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川普的错,一种熟悉的味道 | |
www.wforum.com | 2025-04-29 13:08:13 delphi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虚拟的网络中,到处弥漫着这种味道,也一直按这种味道操作着。这种味道一直被利用,从未被超越。于是很多人离不开这种味道,否则就活不下去了。 2025年4月28日,加拿大联邦大选落下帷幕,自由党在马克·卡尼(Mark Carney)的领导下逆转民调劣势,击败保守党,实现“连庄”。 这一戏剧性胜利被许多人“归功”于川普的“第51州”言论和关税威胁。这些挑衅点燃了加拿大的民族主义情绪,帮助自由党将选民焦点从国内治理失败转向“捍卫主权”的危机。 然而,这种通过归咎外部力量掩盖内部无能的策略,在加拿大政治史上并非新鲜事。 从1911年的反美贸易动员到1960年代的经济民族主义,“都是美帝的错”的叙事一再上演。2025年的“都是川普的错”,不过是这一熟悉味道的最新变种。 川普的“神助攻”:从“第51州”到自由党逆转 川普自2025年初重返白宫后,多次公开宣称加拿大应成为美国“第51个州”,并以25%商品关税和10%能源关税相威胁,试图迫使加拿大在贸易谈判中让步。 这些言论在加拿大引发强烈反弹,民调显示70%的加拿大人支持政府反击,30%甚至将美国视为“敌人”。这种情绪为自由党提供了绝佳的竞选素材。这些情绪离不开舆论的日夜循循善诱的引导。 大选前,自由党在贾斯汀·特鲁多执政后期因高通胀、住房危机和生活成本上升而民望低迷,民调一度落后保守党10个百分点。新任总理卡尼迅速抓住川普的挑衅,将竞选主题定为“捍卫加拿大独立”,承诺对等关税和贸易多元化(如加强与欧盟和亚洲的联系)。他将川普塑造成“外部敌人”,成功转移选民对自由党国内政策失误的不满。相比之下,保守党领袖皮埃尔·波利耶夫因其好斗风格被贴上“川普翻版”标签,在民族主义浪潮中失分。 川普的“第51州”言论无意中成为自由党的“神助攻”。它不仅掩盖了自由党在住房供给不足(2024年加拿大新房开工率仅为20万套,远低于需求)和经济停滞(2024年GDP增长仅1.2%)上的失败,还让卡尼的经济专才形象(前加拿大和英国央行行长)更具吸引力。 自由党最终以微弱优势获胜,赢得40%的席位,证明了“反川普”叙事的威力。没有这种味道,卡尼和自由党也差点活不下去了。 历史回响:1911年的“反美佬”动员 这种通过归咎美国转移国内压力的策略,在加拿大历史上早有先例。1911年,自由党总理威尔弗里德·劳里埃推动与美国签订《互惠贸易协定》,旨在降低关税,促进双边贸易。 然而,这一协定被保守党领袖罗伯特·博登渲染为“卖国”行为。博登警告,自由贸易将使加拿大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甚至被“吞并”。他利用美国国会议员支持协定的言论,煽动反美情绪,竞选口号直白地喊道:“No truck or trade with the Yankees”(不与美国佬做生意)。 保守党成功将选民注意力从国内问题(如铁路建设和财政赤字)转向“美国威胁”,最终击败自由党,博登成为总理。这一案例与2025年的自由党如出一辙:两者都通过放大“美国威胁”点燃民族主义,掩盖自身治理或竞选的短板。不同的是,1911年是反对党利用反美情绪翻盘,而2025年是执政党借川普的挑衅保住权力。 1960年代的“经济民族主义”热潮 1960年代,加拿大对美国经济和文化渗透的不满达到高潮。美国企业控制了加拿大40%的制造业和60%的石油资源,越南战争也加剧了反美情绪。自由党总理莱斯特·皮尔逊利用这一背景,通过批评美国在越南的行动和推动《加美汽车协定》(1965年)来塑造“捍卫主权”的形象。他的继任者皮埃尔·特鲁多更进一步,1968年上台后提出“经济民族主义”,通过外资审查和创立加拿大石油公司对抗美国影响。 这些政策帮助自由党转移选民对国内经济停滞和魁北克分离主义的关注。特鲁多在1968年和1972年大选中连胜,尽管其政府在经济管理和地区矛盾上争议不断。与2025年的卡尼政府类似,1960年代的自由党通过将美国塑造成“经济侵略者”,掩盖了内部治理的不足,成功续命。 1988年的“主权危机”与自由贸易辩论 1988年,进步保守党总理布莱恩·马尔罗尼推动《美加自由贸易协定》(CUSFTA),引发了激烈争议。自由党领袖约翰·特纳指责该协定将使加拿大沦为美国的“经济殖民地”,在电视辩论中激烈抨击马尔罗尼“出卖加拿大”。自由党将美国企业的支持言论放大,渲染“美帝国主义”的威胁,试图通过民族主义叙事扭转民调劣势。 尽管自由党未能胜选,但其反美策略显著提升了支持率,尤其是在安大略和魁北克。与2025年的自由党相比,1988年的自由党同样利用“美国威胁”转移选民注意力,但卡尼政府因川普更直白的挑衅(“第51州”)获得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双刃剑的博弈:反美旗帜的应用 “聪明”的政治家,时刻高举反美旗帜,在关键时刻祭出这一杀招,屡试不爽。从东方到西方,从南美到北美,无一例外。美国或其总统,成了这些国家政治牌中最得力的武器。 加拿大从1911年的“反美佬”到2025年的“反川普”,一次次证明了这一策略的威力。 卡尼深谙此道,借川普的“第51州”言论点燃民族主义,掩盖自由党在住房、通胀和经济依赖上的失策,成功逆转选局。 然而,美国这把武器是双刃剑,用得好则利己,用不好则伤己。卡尼的胜利是短期的,他将川普的挑衅转化为选票,但未来呢? 关税战已使加元贬值(2025年第一季度跌至1加元兑0.72美元),出口下降3.5%,通胀压力加剧。若卡尼能以经济专才之智,在贸易多元化(如2024年与欧盟的CETA谈判新增10%出口配额)和外交博弈中化解川普的压力,他或将载入史册,成为引领加拿大走出危机的舵手。若他继续依赖“川普的错”而忽视内部改革,这把双刃剑恐将反噬,民族主义的热潮终将冷却,选民的不满将重燃,不信我们拭目以待。 熟悉的味道:“都是美帝的错” 从1911年的“反美佬”、1960年代的“反经济侵略”,到1988年的“主权危机”和2025年的“反川普”,加拿大政治一再上演“都是美帝的错”的戏码。 这种策略的核心是将国内治理失败归咎于外部力量,点燃民族主义以凝聚民意。2025年的自由党不过是继承了这一传统,利用川普的挑衅掩盖了住房危机(2024年加拿大房价中位数达75万加元,年轻人置业率跌至30%)、通胀(2024年CPI达3.8%)和经济依赖(对美出口占GDP的30%)等长期问题。 然而,这种外部归因的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历史表明,民族主义热情虽能带来短期胜利,却无法解决深层问题。 1911年的自由党因忽视财政问题在1917年失利,2006年的自由党因丑闻和执政疲态被保守党击败。2025年的卡尼政府虽因川普的“助攻”连庄,但其执政根基并不稳固。 川普的关税战已导致加元贬值(2025年第一季度跌至1加元兑0.72美元)和通胀压力,经济数据显示出口下降3.5%。若卡尼不能兑现贸易多元化和经济稳定的承诺,选民的不满可能迅速反弹。 结语:川普的错,还是自己的错? 有句话说,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 “都是川普的错”不仅是2025年自由党竞选的制胜法宝,也是加拿大政治文化中“都是美帝的错”的现代回响。 然而,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在某些反川和黑川大V的加持下,一边倒地将保守党的失利归结为“川普的错”,这种观点本身就充满矛盾。 保守党的执政理念——强调减税、自由市场和强硬外交——恰恰是川普所欣赏的。川普曾在2024年公开表示更愿与加拿大保守党合作,认为其政策更符合美国利益。 既然如此,贬低川普而为保守党叫屈,未免显得厚此薄彼,失了风度,也失了态度,某些大V的吃相也未免太难看了吧。所以,我常说,反川和川黑,多少都有点精神分裂,既支持保守党,认可保守党,却又反保守党黑川普。至少是双标或逻辑混乱吧。所以,不要轻易迷信什么大V,这些人心怀不轨,多少都夹带着私货或某种目的。 卡尼政府若想摆脱这一熟悉味道的桎梏,必须超越“川普背锅”的短期策略,正视加拿大在经济结构、住房供给和公共服务上的深层问题。否则,2025年的胜利不过是一场虚幻的狂欢,下一场政治危机已在暗中酝酿。 有人说,加拿大人配得上卡尼,他早晚卡你。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