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时事新闻 > 正文  
北京迎战第一波冲击的两周:发热、急诊承压...
www.wforum.com | 2022-12-21 19:27:07  八点健闻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自12月7日“新十条”标志性地取消核酸检测,两周来新冠感染如海啸般席卷北京——这里成为国内第一个与大规模感染正面交手的超大“战场”。

疾控人士透露,可能早在11月初,此轮疫情高峰已奔袭北京。12月7日防控政策的放开,延续并进一步放大了感染的速度和规模。

即便是高据中国医疗资源之最的北京,从急救到发热门诊,从急诊到院感,两周来一直传递着吃紧的信号:

12月9日那天,北京市120急救电话遇到了历史最高呼入量——一天3.1万次,是平常的6倍;

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上午排队有500个号;

急诊科医生在阳性发病期间,依然穿梭在深夜的急诊科里,处理那些远比平日危急的患者,“以前来的急诊的患者,还有些轻的,现在来的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和病重的,有的血氧都掉下来了”;

一周前感染倒下的一批医护正在快速回到岗位,但医护依旧不足,多家医院发出号召,动员返聘、退休医务人员重回医疗救治一线;外地医护已相继进京支援……


新防控政策导致短期内难以准确统计感染数据和死亡数据,但有疾控、医院的一线人士判断,此轮感染高峰或许已经过去,体现为全市120呼入量已从峰值滑落,部分医院的发热门诊拥挤程度稍有缓解,民众恐慌情绪亦渐次平息……

感染高峰只是前奏,重症高峰才是下一步真正的考验。就在12月的第三个周末,一批北京呼吸危重症专业的专家聚在一起开会,并达成了共识,认可重症高峰的苗头已经显现并且即将到来,各家医疗机构开始积极准备应对。

12月19日,北京市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北京医疗资源正处在“紧平衡”中。经过一段时间来的紧张调度、艰苦工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保障虽整体吃紧,但已出现趋稳向好明显态势。

按照国际经验,超大城市从正面受袭到度过感染高峰,往往需要2到3个月的时间。此次北京的半月过峰是无经验可参的全新情形。未来会否有新一轮感染高峰?“紧平衡”的弦会绷多久?一切仍有待观察和应对。

而作为全国第一个迎接疫情冲击的超大城市,北京此番能否顺利“过峰”,将为未来陆续卷入疫情高峰的众多城市和广大民众所关注。

不乐观的急救体系和发热门诊

在12月19日的北京市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强调,救死扶伤是医疗机构的天职,任何情况下对待患者都不得拒运、不得拒诊、不得拒救。

伴随着海啸般的感染狂潮,在12月的北京,这个要求虽天经地义,但也无比严格和困难。

12月9日,北京市120急救电话达到历史最高呼入量的3.1万次之后,到12月16日,每日接听量虽有所下降,但仍有2.3万次。

北京急救中心数据信息科主任张进军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表示,急救人员也受疫情影响,急救车出车能力不比以往。

“只能鞠躬尽瘁,只能咬牙坚持。”困境之下,一位北京急救系统的工作人员向八点健闻欲言又止。

急救运力的紧张,也直接传导到了市民那里。

这周,北京市民张斌(化名)就经历了一次急救车“苦等不来”。

12月19日凌晨1点左右,张斌感染阳性后高烧不退,感觉肺部喘不过气来。拨打了120急救后,告知需要排队等待,结果等待近10个小时,120回电说,“由于运力不足,无法派遣救护车。”

在等待急救车的10个小时里,张斌和妻子没敢一直在家里坐等救援,而是自行前往了一家三甲医院的发热门诊。如此折腾了12个小时,在第二天下午,张斌终于在人头攒动的发热门诊里确诊了肺炎,需要吸氧、打点滴。

急救运力不足的压力,也间接引起了养老院的焦虑。最近,北京的一些养老院发现,120救护车的服务时效不再稳定。

一位北京市望京地区的养老院院长向八点健闻回忆,此前拨打120后,救护车会在5分钟之内派出,总的等待时间都不会很久。但最近随着感染冲击的到来,社会面对120的需求暴涨,现在拨打120后常常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有车前来接走老人,“有时也会准时,但现在都说不准了。”

也有老人的确因急救不到而离世。有知情人士告诉八点健闻,北京某家高校一位80岁的老教授,因感染新冠病毒,高烧多日不退,引发脏器衰竭。当日120救护车迟迟未到,抢救时已回天乏术,于近日凌晨2时30分左右逝世。

八点健闻注意到,由于全城急救需求过载,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门头沟区在近日都加开了专线电话,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救助服务。

急诊在高位焦灼

与急救体系紧密关联的医院急诊科,情况也正在焦灼的高位,几周来未见缓解。

“这两周,急诊已经爆仓了。”北京一家三级医院的医生向八点健闻感叹。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科医生王冠(化名)表示,跟日常相比,最近急诊科的人流量暴涨,能达到过去的2~3倍,尤其是发热咳嗽的病人,以及由于发热和咳嗽、把基础病带起来的老年人。

“不仅人多了,病人的病情也重了。”王冠说,在以往,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处理相对比较简单,“做个检查就可以回家的比较多,1个患者3、5分钟就解决了。”

而最近两周,急诊科的里就诊的人症状严重,动辄需要吸氧和挂点滴。“现在来的患者基本情况都不太好,有的甚至血氧都掉下来了,一处理要一晚上。”医护需要处理的事情变多、变重,急诊里更忙碌了。


12月19日晚11点左右,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摄影:严雨程

在朝阳区,另一家三甲医院急诊科的深夜,座位被坐得严严实实,走廊和过道上铺满了折迭床,躺着男女老幼各式各样的病人。

一位头发雪白的老人裹得严严实实,嘴上戴着氧气罩,呼出的水蒸气把氧气罩覆盖上氤氲、白茫茫一片。他垂着头倚坐在一张小小的木头椅子上,氧气罐就近摆放在座位旁边。

北京12月隆冬的深夜里,像他这样的患者还有好几位,大家都一样的虚弱而沉默。

深夜11点多,急诊科墙上的电子屏显示已经叫到了100余号,分诊台负责挂号的医护人员明显有些烦躁,她语速极快地对一个个挂号的患者家属解释,“如果(患者)症状比较稳定的话,现在挂号可能要等6~7个小时才能看上。”

在不少医院的急诊科,弥漫着一种烦闷和焦躁的不稳定感。

感染过的医护人员浑身不适,嗓子也又哑又痛,还是不得不大声呼喊着患者的姓名,叮嘱需要服用的药物和注意事项。本就不够高亢的声音,经过N95口罩、呼吸面屏的双重阻隔,再传到患者的耳朵里,音量再次降低。不少患者年事已高又身体虚弱,经常听不清。“你说什么?”“我听不见!”的反问重复上演。

所有人就这样在急诊这个小小的科室里,呼来喊去,引得更多人心情烦躁。

一位医生发着烧,出着门诊,还不得不自己背着清洁桶打扫诊室。当有人问他时,他无奈地说,“保洁员?这都什么时候了,保洁员也病了,没人给你打扫卫生。”

12月19日,在北京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介绍,当前,北京市疫情快速发展、发烧感染者数量持续高位增加,对全市药品供应保障、医疗救治资源带来的压力持续加大。

北京是放开后迎接新冠疫情冲击的第一个超大城市,但由于已经不再上报无症状感染者数据,感染者自查阳性也不用强制报告,所以目前北京处于大规模感染的哪个阶段,多名流行病学家和公卫人士均向八点健闻表示难以判断。

不过,流行病学专家的共识是,粗略估计,第一波感染高峰可能已经过去了。

八点健闻近日走访发现,目前部分公立医院的发热门诊已不再“紧俏”,相比放开后一到两周看病需要大排长龙的局面已经缓和了不少,居民对于感染后的恐慌情绪也松弛了一些。

一位中疾控人士向八点健闻表示,或许早在11月初,北京疫情就已经面临失控的局面,放开进一步助长了感染的速度和规模。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因为所谓的第一波感染高峰已经过去就放松警惕和防护,感染者仍会持续增加,感染者的实际数量仍会持续处于高位。

医护人员持续苦撑

多位医护人员告诉八点健闻,这一波北京在放开之前,很多医护人员没有收到任何通知。

急诊科医生王冠告诉八点健闻,医院此前完全不知道要“放开”,也没有做任何预先部署,还一直在严格遵循三天两检等要求,直到“新十条”等规定忽然出台,核酸阴性准入等防控措施被要求不再执行,大家措手不及。

后来在不到一周之间,放开的社会面像是撕开了一道口子,如同海啸一般,巨量的患者涌入急诊、发热门诊,医护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屯。

王冠所在急诊科原有将近200名医护,刨除阳性休息的、外派支援的,现在只剩1/3-1/2人员在一线,“只能不断倒班”。王冠上周也阳了,但他没休息,“那天没人替我的班,我想着自己多注意着点,能多撑一会是一会,虽然这样有点危险”。

就在这周,为了应对人手不足,王冠和同事进行了新医生的面试、招聘。

“医护不够,急诊或者和发热都缺人,医生也倒下了,没办法。”这家三甲医院急诊科已经多年没招人,这次准备招的医生,计划长期使用。

上个礼拜,北京一家三级医院举全院医护之力,支撑急诊和发热门诊。

“急诊的护士原本已经全部阳了一遍,但因为部分人员没休息够、没养好,带病上岗后又出现了病情的加重,所以医院不断增派医护支援急诊和发热门诊,以保证24小时不停诊。”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说。

情况糟糕的是,由于急诊节奏快、情况偏危重、工作量又繁重,不是所有支援人手的体力都能跟得上。跟不上的,很快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于是出现了“支援一批就倒下一批”的现状。

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疫情海啸引发的医疗资源紧张,暂时也还看不到尽头。

有医院采取暂时合并科室、病区的办法“自救”,把病人数、护士数、医生数都较少的科室合并在一起,“坚持住这段时间就好,我们预计到了1月份,医院的护士基本可以做到全部到位”。

还有多家医院号召,轻症或无症状医护带病上岗,同时动员、返聘退休医务人员重新回到医疗救治一线。

不过,据八点健闻了解,目前北京很多医院尚未新增返岗的退休人员。“别说返聘新的退休人员,我们医院之前返聘回来出门诊的医生,最近都不来了,说是儿子不让他干了,”上述内部人士说,“他快70了,加上多多少少有些基础病,就算自己不担心,孩子也担心。”

不过也有一些好消息。

进入12月的倒数第2个礼拜以来,一些医院医护人手短缺的高峰已经过去。比如北京美中爱瑞肿瘤医院,由于早期的防疫抓得比较紧,实现了医护人员的错峰感染,目前医护到岗率回到了85%左右。

北京一家三级医院的医生也告诉八点健闻,他们医院有1300人,大家感染和回到岗位的速度都比较快,从这周一(12月19日)开始,“感觉最灰暗的时期已经扛过去了”。

但对于人数在几千人上下的大三甲医院来说,人手紧缺的难题可能还会存续一阵。

好在,北京的方舱医院也在陆续关闭,此前从各医院抽调进方舱、定点医院的医护在陆续返回原工作岗位。也有外省的重症医疗队在陆续驰援北京。

据八点健闻多方核实,目前至少已有山东、湖南、江苏3地派医护支援北京,人数不下千人。

在未来,迎接重症高峰

感染高峰只是前奏,重症高峰或许才是下一步真正的考验,将随后而至。

八点健闻了解到,在12月的第三个周末,一批北京呼吸危重症专业的专家,认可重症高峰的苗头已经显现并且即将到来,各家医疗机构开始积极准备应对。

目前北京部分区政府已经开始在本区有实力的医疗机构里建立“新冠普通病房”和“新冠重症病房”,后者用于收治新冠重症病例,前者主要用于接收那些病情相对稳定、尚不需要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新冠肺炎患者,“区里让医院尽可能提要求,要药、器械,什么都行”。

12月19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接受“医学界”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感染不会一来就是重症,而是在感染5-7天后出现重症,所以重症的高峰会比感染高峰晚。综合分析,未来1~2周将会迎来重症的高峰。

此前广州疫情暴发时,在海珠区出现大量感染的情况下,官方发布消息称危重症患者数量只有不到十人。这种现象为人们宽了心,似乎奥秘克戎变异株的确温和了不少,“放开“也是有据可循。

然而,在寒冷的北方,北京的新冠定点医院们为“放开”迅速做起了准备,一家定点医院为了收治患者甚至腾空了一整栋楼,而这栋楼也已经迅速住满了人。

一家北京公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的医务人员表示,从上周开始,科室已经在陆续接收新冠感染患者,目前已经占据了病区人数的一半以上。不过这些都是新冠普通患者,根据近期的发病态,新冠感染的重症病例会逐渐增多。

12月2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为了科学、实事求是反映新冠疫情造成的死亡情况,(国家)卫健委最近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印发了相应的通知,明确对相关死亡病例进行判断。

主要是两个方面,由于新冠病毒导致的肺炎,呼吸衰竭导致的死亡归类为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以其他疾病,基础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心梗等疾病导致的死亡不把它归类为新冠导致的死亡。

疫情三年,这是极为罕见的公开对新冠感染导致死亡的标准进行明确。疫情发生以来,对于感染者的死因的判断一直都是模糊地带,对于die with和die of的争论也曾甚嚣尘上。

这样的标准,或将从新冠感染死亡数据中,排除掉大量因基础疾病而死,却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群。

一名中疾控人士表示,此举虽然可能会让新冠感染死亡数据大大降低,但却并不能改变新冠感染后因种种原因导致基础疾病恶化,高龄和有基础疾病的感染者继续扎堆急诊、重症等科室的事实,医疗挤兑的现象也不会因此发生改变。

铁索连环,牵一发而动全身。该名中疾控人士表示,希望民众尤其是脆弱人群能够继续提高警惕和做好防护,积极接种疫苗。而感染过的北京居民应该也有深切体会,其症状和表现并不似一场小感冒般“人畜无害”。

北京作为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应对重症高峰仍需要这样紧锣密鼓的准备,其他城市又该如何?

“盲目乐观不可取,应对感染冲击,并且为整个社会兜底的,仍然是医疗系统。”

(0)
相关新闻
事实查核:辉瑞自曝一边造病毒一边卖疫苗?炸了 纽约时报称拜登死亡帮民主党赢得中期
Omicron笑了:只有在中国我才活得像病毒北京又一核酸检测机构被立案 曾投标冬奥未
户外露天消杀、人体消杀,这些反智行为几时麻了,奥密克戎最危险变异株,进入中国
争相逃离 上海人挤爆虹桥火车站十分罕见!金正恩戴上了口罩 主持会议视频
“上海失陷 北京或也守不住”胡锡进评论消乌合麒麟这幅震撼画作 应该叫“一个都别想
更多相关新闻请点击"新冠疫情"专题新闻报道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叛逃官员爆料 这才是习明泽真容
金正恩逼看处决 女歌手当众尿失禁
中国被俄罗斯“坑了”
中国一则爆料疯传全网
女警偷吃空军少校 少校很 “卖力”玩到没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叛逃官员爆料 这才是习明泽真容
金正恩逼看处决 女歌手当众尿失禁
中国被俄罗斯“坑了”
中国一则爆料疯传全网
女警偷吃空军少校 少校很 “卖力”玩到没
“老泄残精 人穷寿尽”是真的吗?
封锁无效?华为3纳米级技术计划曝光
全球首款 清华大学研成“天眸芯”芯片
中国神秘太空飞机释放神秘物体 美军方正在
王朝覆灭的强烈征兆
热门专题
1李克强猝逝2以哈战争3乌克兰战争
4中美对抗5新冠疫情6香港局势
7委内瑞拉8华为9美国大选
10黑心疫苗11“低端人群”12美国税改
13红黄蓝幼儿园14中共19大15郭文贵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