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委婉正在终结 | |
www.wforum.com | 2024-12-17 10:47:52 九树三花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前段时间社会案件频发之时,有人忽然提到了窦娥。 “窦娥的冤案明明是昏判造成的,为什么却要连累楚州百姓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窦娥是不是也在报复社会?” 这个问题还挺石破天惊的,是啊,怎么几百年来,没人这么思考过窦娥的诅咒为何如此盲目又残酷呢? 害窦娥的是昏判,你窦娥不诅咒他,却让楚州人受伤害?那些因极端天气和荒灾而死的老百姓,岂不是比你窦娥还冤? 这段时间来,陆续看到有人解读,大多归因于沉默的大多数对窦娥冤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遭致窦娥的怨恨。 对此,感叹的是,我们已经不那么了解古人了。 原因再直白不过了:关汉卿要是直接让窦娥诅咒昏判,那就是接近谋反了,剧集更不可能数百年广为流传。 毕竟,这涉及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追责,更涉及到对封建帝制的根本性诘责—— 黑暗的封建时代,冤案本就比比皆是,如果个个冤案经手人都要被诅咒,朝廷岂不是要为之一空? 如果这个冤案是圣上判的,是不是还要弑君?谁敢说圣上签勾的案子里没有冤案? 一个无名小辈为社会、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一个大员做出的贡献能比吗,地位能平等吗?命是一个价吗? 以及,昏判若被诅咒,生产昏判的朝廷,纵容冤案的制度,乃至背负天下之责的圣上,要不要也被诅咒? 最后,窦娥究竟是偶发个案,还是制度下的必然? 这些,全都是不能够触碰的问题。 也因此,《感天动地窦娥冤》的结尾只能是另一个大员为窦娥昭雪,正如无数蓝本类似的古代戏剧、小说一般。 关汉卿仅能留下的讽刺是,为窦娥昭雪的竟是她当了大员的父亲——这其中又隐藏着几个关键问题: 如果窦娥没个好爹,窦娥还有昭雪的机会吗? 如果窦天章和窦娥无直系血缘关系,他会关注到这个微小的冤案吗?他可能会为了这个死了的小女子,用心用力去得罪同僚吗? 总之,关汉卿对黑暗的封建社会有太多太多太多的怒了,于是只能虚构“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让人直观感受到这怒的磅礴,而非他有意诅咒百姓,或是认为百姓应该为窦娥的死负责任。 同理,孟姜女哭倒长城,也不是因为她否定国防工程、罔顾施工安全,而是表现她失去爱人的痛苦和对徭役的控诉如此强烈,以至于能撼动长城,令其崩塌。 数百年来,窦娥、孟姜女等角色广受百姓欢迎,他们当然不会责备戏剧家无辜牵连自己,而是非常理解那压抑着的曲笔,非常明白如“六月飞雪”、“大旱三年”、“长城崩塌”这样凄厉惨绝的天人感应之景,正是自己心中想表达却又不敢表达的、硕大无朋的情绪。 房间里,所有人都在围绕着大象跳舞,人人却又无视着大象。 所有人都谨记着绝不触怒大象,因为自己打不过大象,别人也不会帮助自己,毕竟没人愿意承担战斗的风险。 因此,数千年来生存智慧的关键,即学会对大象视而不见,哪怕得借助高强度的自我催眠。如此,不仅能获得安全,更重要的是不必被无力感和绝望感时刻萦绕,哪怕房内空间再逼仄,空气再污浊。 更高级的智慧,则是借助大象来踩踏仇家,或是把大象作为信仰顶礼膜拜,继而从粉饰矛盾、模糊矛盾中获得解脱。 实在憋得慌,想倾诉什么,想宣泄什么,那也只能“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一句话里能藏八个影射十个谜语。 可之前我就写过,工业社会中成长的人,思维和农业社会成长的人是不一样的—— 比如,现在的小年轻们就理解不了金庸古龙:为什么秘籍不能批量印刷、传播,以至于身负绝顶武功的主角们只能眼睁睁看到亲友门派遭殃? 为什么不通过考试来选拔最好的武学苗子,以至于总是极少数天资平平的人物占了便宜? 很多80后、90后虽然出生就在城市里,可仍能理解金庸古龙,不过是因为他们的父辈、祖辈脚上还有泥土,思维方式不可遏制地受到了传承的影响。但00后、10后们,就已能近乎彻底摒弃金庸古龙的农业思维了。 以至于,在“令狐冲才是真正的伪君子,因为他没把独孤九剑批量传授给同门以抵御仇敌”之后,又有了名言“窦娥诅咒无辜的楚州百姓大旱三年,是不是报复社会?” 不过是社会在激烈又彻底的变迁后,人们对昔日传统思维的陌生与惊诧罢了。 但这也说明,今天的年轻人在面对不公时,不会再像窦娥及老观众们那样习惯性地眼神飘忽、指天骂地,而是开始直勾勾地盯着眼前那头、已然不复昔日凶悍的大象—— “你,不过就是只动物罢了。” |
|
|
|
![]() |
![]() |
阵风夜逃,中将撤职:这仗,巴铁赢在了体系 |
![]() |
克什米尔上空风云突变!巴铁中式战机2打4 |
![]() |
中国H-20接近服役 航程只有8500公里? |
![]() |
巴基斯坦向中国求助 印度未必给面子 |
![]() |
朝鲜武库舰的隐秘:女兵上舰,美式军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