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这里,震惊了考古界
www.wforum.com | 2025-11-15 11:20:57  中国新闻周刊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一赶上雨天,陵山的雾气里就带上几分说不清的神秘。山脚下有个小村,小到在河北保定满城区地图上,仅是一个墨点,被群山用力攥在掌心,几乎没人经过,名叫“守陵村”。村里的人们,世居于此已有2000多年,相传,他们守护着一座古老的陵墓。可守的是谁?陵墓在哪儿?询问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他摇摇头说:“不知道”,“祖上传下来的”。

村边的陵山,不高,六十几丈,村里人叫它“灵山”,因为这山有灵气。山顶有块光溜的大石头,上面有些印子,像人的足迹,老辈人说,那是仙女踏过的痕迹。还有人说,以前凤凰飞来过,一位汉代王子追寻凤凰途中病逝于此,随行人员驻留聚居,才形成了村子,人们世世代代为这位追凤的王子守陵。守陵村不喧嚣,不张扬,村民们遵循着一份朦胧的责任,似乎一直静静地等待着尘封千年的谜题揭晓。

1968年,守陵村迎来了不平静的一天。解放军某部工兵连受命在陵山上挖掘防空洞,为了提升效率,他们决定采用爆破方式。一声巨响,一个直径20厘米的小洞被炸开了,试着砸几下,竟轻松砸开了直径一米多的大洞,一个战士沿着洞口顺下去,惊见洞里面“放置着很多盆盆罐罐”。

沉睡了2000年的满城汉墓,即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的墓葬,随着这意外的一炸,陆续呈现在世人面前。“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铜漏壶”等重大发现震惊了考古界,1968年也因此成为中国考古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尽管之后仍有众多汉墓考古发现,但满城汉墓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标尺,它是迄今为止汉代墓葬中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宏大的崖墓,出土的万余件文物不但代表汉代鼎盛时期的审美与工艺,更原汁原味呈现了西汉王朝贵族的生活百态。

“一亩泉水干,千年古墓现”

从京昆高速保定满城出口驶出,东行十来分钟,远山渐近。这里是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陵山不高,但形态颇有意趣,它的三个山峰半圈在一起,两翼前出,中间后凹,状如一把太师椅。站在山脚下仰望,雨天云气缭绕,确有村民所说的空灵之美,处在后凹处近山顶部位的刘胜墓和窦绾墓被云雾和翠绿遮住,相当隐蔽。如果从古代风水学的角度去看,陵山算绝佳的“美穴地”。

这里,震惊了考古界

河北保定市长信公园内的满城汉墓历朝石像生 供图/满城区汉墓景区

现在的陵山已修好缆车和登山台阶,主峰南端还有一条古道,满城区汉墓景区办公室主任黄素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古道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从前人们不知道这路干什么用,以为只是一条普通跑马道,大墓发现后才知道,这应该就是修墓时专门铺垫的修墓道。

刘胜将墓地选址在山崖之上,可谓煞费苦心。陵山背靠连绵不绝的太行山脉,站在墓室门口,抬眼便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山前不远处曾有泉水,被称为“一亩泉”,泉水在1967年也就是大墓被发现的前一年干涸,时间过于凑巧,以至于当地留下了一句俚语:“一亩泉水干,千年古墓现。”依山傍水,“前有照,后有靠”是古人讲究的“风水宝地”,黄素静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且它远离国都,开山凿岩,陵墓建好后,墓道口用土坯封门,两道土坯墙之间用铁水浇灌形成铁门,最外层依着山势坡度封上回填石块,极其隐蔽。汉室自上至下推崇厚葬,因此后世发现的汉墓多数在千年间屡遭盗掘,“十室九空”,但满城汉墓因其隐秘的位置,历经两千多年从未被发现,更没有被盗。

1968年当它再现于世,完整的崖墓制式结构和出土的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等1万余件文物,让整个考古界为之震动。参加过大墓发掘的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原所长郑绍宗后来回忆,走进满城汉墓时自己38岁,已从事考古工作16年,“也算见过些世面”,但洞中所见的一切,仍让他大呼“开了眼”。这件事也引发了中央的重视。

1968年6月18日晚,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灯火通明,周恩来正在此宴请来访的坦桑尼亚总统。郭沫若的秘书王廷芳回忆,趁着宴会间歇的短暂时间,周恩来把发现满城汉墓的事告诉了郭沫若,并嘱咐他,“这件事十分重大,由你们负责办理”。那时,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彼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部,考古所是其下的一个研究所。一周之后,一支由周恩来亲自批示、郭沫若一手组建、军队护航的“超高规格”考古队,启程离开北京,向陵山进发。

这里,震惊了考古界

卢兆荫(资料图片)

满城汉墓的发掘开始了。主持发掘的考古所研究员卢兆荫时年41岁,他当时已经两年没有接触业务工作。能去发掘满城汉墓,他觉得简直“是天上掉下的机会”,从此改变了考古方向,从唐朝穿越到一千年前的汉朝。他回忆,为了不改变墓洞内的温度和湿度,使文物不至于因气温和干湿度的变化而受损,考古队决定不挖墓道,而是利用已经炸开的坑道进出。从北京出发前,卢兆荫已经知道这是一座大型汉代墓葬,但当他进入墓室现场,这座墓葬的规模还是远超他的想象。整个墓洞开凿在岩石中,墓室长51.7米,最宽37.5米,最高6.8米,墓室结构可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6部分,俨然一座王族宫殿。其后室中间位置的汉白玉石门,需要按动石槽上的机关才可打开。

挖掘防空洞时炸出缺口的位置之巧,让学者们直到今天都心生感慨——这个缺口刚好在南耳室顶端擦边处,丝毫没有破坏大墓整体结构,但如果再稍稍偏上半米,又碰不到耳室,大墓就将与我们擦肩而过。

这里,震惊了考古界

左图:满城汉墓刘胜墓入口 供图/满城区汉墓景区 右图:满城 汉墓地宫 图/视觉中国

一山之隔,两个世界。地上是农夫按季节耕作,地下却是金银玉器和王侯故事。发掘时,正值盛夏,每次上山,所有人都汗流浃背。与外界的烈日当头截然不同,墓洞内漆黑一团,手电照不到头,且十分阴冷潮湿,每次入洞,一身汗的考古队员都要先在洞口等待片刻,待汗水稍干再逐渐进入墓洞,在洞内工作时还得穿上部队的军用棉大衣。由于洞内潮湿,包文物的麻纸不一会儿就湿透了,甚至身上的军大衣,在一两个小时后也会变得湿漉漉。

在汉代的生产力条件下,利用铁锤、铁凿修建如此巨大的墓洞,其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墓洞到底如何开凿,在1968年还是一个颇为困扰考古队的谜团。2012年,满城汉墓博物馆在刘胜墓右前方六七米处修建保卫用房时,发现一座2000多年前的“建筑回填坑”,这才解开了建造之谜。

根据对坑内遗存物的研究,推断建造靖王墓时采用火烤水击开凿方法——先用铁器凿成洞室雏形,随后火烧洞壁,再用水击,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洞壁逐层脱落。此法使洞壁光滑美观,仿佛天然形成,更令人叹服的是,两座墓皆为拱形顶、弧形壁,没有90度的直角,完全符合今天的力学原理,所以历经2000余年都没有任何破损或塌陷。黄素静感慨:“汉代工匠已经了解石灰岩的特性和一定力学原理,铁制工具也先进。世人都道其中出土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等文物是罕见的珍贵文物,其实这两座墓本身,也是一样。”

汉代“黑科技”

1968年7月20日,是所有参与满城汉墓考古者终生难忘的日子。那时,他们已经在墓穴的后室清理了几天,后室一般是墓主人的棺椁所在地,为发掘重点。几天时间,一大批玉器、鎏金器、铁器、腐烂的铠甲已经被清理出来,随葬品的丰富和精美让考古队惊喜不已,考古队员们希望能发现墓主人的遗骸。这天,他们慢慢地用小刷子清理棺椁上厚厚的积灰。因为木质棺椁早已全朽,只剩下漆皮、朽木灰以及一些金属附饰,需要用小铁刀、竹签和长毛刷由上而下,层层拨开。

四五厘米厚的积灰清理后,露出了一些圆形大玉璧,紧接着,玉璧下发现了排列整齐的玉片,隐约还能看到连缀玉片的金丝。长毛刷继续刷,越清理玉片面积越大,最后竟清理出一个扁平的人形轮廓来。“玉衣?!”在围拢过来的考古人员中,不知是谁冒出这么一句。

这里,震惊了考古界

金缕玉衣

“玉衣”之名最早见于《汉书》,又称为“玉匣”或者“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下葬时使用的殓服。此前,关于玉衣的描述只存在于史书中,它的使用年代更是仅在西汉东汉的几百年间。在满城汉墓之前,出土过一些玉衣片,但从没有人见过完整的玉衣,也说不出它的具体形制。满城汉墓出土的玉衣,第一次对《史记》《后汉书》等有关金缕玉衣记载的真实性予以证实,解开了困惑人们多年的玉衣之谜。

看到玉衣,郑绍宗马上想起此前他在定县(今定州)北庄汉墓中曾发掘出带穿孔的玉片。“原来玉片经金丝编缀后是这个样子!”郑绍宗感到非常惊奇。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土完整的汉代金缕玉衣,整个考古队激动不已。可惜的是,墓主尸骨早已腐朽,使玉衣变成了一个长1.88米由玉片组成的人体形象扁体。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已经变形,有的连缀玉片的金丝也已经折断,一面清理还要一面加固,考古队逐件编号、绘图、照相和记录。

为了之后的修正和复原,考古队决定将金缕玉衣原封不动地取出来。他们先用粗铁丝做一个方形的外框套在玉衣的周围,再用一根根细铁丝纵横地从玉衣的底下穿过,并把每根细丝拉直,然后把细铁丝的两端拧结在外框的粗铁丝上,再将玉衣平行托起,最后在玉衣上铺几层麻纸,灌注一层厚约两厘米的石膏,玉衣就原封不动地成为一个整体,被顺利运回了北京。

如今,这套中国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收藏于河北博物院,属于永久禁止出境的国宝文物。随后发掘的刘胜之妻窦绾墓中,同样发现了金缕玉衣。两套玉衣的做工十分精细,外观形似人体,刘胜的玉衣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窦绾的玉衣稍小,用玉片2160片,金丝约600克。玉片成衣后排列整齐,对缝严密,表面平整,而且按照男女的生理特点分为男款和女款。按照汉代的工艺水平推算,制作一件这样的玉衣,一名熟练的玉器工人要耗费十余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金缕玉衣发现不久,很快在窦绾墓中又出土了一件声名远播的国宝,这便是中国古代青铜灯具中的巅峰之作——被称为“中华第一灯”的长信宫灯。灯身有“长信”字样的铭文,遂以此定名。因为其可拆卸、可调光、暗藏设计玄机而且具有独特超前的环保理念,被今天的博物馆爱好者称为“汉代黑科技”,甚至有人为它撰写过穿越小说,说它是今天的制造业者穿越回汉代所制。

这里,震惊了考古界

长信宫灯本版供图/河北博物院

汉代的铜灯多为动物造型,长信宫灯是目前所见唯一一件汉代人形铜灯——一位双手执灯跪坐的宫女左手执灯,右臂高高举起,宽大的袖管自然下垂,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美国历史学者李安敦在《秦汉工匠》一书中曾这样描述长信宫灯的“摄人心魄之处”:宫娥的脸庞流露出复杂多样的神情……仿若蒙娜丽莎的微笑那般神秘。在他眼中,这盏灯因为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是“最迷人的现存中国早期文物”。

所谓“科技”,就蕴藏于灯中玄机。长信宫灯的六个部分头部、身体、袖管、弧形屏板、灯盘和灯座每部分都可以简单地拆卸重装,便于挪移与清理灯灰。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它可以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和亮度,类似于今天使用的台灯。汉代灯具多以动物油脂为照明燃料,虽然实现了照明功能,但燃烧时烟尘大,往往使室内空气污浊、烟雾弥漫,还伴有刺鼻的气味。长信宫灯巧妙地将“宫女”的袖管与身体连接形成排烟通道——导烟管,使用时,烟尘随着热空气的推动上升,沿宫女的袖管进入中空的灯体内,之后烟尘逐渐冷却并落入宫女的身体底部。在宫灯底座,放置了水盘用以净化废烟气。

河北博物院学术研究部研究馆员范德伟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这种腹部藏烟的设计类似今天的烟道,在两千多年前堪称最先进的发明创造,说明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着手治理室内空气污染。”而西方直到15世纪才由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发明铁皮导烟灯罩,比长信宫灯晚了1500多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时,火炬接力火种灯的设计灵感来源就是长信宫灯。

这里,震惊了考古界

上图:错金铜博山炉 下图:错金银铜豹席镇 图/视觉中国

刘胜其人

首件完整“金缕玉衣”被发现之初,墓主身份还成谜,仅在铜器铭文、封泥等物中,有“中山府”“中山内府”等字样,身着金丝缀玉说明身份高贵,学者们依此推断,这位幽深崖墓的主人,当属西汉中山国某位诸侯王。随葬的玉印上并无印文,墓中铜器和漆器铭文中的纪年,便成为探索墓主的重要依据。汉代诸侯王虽然没有自己的年号,却有在位的纪年。根据《汉书·诸侯王表》等古籍记载,西汉中山国前后有10个王,其中在位年数最长的是第一代靖王刘胜,在位42年,其余各代都没有超过30年。

一件青铜钫(盛酒器)的出现,打破了僵局。这件青铜钫的颈部刻有“中山内府铜钫一,卅四年”的字样。很快,又发现了印有“卅二年”“卅六年”“卅七年”等铭文的铜器、漆器,因此确定墓主就是中山国第一代王刘胜。刘胜之名,曾屡次出现于《三国演义》中刘备之口:“吾乃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他是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刘启之子,也是汉武大帝的庶兄,以及三国时蜀汉皇帝刘备自称的先祖。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中山国,一个出现在春秋战国,另一个出现在西汉。刘邦建立西汉时,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分封而治,这时候有了中山郡。到了汉景帝刘启治国,因为非常喜欢庶子刘胜,在公元前154年,特别升格中山郡为“中山国”,封12岁的刘胜为中山国靖王。

史书中的刘胜,形象颇为鲜明。《史记·五宗世家》谓之“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汉书》里也记载他“好内,耽于妻妾也”。其胞兄赵王彭祖更是直言批评他:“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

墓中的景象,仿佛为这些文字提供了生动的注脚。刘胜墓象征库房的北耳室中部,摆放着16口体积硕大的陶酒缸,窦绾墓中另有17口,酒缸上朱砂书写的“黍酒”“稻酒”“上尊酒”等字迹犹存,标明酒的种类,可惜发现时已经全部挥发,否则可谓名副其实的“千年陈酿”。据考证,每口酒缸容量约为400斤,若每缸皆满,则刘胜夫妇墓中所藏美酒竟逾万斤。随葬品中酒器的种类也众多,有壶、钫、钟、链子壶、椭圆形杯等青铜酒器,有樽、卮、耳杯等漆酒器以及琉璃耳杯。这些酒器无不质地精良,造型优美,有些还具华丽的装饰。从铭文中可以看出,有的器物或为御赐,有些则是派专人不远千里从洛阳购买而来,它们无不记载了墓主人生前的杯中日月。

刘胜的玉衣长1.88米,体形丰硕,腹部突出,根据考证后推断,刘胜身高在1.85米左右,体态魁梧,可能有“啤酒肚”。由于刘胜墓中还出土了象征男性生殖器的银祖和铜祖共3件,卢兆荫认为,这可能是刘胜妻妾众多的一种反映,《史记》说他“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120多人)”,这应该是包括儿子和孙子在内,即便如此,其数目也是相当惊人了。

好酒又子女众多,因此不少人断言,刘胜是个骄奢淫逸,整日以声色自娱的酒蒙子。但在范德伟看来,这种看法或许失之偏颇,刘胜的形象远比这更为复杂,历史的评判,往往不止一面。

公元前154年,年仅12岁的刘胜受封中山王,同年即爆发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让这个少年目睹了一场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混乱与血腥,他或许从没想过,他的那些叔叔们,深深地影响了他人生的走向。这件事曾有个响亮的口号“清君侧,诛晁错”,这便是历史课本上有名的“七国之乱”——因为景帝“削藩”,限制诸侯王的权力,早有反心的吴王刘濞借机发动了有七个侯王参与的“七国之乱”。叛乱以失败告终,刘濞被处死。

待汉武帝刘彻掌权,朝臣多因前车之鉴而苛责藩王,各种打压欺负层出不穷。受了委屈的刘胜领着几个藩王找弟弟刘彻诉苦,宴会中,刘胜“闻乐声而泣”,这段哭诉记录在班固的《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史称《闻乐对》。由于比喻巧妙,文字精练,《闻乐对》成了刘胜知名的文学作品。刘胜的哭诉打动了汉武帝,虽然中央集权、诸侯国权势日趋衰落为大势所趋,但在这次会面之后,汉武帝增加诸侯的礼遇,废止官吏检举诸侯王之事,对诸侯王施行优待亲属的恩惠,暂缓了对地方诸侯王的封地削减。

范德伟感慨:“刘胜闻乐而泣发表的一番演说就能打动汉武帝,可见是怎样的洋洋洒洒、荡气回肠。”除了《闻乐对》,刘胜还留有一篇《文木赋》,通过对纹理细腻木材的描写,展现其自然哲学观。“对一段树木做这么生动细致和形象的刻画,在这之前的文学作品从未有过。”范德伟说,由此可见,刘胜优于文辞且很可能极具个人魅力。

具有如此才华,不知道刘胜是否有过担当一国之君的机会,但那场少年时亲睹的叔父们的叛乱,或许早已让他参透权势的虚妄与危险。既然弟弟继位,那么纵然有天大的抱负,也只能锁于内心深处。与其争权夺势,不如转求酒色之欢,诗文之乐,于是他稳稳做了42年诸侯王,最终以53岁得以善终,并将一个时代的繁华与矛盾,完整地封存于山岩之中。这一生疏于政事,安于享乐,大概正是他的人生智慧。

“事死如事生”

直至晚年,郑绍宗的记忆深处,依然时常浮现那个凿刻在山岩之中的巨大崖墓。他甚至觉得第一次进入时,像是一番奇幻经历:“多少考古工作者在现场一天天趴着、跪着,只为了清理出土一件文物。而我一下钻进这么现成的一个大宝库,能不蒙吗?”在这些亲身参与发掘的考古人眼中,满城汉墓无异于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

范德伟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这与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密切相关。那时的人们笃信灵魂不灭,认为逝者将在另一个世界延续生前的生活,故而墓葬中必须备齐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而满城汉墓历经2000年从未遭盗扰,它几乎为今天的我们展开了一幅鲜活如初的汉代贵族生活长卷。

这里,震惊了考古界

左图:错金银镶嵌铜骰 中图:错金银镶嵌铜骰展开图 右图:铜漏壶本版供图/河北博物院

刘胜墓的墓内容积达2700立方米,窦绾墓更大,达3000立方米。在这庞大的山岩巨室中,营建了瓦顶木架构房屋以及石板构筑的石屋,前有前堂,后有后寝,刘胜墓甬道的南侧耳室为车马房,北侧耳室是库房,布局俨然模仿地上的宫殿建筑,功能齐备。车马房和甬道内一共出土了6辆车和16匹马,且为真车真马——车具有实用性,马在杀死后放入陵墓。北耳室主要放置陶器,象征贮藏食物、饮料的仓库和磨坊,储酒的大缸就放置在这里。酒瓮之间出土一石磨,这也是“全国之最”。考古研究表明,它是中国迄今发现的体积最大、时代最早的铜石复合粮食加工工具。可以想象刘胜为自己死后的生活安排得多么周到,宛若将生前的荣华完整搬入地下。

有琼浆岂可无雅乐?窦绾墓中出土了一套“宫中行乐钱”和错金银镶嵌铜骰。铜骰呈现18面球形,每一面都经过精心打磨,光滑而规则。其中16面刻有篆书或隶书的“一”至“十六”,另外两面则刻有“酒来”和“骄”字。黄素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骄’字表示胜利,‘酒来’就是要罚酒的意思,这套‘宫中行乐钱’与铜骰子的组合,令人不得不赞叹汉代王公贵族们的‘娱乐智慧’,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西汉时期宫廷娱乐生活的宝贵资料。”

墓中万象,包罗生民所需,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例如出土了一整套质地上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西汉时期医疗器具,包括4枚金针、5枚银针、“医工盆”、铜药匙、铜质外科手术刀等。还有最早的国产玻璃容器——玻璃盘和玻璃耳杯;中国迄今出土年代最早的古代天文学器物——西汉计时器铜漏壶;中国最早采用刃部淬火新工艺的铁剑;等等。

范德伟慨叹,无论热处理技术、青铜铸造、冶金化学还是造物智慧,西汉都已经达到巅峰。类似长信宫灯这样集先进科技、华美外表、制作工艺和超前理念于一身的杰作,堪称当时世界最高工艺水平。

两千年风云流转,昔年汉家宫阙和王侯威仪都已是过眼云烟,而今,这座凿山为藏的玄宫,已卸下它守护秘密的重任,向每一位寻踪而来的世人,温柔地敞开了心扉。今天的陵山已经是一处风景秀美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墓也通过复制文物重现了当年的考古现场,在这里,古代先民视死如生的丧葬观变得可触可感。

步出大墓,沿石阶徐行,一路草木葱茏,绿荫连绵,直至山脚的长信公园。汉墓景区终年游人不绝,有时人们探索这座皇家的山中宫殿,在时光深处访古,有时只是来享受片刻自然之美,听风穿叶响,看鸟掠山巅,周边的小镇也因为这片历史文化遗址的吸引力而变得热闹非凡。

幽深墓道中的历史现场,已经融入了今天的生活。游人的步履,叩响在昔日唯有匠锤与祭祀之音回荡的甬道。上万件沉睡后苏醒的珍器,不再是冰冷的陪葬,而化身为无声的史官,不言语,却将一代王朝的呼吸、体温与智慧,娓娓道来。让我们得以穿过时间的阻隔,窥见彼时的炉火正红,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望与对永恒的虔诚。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佘智江登机前微笑 下飞机时双腿发软打颤
悬赏金100万元 通缉王沪宁宋涛
俄军拿下波克罗夫斯克就赢了?乌军早已布好
研究发现 希特勒缺乏与性器官发育相关的
蒋介石嫌一石头太重 扔下飞机 今成国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佘智江登机前微笑 下飞机时双腿发软打颤
悬赏金100万元 通缉王沪宁宋涛
俄军拿下波克罗夫斯克就赢了?乌军早已布好
研究发现 希特勒缺乏与性器官发育相关的
蒋介石嫌一石头太重 扔下飞机 今成国
她当中国间谍“赚”1810万美元?法院开审
中国机场争夺战 最大赢家出现
太子集团高调反击
不详信号!俄国发生重大变化
Google怒告中国黑客 3年骗走10亿美元 手法
热门专题
1中美对抗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美国大选5李克强猝逝6新冠疫情
7香港局势8委内瑞拉9华为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