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直到本月,《中导条约》才从条文意义上正式废止,但美俄两国显然早就做好了相应准备。比如美国上周日就把MK41垂发单元挪到了位于加利福尼亚圣尼古拉斯岛试验场陆地平台上,打了一发“战斧”,打完了还特意说明“飞行距离超过了500千米”——就跟谁还以为“战斧”打不了那么远似的,明显在展示美利坚与中导条约时代一刀两断、绝不回头的决心。
不过说到陆地上的MK41,各路吃瓜群众头一个想到的,必然是正在波兰、罗马尼亚建造部署,又即将在日本安家的“陆基宙斯盾”;这样一来,美国岂不是有了现成的,还“正好”位于俄罗斯东西两头的陆基巡航导弹发射阵地。。。。。。
五角大楼发言人想必也是有所准备,赶忙表态:“周日的试射使用的发射系统啊,与正在罗马尼亚部署的和在波兰建造的‘陆基宙斯盾’系统并不一样,‘陆基宙斯盾’系统是纯防御性的,其设计并不支持发射任何类型的进攻性武器,也就不具备发射‘战斧’的能力。”
“你爱说啥就是啥吧,反正真要出点啥事儿我也跑不了”
围绕中导的这类“文字游戏”,是美俄这俩冷战军控老玩家的专利。对于从来没有这一包袱的中国来说,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的时候,连射程百来公里的中程空地导弹都处于研制的低谷期,陆基中远程巡航导弹更是停留在技术跟踪和预研概念里的玩意儿。
等到1991年,我们在电视上看到海基“战斧”玩点穴的时候,作为这个领域的笨鸟,中国陆基巡航导弹此时面对的不是先飞后飞的问题,而是不得不飞的时代。也差不多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关于“红鸟”、“东海”乃至什么“长风”巡航导弹的消息,就从外媒漂洋过海而来,开始是登在各种“火车站杂志”上,后来又在中文军事网站上传播,可以算是那年月军迷的共同记忆了。
如今大家都知道了这玩意儿的名字,回想起来,巡航导弹这个“撒手锏”,至少在型号上的保密工作确实极其成功。不过在20年前,国产巡航导弹还没进行首次地面发射测试的时候,“东海”这个名字倒确实存在过,也许其中多少也有一些祝愿它能够威震东海的意味吧。
作为长剑-10的研发单位,长期研制各类飞航导弹的航天科工三院,如今的自用和外贸产品们,只说“威震东海”那实在都有些谦虚。然而回到当年,航天三院为了搞定巡航导弹的发动机测试,还得想办法从其老客户——人民海军,弄来一架老旧的轰-5鱼雷轰炸机作为发动机测试平台。
除了这架独立于航空试飞系统之外的科研平台之外,从2000年开始,试飞院还用一架运-7平台,完成了对巡航导弹达到突防性能指标非常重要的,弹载雷达高度表的试飞。想想一架运-7,带着包括分系统总师等试验人员,贴着地面飞行,以模拟弹载雷达高度表工作环境的场面,那也是相当疯狂的。
根据曾是型号机载试验队一员的三院前辈回忆,由于低空飞行时气流复杂、颠簸很严重;加上为了便于加装数据监测设备,试验选用的是货运型平台,使得舱内不仅燃油味道重、飞行噪音也很大;而且模拟巡航导弹全程飞行,往往一飞就是两三个小时。所以通常一个试验下来,每个人都会吐五六次,有人甚至把胆汁都吐出来了,到最后实在挺不住,大家干脆躺在机内甲板上记录数据。。。。。。
打造“撒手锏”,需要的改装平台还不止这些。几乎与前面说的两项试验同时,为了给接下来的巡航导弹全程飞行测试进行伴飞跟踪遥测,空军专门购入了两架二手波音737客机,无论是飞行速度还是舱内舒适程度,波音737都比国内其他军用运输机平台更加适合承担这项任务。
这两架波音737,就是后来名气很大的B-4052和B-4053,任务代号为“蓝天一号”和“蓝天二号”。很多曾去过北京南苑机场的朋友,可能都见过这两架机身上下方有着独特天线罩的“老波音”。
这是因为它们在完成“撒手锏”的试验之余,还参与了同期发射入轨的“神通一号”试验型战略通信卫星的配套测试工作,初步检验了数据传输的可行性,为后来的“高新”系列飞机将这项技术实用化奠定了基础。也正是因此,这两架飞机一度还被传为“中国(迷你版)E-4末日指挥机”。
言归正传,就在“东海”改名为“长剑”前后,2000年年底,国产巡航导弹首发试验成功,验证了助推发动机与巡航发动机的接续工作等基本性能。但2001年1月13日,同批进场的第二枚遥测弹(外形动力弹)在发射后不久因失控坠毁。经历两年多的攻关,改进后的第三枚遥测弹在2003年夏天的全程飞行中圆满成功。
2004年全年,在时任军委领导的现场督战下,长剑-10系统先后前往东北高寒地带、高温高湿的海南岛等不同类型的试验场,证明了巡航导弹能够满足二炮(当时)对其全疆域部署使用的要求。2005年11月,随着导弹实弹毁伤效能试验完成,长剑-10也于同年年底完成定型收尾工作。
关于后来从长剑-10到长剑-10A(东风-10A)的改进,之前曾经诌过一点,这里就不拿来凑字数了。差不多就是在长剑-10定型之后,从2006年开始,在轰-6H基础上改进的轰-6M开始挂载长剑-10的空射型——长剑-20空射巡航导弹进行验证试飞。
2008年,长剑-10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正如官方评价所说:通过巡航导弹的研制,这辆巡航技术“火车头”直接带动了导弹总体、飞行力学与控制、精确制导、动力、结构与材料等多个专业快速发展。首次使用大量新技术,引领光电探测、结构材料、微处理计算机等基础科学和工业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导弹武器中国制造的整体水平。
作为新技术使用率达70%的型号,长剑-10的攻关成功带动出的不仅是长剑-20,航天三院的另一力作——鹰击-18系列中的对陆攻击型巡航导弹,也是其技术自然衍生的产物。毕竟我国在引进鹰击-18的改进原型俄制3M54E潜射反舰导弹的时候,并没有一同引进3M14E潜射巡航导弹。
至于“后中导时代”中国新一代巡航导弹的动态,在40天后,大家就能看到那个坊间传言的阶段性(指不是最新)成果了。想想美俄都赶忙拿出中导相互比划了,新一代国产中导,自然也不是《中导条约》出现裂缝的时候才想起来研制的:谁叫咱们笨,得笨鸟先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