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疫情及能源转型三重夹击下 出路在哪? | |
www.wforum.com | 2023-04-13 17:15:05 风传媒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俄乌战争作为欧洲自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面战争,不仅剧烈衝击既有的地缘政治版图,也深刻地改变全球能源的供需格局。美国能源政策专家博道夫与前白宫副国安顾问欧苏莉文近日在美国期刊《外交事务》撰文解析,过去18个月期间,国际社会在新冠疫情、俄乌战争及能源转型三重因素夹击下,能源安全和全球地缘政治版图如何互相牵动和影响。 美国能源政策专家博道夫(Jason Bordoff)和前白宫副国家安全顾问欧苏莉文(Meghan L. O’Sullivan)10日以“能源不安全时代”(The Age of Energy Insecurity)为题,在美国期刊《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共同撰文,针对全球当前面临的能源问题,做了一番精闢分析。 文章内容指出,对多数美国人来说,提到“能源安全”一词就会让人立刻联想到1970年代的2次石油危机,起因分别是1973年由沙特阿拉伯主导的石油禁运,以及1979年的伊朗革命。为避免重蹈覆彻,不少传统观点认为,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并进行能源转型,不仅有助于应对气候变迁,还能终结旧能源秩序带来的複杂地缘政治问题。 然而,博道夫和欧苏莉文却表示,在俄乌战争爆发、新冠疫情及能源转型三重因素影响下,能源安全问题绝不会变成过时的字眼,它仍是未来至关重要的议题。他们强调,在过去18个月内,造成全球能源不安全的因素有三:第一,在日益多极化和碎片化的国际体系中,大国博弈再次回归;第二,各国积极落实能源供应链多元化;第三则是气候变迁。 大国博弈再现,牵动全球能源安全 他们指出,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再次说明,单一领导人的野心如何为全球广大人口带来能源危机,同时也证实大国博弈从未真正结束过。另外,美中日益激烈的竞争也让全球能源安全走向不稳定。为报复白宫去年对其祭出先进芯片禁令,北京近来拟议限制对美国出口再生能源技术,如果该禁令落实,恐将严重衝击全球再生能源市场。 传统能源巨擘沙特阿拉伯最近也重新调整其立场,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局势。面对美国近来逐步减少干涉中东事务,沙特阿拉伯一改过往与华盛顿达成“用石油换安全”的共识,拒绝再以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式调整石油市场供需。相反地,沙国选择向中国靠拢,并认定俄罗斯仍是石油市场上的重要合作伙伴。 供应链本土化,降低市场应对能力 自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和俄军入侵乌克兰以来,许多国家正采取强而有力的措施,试图使其能源供应链本土化和多元化,但这也引发新的能源不安全情况。博道夫和欧苏莉文坦言,相互连结的全球能源体系仍是能源安全的基石,市场机制也是分配供应的最有效方式。 他们解释,提高各国能源自主程度,固然能增强各国的复原力,但也可能使它们变得更脆弱。当各国鼓励国内能源产业自给自足时,这不但会助长保护主义,也让全球能源市场变得更破碎,进而难以应付由极端气候和政治动盪造成的市场动盪。 气候变迁成主要威胁 气候变迁也是未来几十年全球能源安全的主要威胁。博道夫和欧苏莉説,变暖的水域和严重乾旱将使冷却发电厂、运输燃料及水力发电变得更加困难。2022年,加州因为乾旱损失了一半的水力发电量,而巴西也面临类似情况,还因此被迫实施限电。博道夫和欧苏莉强调,随著全球减碳风潮盛行,这类事件未来恐怕只增不减。 事实上,全球气候变迁造成的极端气候,不仅让各国电力基础设施面临更大的损坏风险,也降低了再生能源发电的稳定性。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预测,由于大气温度差异减少,到2100年,全球平均风速将会下降10%,这将对风力发电造成负面影响。 多元化困境 博道夫和欧苏莉文也表示,能源转型及供应链多元化虽能解决部分问题,但仍可能会使地缘政治风险增加。其原因在于,尽管各国石油使用量减少,但全球石油生产反倒会更集中在能以低成本生产的国家,像是波湾国家。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估计,若世界各国在2050年前实现“淨零排放”( net-zero)目标,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的石油供应的全球占比,将从现在的1/3增至1/2。英国第一大石油集团英国石油(BP)更推测,到2050年,OPEC成员国的石油生产量,将占全球供应量的2/3。 面对石油生产更集中在OPEC国家,博道夫和欧苏莉文推测,美国可能会更积极鼓励国内业者或挪威及加拿大等国家增产,甚至还会把最近流行的“友岸外包”(friend shoring)概念扩展至石油领域。毕竟,这种做法更胜于向伊朗、利比亚和委内瑞拉等“不友善”国家进口石油。 与化石燃料相比,要落实再生能源的多元化则更加困难。原因在于,它的关键技术和原料——特别是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所需的关键矿物——更集中于特定国家。例如,世上最大的锂矿供应商(澳洲)产量约占全球供应量的50%,钴矿(刚果民主共和国)和稀土(中国)的主要供应商产量则占全球供应量的70%。相较之下,世上最大原油生产国美国、沙特阿拉伯及俄罗斯,各自产量仅占全球供应量的10%至15%。 建立韧性 博道夫和欧苏莉文也强调,一个安全的能源系统必须要能承受意外的衝击和中断,并迅速恢复至稳定状态,这种能力取决于能源基础设施的弹性(resilience)。过去几十年来,各国政府习惯使用以下2种方法来维持能源系统的弹性:产油国的閒置产能(尤其是沙特阿拉伯),以及战略储备。 但由于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改变,沙特阿拉伯显然不太愿意动用其閒置产能,来支援华盛顿的需求。博道夫和欧苏莉文认为,随著新的国际局势导致天然气、石油及柴油价格飙涨,各国如今不仅需要战略石油储备,天然气和柴油等产品,乃至于再生能源需要的关键矿物——包括锂、镍、稀土、石墨——都需要有战略储备。 过去数十年,美国为了巩固能源安全,积极追求“能源自主”(energy independence),并在页岩油革命之后,顺利达成某种程度上的能源自主。但博道夫和欧苏莉文仍认为,至少在未来几十年内,要达成能源安全并非透过掌握更多的自主权,而是要有更多的能源整合。 |
|
![]() |
![]() |
阵风夜逃,中将撤职:这仗,巴铁赢在了体系 |
![]() |
中国H-20接近服役 航程只有8500公里? |
![]() |
数据碾压,实战惨败 苏-30与“枭龙”谁强? |
![]() |
印巴交火第4天 中国对上俄法以美4国 |
![]() |
戏剧一幕!阵风被歼10压制 印空军中将被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