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名俄军冲太猛,坦克残骸下坚守60天 | |
www.wforum.com | 2025-10-03 12:06:09 熊熊讲堂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前几天,从俄军内部传出了一段“莫桑比克人”在坦克残骸下坚守60天的报道。 当然,这里所说的“莫桑比克人”,并不是真的莫桑比克人,而是拍摄视频时俄军士兵对幸存战友的调侃。 之所以有这种调侃,看看画面中的主角两人组就知道了:两名俄军士兵因在坦克残骸下长期坚守,浑身都已是烟灰黑油,乍一看确实跟黑人也差不了多少。 当然,战场之上谁还顾得上形象呢? 这俩哥们可是在坦克残骸地下挖坑,愣是蹲守了整整两个月;说实话,能把命给拉回来都已经是祖坟烧高香了。 但战争就是这么奇妙,它残酷得可以吞噬掉数十万人的生命,可也确实会造就一些命大的幸运儿。 而这两名俄军“幸运儿”的遭遇,说到底其实是俄军当前进攻模式下的产物,接下来咱们通过俄军当前的打法,再结合这两人的情况聊聊战地情况。 俄乌的阵地战打到当前的这种局面,可以说攻、守双方都挺难受。 俄军的进攻仗不好打,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具体就体现在集结难、编组难、冲击难等等。 从俄乌战争的实践来看,俄军并不怕在城镇定居点内绞肉,但从集结到冲击阶段,面临着乌军远程火箭炮、各种其他火炮、无人机、地雷、障碍带的威胁,其将步兵投送到敌阵的代价很大。 实际上就乌军的防守仗来说,也是不好打的。 因为俄军目前在无人机的使用技术和数量上后来居上,其对乌军防守部队的打击是全方位的,而且还重点关照乌军的补给线,使得乌军向前线投送增援兵力、武器、物资的代价也很大。 关键俄军还有滑翔制导炸弹和常规炮火的优势,其对乌军阵地的打击强度颇大,使得乌军无法沿线性布置夯实的防御阵地;而只能被迫以班组级为单位,散落在战场的各个要点上,以避免大建制部队被团灭。 在双方的这种攻守特点下,俄军发展出了“千刀万剐”战术(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冠名)。 即在充分侦察之后,使用航弹和炮火大量毁伤乌军的班组点阵地,并使用无人机加大对补给线的打击;使得乌军阵地的防御能力下降,并出现若干道无人守备的“裂缝”。 随后俄军便出动几组、几十组,以单兵或两三人、四五人组成的突击组,在无人机的支援下,从“裂缝”中渗透进乌军阵地;因为出动的总兵力不多,即便遭到打击后损失也可控。 可当其“渗透”的程度足够大时,就会量变引起质变,使得阵地变质。 因此咱们看目前俄乌两军的阵地交锋,其实很少能够看到规模性装甲车辆编组冲击的画面了,大都是稀稀拉拉个把兵在动弹。 这种战术是比较有效的,尤其是对付实力不太强的乌军时,效果更为明显。 可具体到担负冲击任务的俄军个人来说,这仗依然不好打。 因为对俄军的指挥层来说,这种打法是以相对可以接受的代价取得打的战果,但低代价不代表无代价,这些突击小组既是俄军的尖刀,同时也是代价本身。 对他们来说,出击时只有几名战友,甚至只有自己;在冲击路线上,有敌人的雷区、据点,还可能遇到敌人的坦克、装甲车;冲击途中遭到无人机袭击、炮击的概率也非常大;就算成功抵达敌阵,也得近距离绞肉清理阵地。 在这个过程中,战死很正常,被俘也正常,更难受的其实是重伤;因为难以后撤,所以要么承受痛苦,要么就自我了断。 俄军舍不得用现役合同兵去打这种仗,所以目前干这活儿的多为志愿兵、囚徒兵,甚至有些野战单位的动员兵也会被投进去。 像这次的“黑人”二人组战例,俄国人透露的详细信息不多,只说是在扎波罗热的马利尼夫卡方向。 但这边的仗,咱们还真可以聊得上,而且大概能判断出这俩哥们的遭遇。 马利尼夫卡是一个战前人口约900余人的村子,位于乌军在扎波罗热的基地城——胡里艾伯勒以东约10公里处。 很显然,这里是胡城的外围“犄角”。 2022年俄乌开战后,俄军大体推进到此线后就没有再继续深入;此后乌军曾在马利尼夫卡方向发起过一次大规模反攻,但被干掉了几十台坦克、装甲车。 这些车辆因为受损严重,所以乌军也没有回收,就丢在马利尼夫卡的周边。 此后的三年时间中,马利尼夫卡都在乌军手里,这边的接触线也没有大的变化。 但在今年夏天,俄军东部集群第5集团军第1466摩步团突然展开对马利尼夫卡的进攻。 乌军虽然在尽力死保马村,但由于此线多为领土防卫部队,其战力较差;所以付出了很大代价后,依然将马村给丢了,这个时间点是今年7月中旬。 占领马村后,俄军理所当然地继续向周边阵地拓展,但乌军已调来援军堵漏;再加上后续俄军重心东移,所以这一线的作战冻结。 那两名被困在坦克残骸下的俄军士兵,基本可以断定就是在俄军占领马村后的出击中,因为冲得太猛,一时半会不好撤回来;再加上俄军在这个方向转入守势,所以更不会等到后继兵力前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两人向前冲,那不可能;向后撤,也不容易;甚至就是投降,也不好活着到乌军阵地,更何况俄乌战争中,两边的兵员都不太乐意向对方投降。 所以俩人索性找了一辆附近的战损坦克,在坦克底下挖坑驻守了。 因为这俩人所处的位置是俄乌两军交战的“灰色地带”,乌军不好过来抓活的,俄军也不好派人来接出去,所以两人的日常就是听炮弹。 乌军那边用过炮击和无人机来干这俩人,但是没有成功,因为这边的乌军本身没有太充裕的资源,所以后续也就没有再费力气炸他们。 改用一句台词那就是:就你们这俩人,值得无人机和大炮轮番炸吗? 但也确实得益于乌军那边的资源不足,外加这这俩人命大,倒是活了下来。 俄军那边知道有这俩人还没撤回来后,索性通过无人机空投食物、水,让这哥俩别困死了。 考虑到接人也不容易,所以就让他俩原地蹲守,充当俄军的前沿观察哨,这一干就是整整两个月。 直到最近随着俄军的攻势逐渐延展到这边,乌军的力量进一步削弱后,才把这俩“黑人”给接了回来。 从鬼门关上混回来,这是两名俄军的幸运和传奇;没有这运气的,可能就得成为阵亡数字了。 |
|
|
|
![]() |
![]() |
美国被逼急了 中国正多维度蚕食美传统军事 |
![]() |
万斯宣称俄罗斯已战败,必须接受现实 |
![]() |
印尼主动提出派2万人出征乌克兰? |
![]() |
半岛格局巨震!李在明宣布收回战时指挥权 |
![]() |
中国第一艘076拆除工棚 准备进行首次海试 |
![]() |
美国被逼急了 中国正多维度蚕食美传统军事 |
![]() |
万斯宣称俄罗斯已战败,必须接受现实 |
![]() |
印尼主动提出派2万人出征乌克兰? |
![]() |
半岛格局巨震!李在明宣布收回战时指挥权 |
![]() |
中国第一艘076拆除工棚 准备进行首次海试 |
![]() |
果然出问题了,俄罗斯连A-50都生产不出来 |
![]() |
美军有重大变动?川普果然出大招了 |
![]() |
歼-12,为何成为唯一下马的10系战机? |
![]() |
俄罗斯首次正面定性 战争即将升级 |
![]() |
乌军无人机连续摧毁朝鲜四辆“谷山大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