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炸后,阿富汗称巴基斯坦的空袭太残忍 | |
www.wforum.com | 2025-10-20 04:26:35 兵器世界观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消息称,就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达成48小时临时停火协议后不久,阿临时政府副外长火速约见中国驻阿大使,当面控诉巴基斯坦的越境空袭“懦弱而残忍”,违反国际法和睦邻原则。 他还强调“战争不是解决方案”,宣称塔利班“将捍卫阿富汗民族的合法权利”。 这种既示好又示强的矛盾姿态,暴露出临时政府在外交上的两难:既希望借助中国向巴基斯坦施压,又不愿在核心争议上让步。 对此,中方回应却异常冷静,仅重申一贯立场——呼吁双方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维护地区稳定。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与塔利班期待的“撑腰”相去甚远。 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边境冲突,本质上是一场“各执一词的罗生门”。 巴基斯坦坚称,其越境空袭是针对藏身阿富汗的“巴基斯坦塔利班”武装分子,属于反恐自卫;而塔利班则斥责巴方“侵犯领空”,强调其有权反击。 双方均以“受害者”自居,但真相或许介于两者之间。 近年来,巴基斯坦境内恐袭频率显著上升,仅2025年第一季度就发生超过60起重大袭击,其中多数被指与阿富汗境内的“巴塔”据点有关。 巴方多次向塔利班提交情报证据,要求清剿这些跨境恐怖势力,但塔利班的行动始终被批“迟缓且敷衍”。这种“选择性反恐”态度,迫使巴基斯坦转而采取“越境打击”的激进手段。 而塔利班此次高调反击,更像是一场转移视线的政治操作——他们试图用“主权受侵”的说辞,掩盖其在反恐问题上的失职。 塔利班临时政府至今未获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但其外交言行却极力模仿主权国家。 此次冲突中,塔利班反复强调“有权自卫”“捍卫民族尊严”,正是为了强化其政权合法性。 然而,这种姿态与其反恐承诺的落实程度形成鲜明反差。 此前,塔利班曾向周边国家保证,将彻底铲除境内跨境恐怖组织,但至今“巴塔”仍在阿富汗边境省份活跃,甚至被曝获得塔利班部分派系的默许。 这种矛盾行为背后,是塔利班内部的政治算计:一方面需要借助部分极端势力制衡国内反对声音,另一方面又希望以“反恐合作”换取国际认可。 然而,骑墙策略终难持久——巴基斯坦的越境打击,正是对其“失信”的强硬回应。 而塔利班向中国“告状”,实则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外交试探。 他们希望利用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向巴基斯坦施压,甚至争取中方在未来的调解中偏向阿富汗。 但中方未对责任归属表态,这背后有三重考量: 其一,反恐是中国的核心关切。 中国西北边境安全与阿富汗局势直接相关,塔利班若不能有效遏制跨境恐怖势力,反而会危及“中巴经济走廊”等关键项目。中方多次要求塔利班兑现反恐承诺,此次自然不会为其“甩锅”行为背书。 其二,巴基斯坦是更可靠的战略伙伴。 中巴关系历经数十年考验,在安全、经济领域的合作深度远非塔利班政权可比。即便中国希望与塔利班保持接触,也绝不会以牺牲中巴互信为代价。 其三,塔利班与印度的靠近触动了中方敏感神经。 近期塔利班外长访问印度,双方探讨了能源合作与基建项目。印度试图通过拉拢塔利班,在阿富汗重建影响力,本质上是在中国西侧埋下地缘钉子。在此背景下,中国更需警惕塔利班的战略投机。 纵观全局,此次48小时临时停火,仅是双方激烈对抗中的一次喘息。若想真正化解矛盾,塔利班必须直面三个核心问题: 一是彻底切割与跨境恐怖势力的关联。 塔利班需以实际行动证明其反恐决心,例如关闭“巴塔”训练营地、移交通缉人员等。唯有如此,才能打消巴基斯坦的安全疑虑。 二是审慎平衡多元外交。 塔利班与印度、美国等国的合作无可厚非,但若此举被视为“制衡邻国”的手段,必然引发巴基斯坦、伊朗等国的反弹。阿富汗需要的是“桥梁外交”,而非“选边博弈”。 三是加快国内重建进程。 当前阿富汗经济濒临崩溃,恐怖组织滋生土壤仍未根除。塔利班若持续陷入边境冲突,将耗尽本已匮乏的治理资源,导致安全与经济双重恶化。 对中国而言,此次风波再次印证了“劝和促谈”策略的正确性。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塔利班必须走出“口头和平、行动投机”的困境。 塔利班向中国告状的行为,看似是外交攻势,实则是战略短视的体现。 他们试图用“受害者”身份逃避反恐责任,却低估了地区国家对此问题的敏感度。中国的中立回应,既是对塔利班的警示,也是对地区稳定大局的坚守。 未来的阿富汗能否真正融入区域合作体系,取决于塔利班能否在反恐与外交上展现真正的诚意。若继续在“杜兰线”争议、跨境恐袭等问题上含糊其辞,即便再精湛的“诉苦表演”,也换不来邻国的信任与地区的和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