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之锤--美研制下一代钻地弹重塑战略威慑 | |
| www.wforum.com | 2025-11-18 14:58:09 前沿科技解码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
近期,美国应用研究联合公司公布获得来自美国空军的一份合同,负责设计和开发下一代钻地弹药,即美国空军GBU-57A/B的后继型号,这一升级将重塑亚太地区军事平衡,引发防御技术新一轮竞赛。 一、 研制动因 美军GBU-57巨型钻地弹是美国研制的重型钻地炸弹,属于非核武器类别中的最大威力常规炸弹,主要用于摧毁深埋地下的军事设施,目前仍是现役主力弹药,此时美军宣布研制下一代钻地弹有其内在动因。 一是实战效果不佳。2025年6月,美军在“午夜之锤”军事行动中首次实战使用该弹药打击伊朗核设施,其穿透能力和爆炸威力对伊朗地下100米深核设施造成显著破坏。但美国国防情报局随后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美军在空袭中使用的核心装备GBU-57 巨型钻地炸弹的效果未达预期,尽管遭12枚3万磅级 GBU-57 巨型钻地炸弹的攻击,导致其入口坍塌、基础设施受损,但地下结构并未被摧毁。 二是作战性能受限。资料显示,GBU-57投放受平台限制,仅可由B-2隐形轰炸机搭载(每架次限挂2枚),依赖其隐身能力突破防空系统,其他机型如B-52轰炸机虽可投放,但受限于载弹数量和作战半径。地质条件限制,在坚硬岩层或超深工事中表现不足,例如穿透40米硬岩层的理论值在实战中面临百米级岩层时效能衰减明显。战术应用局限,仅能摧毁单一目标点,对深层、多层级防护目标(如伊朗福尔多核设施)需2-3枚连续命中才能实现叠加穿透,且政治风险极高。精度与重量平衡限制,采用GPS/INS制导系统后精度达1.2米,但13.6吨的重量导致投放时对气象条件敏感,大风或颠簸可能导致姿态偏移。 三是对标竞争需要。相比中国东风-15C钻地弹,虽然GBU-57弹头装药量大(GBU-57为2.4吨,东风-15C钻地弹装药量仅1吨),精度比较高(GBU-57精度1.2米,东风-15C约2-3米)。但其他方面并不占优势,首先东风-15C撞击动能大,使用火箭发动机提供额外的加速度,使其在撞击时速度可以达到6马赫,撞击目标动能可达到20亿焦耳,远大于GBU-57依靠重力势能转换的动能所达到的13.7亿焦耳;东风-15C钻地弹由高超音速弹道导弹携带,目前世界上主流防空系统难以拦截,B-2需要飞到目标20公里时投下滑翔弹,风险性较高;GBU-57对普通钢筋混凝土的穿透深度是60米,对于岩石层只有40米,若想穿透岩石层加钢筋混凝土的福尔多地下核设施,至少需要投下6到10枚GBU-57,而东风-15C穿透同样地下设施,只需要2-3枚即可。由此可见,GBU-57作战能力已经落伍大国对手,亟需研发下一代钻地弹保持军事优势。 二、 主要特征 近日,美“动力”网站“战区”频道称,美空军下一代钻地弹(NGP) 正在研发之中,相比于GBU-57,将在三个方面创新突破。一是减重量。重量要降低到10吨以下,应对B-2退役后, 适应B-21挂载需要。二是强突防。GBU-57是一个铁炸弹,依赖高空投放,面对密集部署的防空火力网,B-2本身生存面临挑战,下一代钻地弹需要增加动力,具备所谓防空火力圈外打击能力。三是要增威力。主要依靠提升末端速度与提高精度。 由此可见,基于其轻量化、高精度、智能化的地下目标打击能力,其设计方案应具备以下核心指标。一是重量与尺寸优化。下一代钻地弹的弹头重量不超过2.2万磅,相比现役GBU-57减轻约40%。二是精度提升。在GPS信号受干扰环境下,该弹仍能保持90%概率命中目标于2.2米范围内,远超现役JDAM炸弹(GPS信号丢失时精度降至30米)。三是智能引信系统。采用“空腔计数引信”,通过感知炸弹穿透目标时的过载数据,自动选择最佳爆炸深度,例如在打击伊朗核设施时,可确保爆炸发生在目标内部而非地表。四是动力升级。可加装火箭助推器,提升射程和投放安全性。例如在防区外发射后,炸弹可自主加速至超音速,降低平台被防空系统击中的风险。 三、 影响分析 为了应对比伊朗更难应付的大国威胁,美国对钻地弹的需求更高,美空军已开启了NGP钻地弹的开发计划,打算在24个月内完成下一代钻地弹的设计、生产和小规模到全尺寸原型的测试,将产生三重影响。 一是从军事战略角度看,美国在面对具有坚固地下防御工事的对手时,拥有了更为有效的打击手段,无论是敌方的地下指挥中心、导弹发射井,还是核生化武器储存设施,都将因新型钻地弹的出现而变得不再安全。二是从国际关系层面分析,美国钻地弹升级将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其他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将投入更多资源用于研发对抗钻地弹的技术和装备,如先进防空反导系统、强化地下工事的防护能力等,导致国际关系进一步紧张,增加误判和冲突的风险。三是从对抗角度看,若美国成功把钻地弹推进到能在防区外投放、并保持高穿透与精度,受威胁国家会更重视深度掩蔽、快速分散与反打击能力,地下设施建设也会进入新一轮“加固、伪装与分布式”竞争,武器技术的进步会推动防御与对抗策略的同步演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