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印度下单140架苏-57 “自研神话”彻底破产?
www.wforum.com | 2025-11-25 16:01:42  观局有语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1月,迪拜航展期间的一次坠机事故,将印度国产战机“光辉”彻底推入风口浪尖。一架执行展示任务的“光辉”主力机型突然失控,坠毁于展区沙地,现场浓烟冲天、画面被多国军方代表和媒体完整记录,事故在48小时内登上全球军工新闻头版。

就在这场失控风波仍未平息之际,俄罗斯驻印度大使阿利波夫在新德里罕见高调宣布:俄印两国已就苏-57E出口达成“积极共识”,并正筹备在普京年末访印期间签署采购协议。这笔可能涵盖140架的交易,被多方视为印度空军战略级“转向动作”,不仅重塑其五代机采购路线,也暗示着“光辉”项目的现实退场。

事实上,光辉坠毁并非孤例。过去一年,印度空军内部对该项目性能不满、维护困难、国产率虚高的质疑声已不断积聚。此次事故不过是将这些问题直接推向了不可掩盖的台前。而俄方此时抛出苏-57这一筹码,时机之精准,显然非巧合所致。

回顾印度战机采购路线,原本并不只有俄罗斯一条路径。今年2月,苏-57原型机曾在印度航展上高调亮相,正式启动推销流程。但当时,印度空军对美制F-35A仍抱有期望,曾试图借助美方技术跃升战斗力等级。

转折发生在“五·七空战”之后——这场在克什米尔上空爆发的小规模冲突暴露了印度空军多项短板:光辉机型可靠性不足,现役苏-30MKI机群反应迟滞,而美制平台的授权限制与运维捆绑也令印方高层逐渐意识到:所谓“独立自主”,不过是受制于人下的幻想。

7月,印度正式通知美国放弃F-35采购谈判,转而重启与俄罗斯的谈判。而今,仅4个月后,苏-57订单初稿已浮出水面。若协议签署,印度将先期采购40架整机,再以技术转让方式在本地组装生产100架,复制当年“苏-30MKI模式”。但这次,起点变了,赌注更高。

光辉计划的黯淡终局

苏-57若顺利落地,首当其冲的就是“光辉”系列的终局命运。

尽管印度政府此前曾为政治姿态连续下单数十架“光辉”Mk1A型,并安排其作为训练用途部署南部基地,但军方内部从未真正将其视为实战平台。在缺乏独立发动机生产能力、飞控系统依赖进口、机体隐身性能不足等根本问题未解前,该项目更像是“象征性国产”的负担,而非未来空军主力。

目前,光辉所使用的F404发动机由美国提供。一旦美方出于战略考量封锁出口,整个生产线将陷入瘫痪。更现实的是,印方高层并未表现出强烈的补救意图,反倒有意默许光辉“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对印度来说,与其继续消耗财政与信誉去维持一个不被军方支持的项目,不如将资源集中投入到可快速提升实战能力的替代平台上。苏-57成为这一逻辑下的“政治工程”新宿主,但也正因此,其前景并非毫无风险。

图片

苏-57困境未解,押注何来?

尽管订单规模庞大,俄罗斯与印度之间的五代机合作仍存在深层疑问。

苏-57项目始于2000年代初,历经二十余年技术打磨,但至今仍未形成体系化量产。现阶段,俄军内部自用数量仍处个位数,仅维持小批量生产状态。关键技术如隐身涂层、有源相控阵雷达、发动机推重比等仍未达到F-35或歼-20的稳定水准。

俄方之所以愿意对印度开出“本地组装+导弹整合+近全套技术转让”的条件,本质上是希望借印度资金维持生产线、摊薄研发成本。而印方接受这份“未完成品”,并非出于技术热情,而是由于缺乏其他更具现实性的选择。

但这场合作潜藏诸多问题:如供应链高度依赖俄方、交付周期漫长、维护体系不成熟等。一旦地缘局势变化,印方在战时能否从俄方获取足够备件和技术支持,亦令人担忧。更遑论,俄罗斯当前经济状况已不具备20年前支撑苏-30大规模合作的条件,苏-57很可能只是“可交付性最差”的战术折中。

五代机游戏的真正主角

苏-57的高调登场,既是俄罗斯维系市场存在感的尝试,也是印度空军“自救式采购”的象征。但从全球格局看,这场交易远谈不上改变战局。

当前,全球范围内真正具备五代机作战部署能力的,仅有中美两国。F-22已停产,F-35成为西方标准平台,形成压倒性出口生态;而歼-20、歼-35的双线推进,则使中方成为五代机领域唯一具备“双平台部署”能力的国家。

对印度而言,其所面临的安全挑战正趋于双重化:东线需应对歼-20、歼-35的陆海空协同部署;西线则将直面巴基斯坦新近列装的歼-35E。这种前后夹击局面下,即便苏-57性能接近F-35早期版本,亦难以构成压制。

更现实的是,一旦印度因转向苏-57而彻底失去与F-35生态的技术接轨能力,在未来20年全球五代机竞赛中,它将被边缘化。国际航空武器体系的下一轮升级早已启动,沙特等国正借“引进歼-35”作为谈判筹码换取F-35出口权,全球军购已进入“平台互搏”阶段。

在这场竞争中,苏-57更像是“权宜之计”,并非长期布局。它无法提供体系作战能力,也难以形成出口联盟,印度若以此为未来空军支柱,无异于将命门暴露于尚未验证的平台之下。

技术困局下的战略自陷

印度空军本希望通过“自主研发+多元采购”构建一个兼顾独立性与实战力的空中力量体系,但现实一次次揭示这个幻想的破产。光辉项目困于内功不济,F-35之门已关,苏-57接手虽勉强成型,却无法真正补上代差鸿沟。

全球五代机竞争早已进入“生态+部署”的深水区,而印度至今仍在为平台选择与产线谈判消耗战略时间。空战从不是靠政治意志维系的游戏,它以性能、可靠性与技术集成为硬核规则。

苏-57能否真正起飞尚未可知,而印度空军的下一个十年,已因这一转向而注定沉重。它押上的,不只是140架订单,更是一整个空军世代的信任成本。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JL-1官宣,中国补齐核三位一体最后拼图
全完了!乌克兰这条战线也要崩了
卫星图像披露,中国造船厂出现反应堆安全壳
欧洲第一巨舰 法国新航母超越中国福建号
“枭龙”III再获订单,为何销售如此火爆?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JL-1官宣,中国补齐核三位一体最后拼图
全完了!乌克兰这条战线也要崩了
卫星图像披露,中国造船厂出现反应堆安全壳
欧洲第一巨舰 法国新航母超越中国福建号
“枭龙”III再获订单,为何销售如此火爆?
德国发布全球军队排行榜:中国军力第三
印军上将不再忍耐,公开怒批“光辉”
视频疯传:马克龙看高市早苗的表情亮了…
兰德公司十年前对中美军事竞争的预测
沙特百亿战机背后的枷锁:为何弃歼-35?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