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赵晓:写在杨振宁去世之际
www.wforum.com | 2025-10-20 13:12:21  晓观天下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不以名人定义真理,要以真理定义名人——写在杨振宁去世之际

作者:赵晓

杨振宁走了

杨振宁走了。

网络热闹非凡,八卦依旧主场。

八十老夫、二八娇妻的传奇,被津津乐道,仿佛那就是他的一生。

华人世界一向如此——喜欢用闲聊消解复杂,用猎奇当作消费。

更糟的是,当一个人出名,我们就以为他说的都对,习惯用名人来定义真理。

过往

杨振宁,当然是物理学的天才。

二十来岁在美国崭露头角,三十多岁拿下诺贝尔奖。

他与李政道那场“对称被打破”的发现,让人类第一次意识到——宇宙原来并非完美对称。

他本人,也是东西方“对称被打破”的案例。

他的一生,堪称精密计算的艺术:

何时出国何时回国,何时放弃美籍,何时落叶归根。

他比李嘉诚更懂“退与进”,比谷爱凌更懂“中西套利”。

在时代的波峰浪谷之间,他始终保持着精致的算计。

来华

1971年,文革正烈。

他造访北京,在周公陪同下笑着说:“我看到了勤奋有序的人民,没有贫富差距,也没有失业者。”

那时期,无数中国人正在劳改营里“改造思想”;

但他全没看见——或者说,他选择“不对称”地看。

他看到的,是别人希望他看到的中国;

他接受的,是他自己愿意相信的叙事。

这不怪他不脑子聪明,只怪他走得太远,超出了自己的专业。

他相信理性,相信科学,相信道德能引领社会走向文明——这恰恰也是百年来中国读书人共同的幻觉。

他洞察了物理的“宇称不守恒”,却看不见权力的不守恒。

他学在西方,成于西方,却从未解西方的智慧:

那就是制度高于人品,权力必须约束,道德永远不能作为政治的替代品。

那次访问之后,他成了“爱国科学家”的象征;

用科学家的背书,为冷战时期的政治阴影镀上一层文明的光环。

不曾想,中国历史转了个弯。

“十年浩劫”的定性出台,他的“红色见证”成了笑柄。

但他从未公开反思,也无意回头。

晚年

他晚年时,对美国的民主不满,对中国的现实乐观——

他或许看到了民主的不完美,却忽略了没有民主更加不可救药;

他感受到自由世界的冷漠,却忘了那种“冷漠”正是自由的代价。

在把人当人的制度下,没人因为你拿了个啥奖,就让你当特权公民。

人们喜欢给他贴各种标签:天才、叛徒、爱国科学家、幸运老头……

罪人

其实,重要的是:为什么我们总要听他们的胡说八道?

譬如听钱学森讲亩产万斤,听爱因斯坦谈上帝啥的——我们太喜欢以名人来定义真理,忘了他们不过是有限、有罪、有死的人。

就算一个人得了诺贝尔奖,充其量也不过如牛顿所言:

“像在海边拾到一粒光滑的贝壳。”

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解释一切,更不意味着他什么都懂,什么都好,代表真理。

杨振宁公开承认有造物主,还说翁帆是“上帝赐的礼物”。

这话听来虔诚,但他既不是无神论者,也谈不上信仰者。

他相信宇宙有秩序,却未认识那秩序的主。

他能解释宇宙,却解释不了灵魂;

能计算光速,却算不出永恒。

思考

杨振宁身上,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不是他如何如何,而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不再跪着仰望他人,而是平视地问一句:

“在上帝面前,他算老几?”

“凭他的作为,他能靠自己进天堂吗?”

那一天,中国人才算有了长大的心智,智慧的心灵。

犹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千年,不在于他们有多少伟人,而在于他们始终明白:

人不是真理,相反,真理才是人的审判者。

我们真正重要的,就是不再崇拜名人,而是敬畏真理。

永远不再用强人、伟人、名人来定义真理,而要让真理来定义人——包括杨振宁,也包括我们自己。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哈马斯没想到 7000士兵刚露面就被“缴枪”
乌克兰迎来强援 俄罗斯处境不妙
中国巩固控制黄岩岛
快讯:习近平任免驻外大使 李成钢被免职
流亡或斩首:马杜罗的终局时刻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哈马斯没想到 7000士兵刚露面就被“缴枪”
乌克兰迎来强援 俄罗斯处境不妙
中国巩固控制黄岩岛
快讯:习近平任免驻外大使 李成钢被免职
流亡或斩首:马杜罗的终局时刻
又要开打了?停火48小时后,巴铁遭突袭
中国海军再下单4艘075,076不香吗?
传习近平将辞去中央军委主席 胡春华升任…
印尼购买中国战机后 巴铁空军恐受影响?
四中全会前新华社“午夜惊魂” 习近平终局
热门专题
1中美对抗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美国大选5李克强猝逝6新冠疫情
7香港局势8委内瑞拉9华为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