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军事评论 > 正文  
颇显不同凡响:2011年中国外交部署有几大亮点
www.wforum.com | 2011-01-30 20:14:13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2010年中国的外交大事多、难事多、亮点多。大国关系中,中美关系因对台军售、航母开进黄海、美国重返亚洲而紧张;周边关系中,钓鱼岛的一撞一抓打乱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步伐;半岛局势也因为“天安”号的沉没、延坪岛的枪声而骤然升级,六方会谈复会的曙光一闪而过。

  与此同时,“中国威胁论”、“恃强论”、“责任论”的声音在国际社会盘旋,西方舆论试图用一顶顶“帽子”压住中国外交乃至国家发展的势头。

  注定地,2010的太多关键词将被带入2011,继续影响着中国的外交之路。而中国外交,也在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中,越发成熟、沉稳、开放、自信。

  “不回避问题”是外交部新闻司参赞鲁世巍经常挂在嘴边的。这不仅显示了中国外交官的风度,同时也是中国外交气度的体现。

  今天,我们试图把过去一年中,中国外交面对的种种问题、杂音乃至刺耳的噪音撮其要者铺呈在纸面。哪些困难我们克服了?2011年又将有怎样的新布局?新挑战?新机遇?部分的谜底,在这次长达4小时的对谈中。

  2010年中国外交:该硬则硬,该软则软

  中国外交是变硬了?还是过于软?不同人对中国外交的期待和评价也不尽相同。国际风云变幻,以不变应万变,是中国外交原则和灵活的统一。

  《国际先驱导报》:对于2010年的中国外交,西方媒体的用词是变强硬了,中国网民又觉得中国还是有点 “软”。简单地用软硬当然不足以概括中国外交。您认为什么词合适来概括中国对外交往的态度?

  鲁世巍: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上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外交的基本原则没有变过,也不会变。讲原则,有时让人感觉“硬”。讲灵活性,有时给人“软”的感觉。

  Q:具体来说哪些是“原则性”的?

  A:在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我们坚持原则,没有妥协让步的余地。

  国家利益有层次之分,大体上可分为核心利益、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有关国家核心利益,如戴秉国国务委员不久前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文章中所说,一是中国的国体、政体和政治稳定,即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的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这些利益都是不容侵犯和破坏的。对于任何损害和侵犯中国主权、安全、发展核心利益的行径,我们都必须坚决反对,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过去在国家实力较弱的时候,我们在原则问题上都未让步过。现在随着国家实力增强,我们更有能力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但这不能叫“硬”。

  Q:在强调原则性的同时,也要坚持灵活,对吗?

  A:对于国家核心利益之外的问题,如人民币汇率问题,可以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从而体现灵活性。

  回应“中国威胁论”:用数字说话

  近些年来,“中国责任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充斥国际社会。这些言论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意图。中国在识破对方意图的同时,坚定地走发展经济的道路,才是对这些论调的有力回击。

  Q:关于中国军事威胁论,不少海外媒体和专家都认为,中国的军事实力增强对于地区乃至国际社会的稳定是威胁,并且认为中国的军事实力超过了所需要的范围。为什么对方会这么认为?

  A:“中国军事威胁论”不是现在才有,每当中国武器现代化有进展,或者“两会”提出增加国防开支预算时,都会出现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

  中国国土广阔,边界线很长,安全环境复杂,在经济实力增长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军事力量是必要的。据估算,中国2010年军费预算相当于700多亿美元,只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而且,中国的国防投入是相对比较低的。近年来,中国国际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4%,而美国超过4%,法国、英国、俄罗斯等都超过2%,世界平均水平为3%。

  从世界来看,发展现代化武器装备是各国顺应新军事变革的共同选择。一些西方国家的地缘安全环境比中国好,但都在发展军事力量。这些国家的武器研发和生产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很少受到怀疑和批评。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属性不会改变,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我们将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即便有人提出欢迎中国扩大军费,我们也会按照自身的国情作出选择,不会发展超出经济实力的军事力量。中国既然选择了和平发展道路,即便将来真正强大了,也不会与别国进行军备竞赛。中国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发展军力是为了自卫,不会对别国构成威胁。

  西方以“软性”方式遏制中国

  Q:西方国家要求我们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也主动提出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但是双方的责任内涵似乎不太一样。您如何看?

  A:西方所谓“中国责任论”实际就是指责中国不负责任,或者说不够负责任。西方要求我们承担的更大国际责任,实际上是超出中国力和实际承受能力的责任。

  比如说,在全球经济再平衡问题上,一些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提出只要人民币大幅升值,全球经济就能实现平衡。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指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要求中国在减排方面承担更多责任。

  西方要求我们承担超出实力和承受能力的责任是别有用心的。中国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虽然还不能说已是世界第二大国,但今天的中国实力确已不同以往。对于中国的发展势头,一些西方国家想遏制也遏制不住,如果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的话,受害更大的可能是他们自己。因此,这些国家就企图变换花招,以所谓 “责任”为借口,以“软性”而非硬性的方式,遏制中国发展。

  如果按照有关国家的要求,实行人民币快速大幅升值,势必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国内许多企业将面临倒闭,大批人员可能失业,外汇储备也将大幅缩水。如果按照他们在气候变化问题的要求,中国将不得不放慢经济发展及工业化步伐,而西方国家却早已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了。

  除上述之外,西方还企图在价值观、国际道义和国际体系等方面规范中国发展。目前的多数国际规则和标准都是西方过去制定的,我们遵照了就是“负责任”,不遵照就是“不负责任”。西方控制不了中国的发展势头,但企图以这些规则和标准影响中国的发展方向。

  我们所说的负责任,是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我们要为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包括逐步扩大对外发展援助,在国际场合更多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呼声。

  因此,我们不是不负责任的,而是与西方的要求和期待有差距。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50%,怎能说中国是不负责或不够负责任的。

  中国外交一直在不断改革创新

  从理论到实践,从和平发展到和谐世界,从保护中国海外利益到主动参与国际维和,从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到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在继承中变革创新,是中国外交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所做出的积极探索。

  Q:中国外交是否需要一些改革创新?

  A:多年来,中国外交根据国家发展、国际环境变化以及国内国际形势的互动,一直在努力探索,不断改革创新。

  我们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的理念,在外交工作中提出全方位外交、领域外交,这都体现了中国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改革创新。

  “互利共赢、和谐世界”强调中国发展不只是自己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在对外关系上,强调不只是自己获利,而是各方都获利。这表明中国越来越把自身利益与各国共同利益结合在一起,也越来越积极主动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这既是政策理念的变化,也是外交胸怀全球的表现。

  在2009年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外交上提出“四个力”,即“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其中,“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很有新意,反映了中国外交更加注重“软实力”建设。

  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外部对中国的关注出现了一些变化。目前针对中国的各种论调,都是企图破坏中国的形象。因此,外交工作也要有所调整,在继续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好服务的同时,也要更加重视如何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争取更大的国际际话语权和国际道义的制高点。

  2008年12月以来,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协调下和安理会的相关决议框架下,积极参与了打击索马里海盗活动的国际合作。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今后将继续履行中国政府的承诺,保持中国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船舶及其人员安全,保护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运送人道救援物资船舶的安全。另外,中国现在派出的国际维和人员,是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人员最多的。这些也都是中国外交变革创新的表现。

  Q:有人说,中国应该向周边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让周边国家更多地分享中国发展的利益。您觉得中国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

  A:公共产品是一个学术概念。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商机,这个市场和商机为各国享用,可视为一种公共产品。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推进地区合作,包括建立一些合作平台和机制,共同营造总体和平稳定的环境,这种和平稳定的环境有助于亚洲各国致力经济社会发展,也可视为一种公共产品。

  中国作为亚洲一员,多年来为营造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随着实力增长,将会继续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也要看到,亚洲和平发展的环境有赖有关各方共同营造和维护,这些公共产品是各国合作提供的,未来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2011年的外交部署将有几大亮点

  2011年的中国外交,无论从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关系还是参与多边合作,都将亮点众多。胡锦涛访美,为大国关系及总体外交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的上合组织十周年、金砖国家会议、G20峰会等,一个接一个的重头外交活动,将让“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中国外交颇显不同凡响。

  Q:2011年中国外交将铺设怎样的蓝图?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外交的重点在哪里?

  A: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承前启后之年。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服务国内发展为主线,统筹两内国际两个大局,全方位、多领域地开展工作,全力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外交总体上将更加积极进取,更加开放和体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方位外交与领域外交相互促进,充分发挥首脑外交的引领作用。

  胡锦涛主席访美是新年伊始中国外交的开篇之作,不仅对中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稳定发展与各大国关系,继续构筑总体稳定、相对均衡、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构架,以及中国整体对外关系,都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促进作用。

  从周边来讲,除亚太经合组织(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以外,还有一些重大时间节点的外交活动值得重视,如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等。这些重要的外交活动,将有助于促进本地区相互信任和深化互利合作。

  从全球层面看,在法国举行的G20峰会值得期待。如果说前几次G20峰会还有些应急的特点,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挑战。今后,将日益机制化、常态化,成为全球经济协调的主要平台。随着南非的加入,“金砖四国”演变为“金砖国家”,这是发展中大国加强合作的重要体现。今年“金砖国家”会议将在中国举行,将会备受各方关注。

  除此之外,我们将继续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努力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积极开公共外交、安全外交,努力提高海外利益保护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体系。

  Q:公共外交是中国外交的一大亮点,您能否介绍有关情况,并做一些展望?

  A:“公共外交”概念始于美国,目前国际上的看法不完全相同。它通常指由一国政府主导,借助传播和交流手段,向国外公众介绍本国国情和政策理念,向国内公众介绍本国外交政策及相关举措,目的是获取国内外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争取民心民意,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增强国家软实力。

  2010年是外交部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第11次使节会议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推进公共外交工作的开局之年。外交部与其他部门一起,紧密围绕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两会”、国内外重大外交活动以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2010年夏季达沃斯、中阿合作论坛等主题,努力推进公共外交各项工作。

  加强公共外交工作战略规划和机制建设。成立由资深大使和专家学者组成的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在中国领导人出访、出席国际会议等重大外交活动期间通过接受采访、参加电视访谈和网上交流等方式,及时发出权威声音,准确解读外交政策主张。

  继续打造外交部“公众开放日”、外交档案开放等精品工程,加强公众对外交工作的理解与配合。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开展公共外交。加强网络外交,做好部网站访谈栏目和“中国外交论坛”建设,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中国驻外外交机构也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共外交活动。

  总体上看,中国的公共外交尚处在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很大。开展公共外交既是各国在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趋势下的共同选择,也是中国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的客观需要,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我们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各部门各地方相互配合,国内国外相互协作,中国公共外交未来面临着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最新!一半美国人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
得知消息后,伊朗不干了
习近平如果看到这张照片,会怎么想…
侮辱性极强!布林肯访华 看来又是“鸡同鸭
菲律宾总统“向中国宣战”?录音疯传 舆论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最新!一半美国人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
得知消息后,伊朗不干了
习近平如果看到这张照片,会怎么想…
侮辱性极强!布林肯访华 看来又是“鸡同鸭
菲律宾总统“向中国宣战”?录音疯传 舆论
曾经的中国好兄弟,逼迫华为搬迁
快讯:美国第一季度GDP爆冷
惊了:波音747客机在美着陆失败 “上下弹跳
快讯:拜登等17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
预测习近平“盘算” 她惊曝:被国安部认证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