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中国人都害怕出国 | |
www.wforum.com | 2025-07-02 11:39:39 一元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从单亲妈妈到跨国婚姻 用文字,记录人生光与影 我发现,不少亲对“出国”这件事,都带着一种深深的恐惧和焦虑。回想当年我立志要出国时,也是一样的焦虑不安。 我妈当时得知我想出国,立刻抱着我痛哭,像是生离死别一般,那种情绪特别强烈,仿佛我要去的不是一个新国家,而是一个无法回头的地狱。 确实,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中国人,处在心理同温层,我太能理解了。出国对我们大多数来说,并不只是换个地方生活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割舍,一场漫长的离散。 而反观其他国家的人,比如憨憨,他已经去过十七个国家。我们出门时,他经常指着不同的街区跟我说:“我曾经在这儿住过,哦,还有那边,我也住过一阵子。” 他说这话的时候轻描淡写,就像是在回忆昨晚吃了什么。他说他搬过无数次家,而且经常是跨州搬迁。他的兄弟姐妹也都一样,习惯了频繁迁徙和变化的生活方式。 很多美国人,还有欧洲人,虽然也有一些一辈子都没有离开小镇的人,但即使让他们突然跨国工作、生活,他们也不会觉得特别稀奇。他们似乎从小就接受了“离开”是一种常态,而不是一种撕裂。 相比之下,我们对“远方”的理解,常常被故土与亲情拉得更紧,也压得更重。 比如前阵子,微软在中国裁员,给受影响的员工提供了几种补偿方案。 其中一种是调往其他国家继续工作,比如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公司负责工签、甚至协助移民(如果想的话),还承担搬家费用,连初到后的租房安置都安排得妥妥帖帖;另一种就是直接离职,拿一笔颇为可观的补偿金。 如果是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有公司铺路,还可以带着孩子过去,一起看世界,这多爽啊。可据报道显示,大多数中国员工选择了后者——拿钱走人,不去“远方”,和孩子死守在国内,要另谋出路。 我就在想,为什么很多中国人特别怕出国,不愿频繁迁徙,更倾向于留在一个地方、追求安定?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根本原因 中国人普遍不爱出国,归根结底,其实是千百年来农耕文明和土地意识的深层影响——这不是一时一地的情绪,而是刻在基因里的文化取向。 在农耕社会中,土地就是命根子。祖祖辈辈在一块地上翻土播种、扎根生长,靠天吃饭,也靠地活人。 一个家,就是一个小院,一口井,一块地,一群人。把地围起来、把羊圈起来、把家划出来,这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心理归属。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国之人,安土重迁,习俗难改。”“安土重迁”不是个贬义词,它是几千年农业文明的根性,是我们对“安稳”和“熟悉”的本能追求。 反观西方,尤其在早期的历史中,许多民族都起源于游牧文化。草场是流动的,牲畜要迁徙,生存靠的是脚下走出去的路,而不是屋后那一块田。 这种生存逻辑使得他们的文化中天然包含着“去远方”的动能。迁徙、远征、占领新地盘,是他们的本能。 这两种文明模式,决定了人们对“出走”这件事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视离开为背井离乡,仿佛要斩断血脉,要饿饭,要受难;一个视离开为开疆拓土,像是在延续祖先的脚步。 所以今天我们在签证时看到的那些迟疑、那些“出国就像断了根”的心理,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不仅是语言和文化差异的问题,而是根深蒂固的历史记忆在起作用——是农耕文明的影子,在当代人的犹豫里隐隐闪现。 而那些更习惯漂泊的西方人,则是游牧精神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他们的根,不在脚下那一亩三分地,而是在他们不停迈出的下一步路上。 二、儒家文化 一、“父母在,不远游”——孝道文化的束缚 儒家文化讲“孝”,而孝的第一条,便是《论语》里孔子说的那句: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健在时,不应远行;若一定要走,也要让他们知道去向。 这句话在几千年里,像箍在骨头上的箍,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人生选择。 孩子的命运与父母紧紧捆绑,出远门、出远洋,就意味着“割裂”与“不孝”。哪怕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内心也往往充满负罪感。很多人不是不想走,而是不敢走。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家为本的秩序观 儒家推崇的人生路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你首先要修好自身,其次是把家庭管理好,然后才谈得上参与国家、社会的治理。 “齐家”是“治国”的前提,也是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的关键考验。 这套逻辑深深植入中国人的世界观,导致很多人将“家庭安稳”视作人生的根本目标。 而出国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脱离家庭原有秩序,意味着孩子可能“不在膝下”,也意味着自己不在父母的“膝下”,意味着责任的逃离。 这在传统文化的评价体系中,是“不稳”“不实”的,甚至是一种“离经叛道”、“抛弃父母”。 三、“乡土中国”的人情结构——圈层式信任 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就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人际信任是由“家”“亲”“邻”“族”一圈圈扩散的。 也就是说,中国人的信任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是典型的内向型结构。 而出国则相反,它将人从最核心的信任圈中连根拔起,扔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这种对“陌生人社会”的不信任与不适应,会导致心理上的深层焦虑。 三、历史和语言因素 比如历史因素,中国社会曾长期封闭,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长期以来,中国大多数社会形态是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安于一隅。 几千年来,普通百姓对国家和外部世界的接触非常有限,即使到了2025,仍然不能顺畅上网,对外界了解不多,充满了恐惧和想象。 相比欧洲或一些英语国家,中国人普遍对外语有天然的畏惧感。不是因为不聪明,而是因为语言在我们文化中被长期“打压”。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强调“先听后说”、“少说别错”,含蓄内敛,生怕说错了让人笑话。时间久了,就形成了“脑袋里会,嘴上说不出”的习惯性障碍。 我曾经为了练口语,在自媒体上发了一些讲英语的视频。没想到评论区第一时间跳出来的,不是鼓励,而是风凉话:“你这口语也太烂了吧,还好意思发?” 而在美国,几乎没人会笑你口音。各种口音的英语充斥着街头巷尾:墨西哥口音、印度口音、法国口音……甚至很多美国本地人自己也讲不好标准发音。 我先生憨憨就常说我的口音“特别好听”,叫我千万别去学那些“矫枉过正”的本地腔。他说:“你就这样说,千万不要改啊。” 反观一些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来了没几个月,就能用中文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他们并不是什么语言天才,甚至发音蹩脚,语序混乱,我们也能听懂。 可他们敢说,敢错,脸皮厚,没心理负担。 他们把语言当作工具,不当作考试题。错了,就大笑;说对了,就多说两句。反倒是我们,小时候一个单词读错就被同学嘲笑,一个语法错误就被老师当众纠正。久而久之,心里长出了个“语法警察”,纠正别人的嘴,也堵自己的嘴。 语言天赋从来不是关键,怕出洋相的羞耻感才是。 语言,不该是评判的工具,而该是一座桥。而我们很多人,还站在桥头,犹豫不敢迈出那一步。 四、稳定是福 1. 家庭对“稳定”的执念 在很多中国家庭中,“安稳”几乎是对子女最大、最深的期望,稳定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考公务员、进国企、找个铁饭碗,是父母口中最常见的“好出路”,都是追求稳定的直接表现。 而“出国”在他们眼里,不是去看世界,而是跳出轨道、不知归处,充满了不确定性。 太远、太苦、太孤单,也太不确定。 这与他们理解中的“人生正轨”背道而驰,甚至被视作“冒险”和“不着调”。 “有房、有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常被视作人生最可靠、最圆满的目标。它代表了安稳、踏实、可预期,也意味着不必再颠沛流离、不再需要冒险试错。 相比之下,人们对“漂泊”与“不确定”的容忍度极低。迁移,在许多人的认知里,不是探索的自由,而是生活失序的象征;不是成长的机会,而是不得已的流浪。 五、国人习性 1.对海外生活成本、孤独感的担忧 出国意味着离开亲人、朋友、熟悉的语言环境,面临身份认同和生活适应的挑战。 对生活节奏、价值观差异、法律制度不熟悉,也是重要顾虑。 2.国人喜欢打堆,所以对“融不进去”有焦虑 在海外,尤其是华人少的地区,会面临“融入难”“被边缘化”的问题。 对一些人来说,“异乡是故乡的反面”,心理上的排异反应让他们更向往熟悉环境中的安全感。 没有坚定的信仰,国外生活会让人更加孤独。 3.其他生活习惯。除了饮食,还有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比如美国这边,在公众场合,大家都是安安静静的,而国人习惯了喊,声音非常大而不自知;不爱排队或者排队时喜欢挤着别人,人挨人,没有距离感;推着小车在超市里不让人,横冲直撞喜欢抢;干事不习惯预约,等不了,没耐心;爱占便宜,爱白嫖,不承认别人的劳动付出等。 不过,新一代年轻人中“走出去”的意愿更强: 年轻人指90后,00后,他们的父母是70后和80后,父母受的教育不错,经济也不错,往往不需要孩子来养老。孩子有了更高的外语能力、独立思维,正在逐步打破旧有束缚,留学、移民、远程办公等方式使得“安定”和“迁移”不再对立。 但在一些传统家庭,父辈对想出国,或者已经出国的孩子,仍处于拉扯之中。所以很多出国的人,渐渐与固旧的父母疏远,甚至拉黑了事。 总之,中国人“怕出国”、“喜欢安定”是多重文化、社会、心理、历史因素交织的结果。它既是一种文化遗产,也是一种集体的生存智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社会环境、技术条件、思维方式正在悄悄改变这种“根系思维”。 就我个人而言,我始终觉得,人生苦短,不必把所有时光都困在工作与赚钱的牢笼里。 不是说挣钱不重要,而是它不该成为全部的意义。 人这一生,若能跳出熟悉的圈层和路径,去看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哪怕只是短暂地换一种方式呼吸,也值了。 说不定,别人的一个小动作、一句无意的话,就会在你心里激起涟漪,让你意识到,原来人生还可以这样活。 或许那一刻,你会突然看清了自己的人生坐标,继而改变了自己的格局和方向。 |
|
|
|
![]() |
![]() |
图片曝光 中国打造“渤海怪兽” |
![]() |
开B2轰炸伊朗的女飞行员真的是华裔吗? |
![]() |
金正恩哭了!朝鲜公布罕见一幕 |
![]() |
对苏-57E提要求:要么装印度雷达,要么破产 |
![]() |
2分钟决定成败 44美军快速反应成功保卫乌代 |
![]() |
图片曝光 中国打造“渤海怪兽” |
![]() |
开B2轰炸伊朗的女飞行员真的是华裔吗? |
![]() |
金正恩哭了!朝鲜公布罕见一幕 |
![]() |
对苏-57E提要求:要么装印度雷达,要么破产 |
![]() |
2分钟决定成败 44美军快速反应成功保卫乌代 |
![]() |
以牙还牙!乌克兰深夜发动大规模导弹反击 |
![]() |
俄乌无人机大战,俄罗斯为啥栽了? |
![]() |
曝空军司令员会场被带走 火箭军再遭一锅端 |
![]() |
中国新型“石墨炸弹” 可致目标区全面断电 |
![]() |
“家丑不可外扬”下一句才是精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