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荒,提前三年到来!? | |
| www.wforum.com | 2025-11-18 13:29:10 大何日拱一卒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我国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将持续增长,预计2029年达到峰值。”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文章。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背后的信息量其实挺大的。 因为按照之前的出生人口数据,普遍认为高中人口到达峰值会是2032年。 根据历年的出生人口统计,我们的新生儿人口见顶于2016年,2017年开始减少。 一般来说,3岁开始上幼儿园、6岁开始上小学,按照这个时间推算,少子化带来的影响,到2029年初中生见顶,2032年高中生见顶,2035年大学生见顶。 但是官方的说法是,小学在校生规模已在2023年达峰,初中阶段预计明年达峰,高中阶段将在2029年达峰,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在2032年达峰。
学生达峰的趋势提前了三年。 为啥子喃? 我看了网上有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七普之后对数据调整。 七普数据与非普查年份数据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这两个数据的口径不同。 非普查年份的人口数据是通过抽样、推算得到的,所以存在抽样调查的误差。 普查年份是通过全面调查来获得,数据更加全面准确。 上面图片中的人口趋势是按七普数据之前,按历年统计公报中获取到的。 而教育部采用的出生人口数据,是七普修订后的数据。 问题在于七普修订不会去修改之前统计公报的人口数据,需要自己去根据修正之后的生育率计算获得。 于是根据七普修订前的数据,本世纪以来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是2016年, 但根据七普修订后的数据,本世纪以来出生人口最多的一年却是2012年,所以教育部预测中国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将于2029年达到峰值(2012年出生人口到2029年是17岁)。 统计学,还真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 都说时间是解决问题的良药,问题是留给我们的时间却不太多了。 咱就是说,虽然知道这一天肯定会来的,但是没想到会提前这么快来了,有些观念和计划需要提前调整了。 对国家来说,这是“怎么配置教育资源”的问题。 “十五五”建议里已经强调,要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一个近期的趋势就是小学和逐渐合并,或者改成初中,起码是共享宿舍。
对高校来说,这是“谁能活得好”的问题。 “十五五”建议里面还提到推动高等教育提质扩容,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建设特色鲜明高职院校,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扩大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简单翻译一下: 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数规模:本科生扩招。 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建设特色鲜明高职院校:没提扩招,只提了教育质量。 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大环境不好,别开学校亏钱了,起码别看到这两年学生多还扩张了。 扩大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留学生,还得多招。 对于老师来说,转岗可能会很快到来,尤其是小学老师。
小学教师向中学(甚至是高中)流动,以此解决小学教师过剩而中学师资不足的矛盾,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建议各位老师未雨绸缪,提前了解政策一主动规划选择,总比将来匆忙适应要更加从容。 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我该怎么选学校、选专业、规划自己的路。 学历接下来肯定是不断贬值的,这个没啥悬念。 因为大学生从二十年前的几万人,一顿狂飙到现在上千万,无论如何也谈不上稀缺了。 不稀缺的东西肯定是要不上价,除非你把自己弄成稀缺的,比如考上清北,可是绝大部分人是真考不上,死也考不上。 尤其这两年好岗位其实是急剧缩水的,更加加重了竞争。 多亿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大学文凭本身的“稀缺性”会越来越弱,但“你在本科这几年到底长成什么样的人”会越来越重要。 人中龙凤们有各种手段变得稀缺,但普通人就一个大方向:成为相对稀缺的劳动力。 到2030年,适龄劳动力大概也就8亿多点。就算延迟退休可以补充几千万,那也只是辅助劳动力。 注意,一定要倾向技能积累和居民消费。 做一些不接触危险化工机械环境的蓝领或个体户工作,肯定会比低薪伪白领要强。 最后对于家长们来说,千万不要路径依赖,走刻舟求剑那一卦。 我不是鼓吹学历无用论,但作为普通人,应该要意识到,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要看时代的进程。 教育投入既是人生投资,同时也是一种消费。 投资投的是什么?当然是生产要素的提高嘛。 但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花费了国家和家长的巨量资源,却并没有创造出对等的收益——生产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内卷氛围。 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学历都不是阶层跃升的根本原因。 上面有空缺,才是下面能跃升的原因。 学历在这个过程里只是个筛选工具。 如果上面都满了,你下面筛毛线? 个人的奋斗可以复制,历史的机遇不能复制, 大多数是时代的英雄,而不是英雄的时代。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