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国很后悔:最不该把苏27卖给中国 专家称没中国俄企早都饿死 | |
| www.wforum.com | 2016-10-09 21:21:22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图片为美国前参联会主席在鞍山观看中国空军的苏-27SK战斗机,自从2003年最后一架俄制苏-27/苏-30MKK战机交付之后,长达12年的时间里,中国空军再没有向俄罗斯采购任何一架战斗机,许多人把这看做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伟大胜利,随着歼-20和FC-31两型第四代战斗机验证机和原型机的先后试飞,这种胜利甚至被外国媒体认为是中国航空工业对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全面超越。
不过俄罗斯媒体则不这么认为,据俄媒称,1995年,中俄双方签署了有关授权中方组装200架歼-11(俄方代号苏-27SK)多用途战斗机的协议。在1998至2004年期间,中国总共获得了95套用于组装的整套部件,但在此之后,中国的飞机制造厂商掌握了利用国产部件组装歼-11的技术,拒绝按照协议接收剩余的部件,导致俄方大量已经生产好的产品积压,俄罗斯最后不得不将这些部件生产成苏-27SM3飞机供给俄空军使用,俄方认为,中国明显违反了之前两国达成的保护知识产权协议,让俄罗斯企业承受了巨大损失。 对此,中国军事专家雷泽先生表示很不以为然,他指出,实际上,当时,歼11和歼11B战斗机都不需要俄授权,俄方在继承中苏关于购买速27战机的合同时,也没有提出保护知识产权的事项,并将这些事项列入合同中,不管是当时俄方认为中国根本不具备仿制苏-27的能力,还是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思想影响,当时的俄方并没有提出中国不能仿制苏27。另外,据沈飞厂回忆录称,“他们给我们零件自己组装,很多俄方零件和生产图纸上不符,部分零件损坏也很严重,图纸给的也不全,来指导的俄专家并没有给中方一个满意的答复,要求他回答的很多问题,都以不在合同范围内和国家机密为由不回答,俄方还要求让解放军的苏-27必须到俄罗斯去维修保养,中国作为大国怎么能接受这样的条款?中方当然要自立门户”。 军事专家雷泽先生称,从1991年开始,中国为购买76架苏-27共耗资25亿美元。这笔款项对于稳定俄罗斯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飞机生产联合体、伊尔库茨克飞机生产联合体以至苏霍伊飞机集团极为重要。一系列的大笔军购合同使苏霍伊设计局及其关系企业——相关的飞机总装厂、机载设备、发动机和武器装备生产企业获益良多,KnAAPO作为在90年代那一困难时期能够按时为工人发工资并采购新型机床的企业吸引了众多羡慕的目光,而苏霍伊公司也得以在得不到俄罗斯空军拨款的情况下,能够自行研制更先进的苏-37和S-37,其对手米格集团正是因没有飞机被中国空军选上而使公司一蹶不振。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