礼“买下”。 银行系统在这连串操作下被突破,按照虚高房价,批下34万房贷,这就是所谓的“高评高贷”,房子不再是住的,而成了套现工具。 不仅是房贷,装修贷和助农贷款也一并操作。
中介拿几张随便拍的涂料桶照片去农商银行申请3.5万装修贷,又伪造贷款结清证明,从农业银行套出6万,最后以“种植毛竹”的名义,从邮储银行申请助农贷款4.7万。 短时间内,他名下凭空多出48.2万,但真正到手只有不到两万元,其余资金直接落入中介和炒房客手中。
这种模式在业内极为普遍,真正能拿到资金的“背债人”,通常只占贷款总额15%到25%。 而这些人往往被灌输“0成本、不用还,全是银行的钱”的思想,对大多数穷人来说,这像一根救命稻草,让他们甘愿承担风险甚至放话“去坐牢也值”。
灰色链条闭环 那么,这些虚假贷款为什么能在银行层层风控下顺利发放?关键是银行内部也有人参与。 央视报道显示,为了确保贷款发放,有些客户经理对虚假资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主动“帮忙”垫付前几个月房贷,让黄某礼在银行系统里看起来信用良好。 这种情况下,中介赚佣金、炒房客赚差价,银行职员拿绩效回扣,三方形成完整闭环,把底层普通人当作“赚钱工具”。
黄某礼在整个链条里并不是主角,只是名义上的借款人。 他签字、画押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绑定在灰色产业里,一旦出现问题,所有责任都落在自己身上。 最终,当骗局暴露,黄某礼面临四张法院判决书、三家银行的同时起诉,名字上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银行卡被冻结,甚至连工地老板都不敢雇他。 信用破产不仅影响他个人生活,也可能波及子女升学和考公机会。
原本以为能翻身,结果越陷越深。 这种灰产利用底层普通人的无知和贪念,把他们包装成“职业背债人”,一方面满足银行业绩和回扣需求,一方面让炒房客和中介牟取暴利。 这种共谋模式看似荒谬,却在现实中大量存在。 许多受害人对风险缺乏认知,以为最坏的结果只是还不上钱,却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已经被绑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灰色产业链。
灰色产业泛滥,社会信用成本被吞噬 黄某礼只是冰山一角。 全国范围内,金融灰色产业庞大而隐蔽。仅2024年,专业机构捕捉到疑似贷款诈骗信息达414万条,失信被法院执行人数突破850万。 从事此类灰产的人员可能高达800万,到2025年第一季度,市场规模估计可达2800亿元。
像“职业背债人”谢亮亮这样的大案,骗取资金高达3900万,虽然最终落入法律制裁,但银行坏账、烂账仍需社会承担。 灰产的存在不仅影响个体,也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社会信用造成冲击。 大量资金被套取,银行信贷门槛提高,真正需要贷款创业、买房、经营的人受到影响,贷款难度和成本大幅增加。
灰色产业链每一次“狂欢”,都是在蚕食社会信用基础,让普通人承担间接成本,增加社会整体的信任成本。 这些“0成本”“不用还”“天上掉馅饼”的说法,看起来轻松诱人,但背后无一例外都是深不见底的陷阱。 地下金融圈或者灰色贷款产业里,无论他们用多少新花样、多少看似高科技的手段,核心逻辑始终不变。 抓住人的贪欲和认知盲区,让人觉得“机会就在眼前”,却早已暗中设好结局。
像黄某礼这样的普通人,以为签个名字、填几张表就能轻松拿钱发财,却不知自己的签字已经把自己的人生绑定在黑色机器上,等着被彻底消耗。 他拿到的那点钱,不过是链条里用来启动下一个骗局的油水。 尤其在现代社会,信用就是最宝贵的资产,一旦被掏空,想翻身极其艰难。 所有看似免费的午餐,其实背后早就标好了极高的价格,轻易触碰,只会让自己的人生还没开始就彻底破碎。
|
|
|
|
|
|
|
| JL-1官宣,中国补齐核三位一体最后拼图 | |
| 视频疯传:马克龙看高市早苗的表情亮了… | |
| 不怕触霉头?解放军实弹射击地点曝光 | |
| 杨兰兰案爆炸性转折 神秘身世传出新版本 | |
| 突发!中国已明确拒绝日本:不参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