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博克斯卡”向长崎投下原子弹 | |
www.wforum.com | 2025-08-09 17:16:56 讲武堂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80年前,即1945年8月9日,“博克斯卡(Bockscar)”号B-29向日本长崎投下了第二枚实战原子弹。 目前,这架B-29轰炸机收藏在俄亥俄州代顿的美国空军国家博物馆。这是世界上最大、馆藏飞机最先进的军事航空博物馆,展示了从莱特兄弟试飞开创世界航空历史新纪元,直至F-22“猛禽”隐形战斗机的美国军事航空发展史。 “博克斯卡”是隶属于第509混合大队的15架经过特殊改装的“银板(Silverplate)”B-29轰炸机之一。大多数B-29轰炸机的遥控炮塔中装有八挺12.7×99mm机枪,尾部炮塔中装有两挺12.7×99mm机枪和一门20mm机关炮,可携带9吨航空炸弹。然而,“银板”B-29轰炸机只保留了尾部炮塔,并拆除了装甲以减轻重量,以便能够携带原子弹飞行更远的距离。 “博克斯卡”号的名称是飞行中队长弗雷德里克·C·博克(Frederick C. Bock)所起,这是一个谐音,原意是“博克的车(Bock's Car)”,而读音与“货车车厢(Boxcar)”相同,实际写成“Bockscar”以体现博克的名字。这是“博克斯卡”号的机鼻涂鸦,可以看到带有翅膀的货车车厢,左侧是腾起蘑菇云的长崎,右侧是盐湖城。与轰炸广岛的“埃诺拉·盖伊”号不同,这个机鼻涂装是执行原子弹轰炸任务之后,才涂到“博克斯卡”号机鼻处的,并成为其终身标记。 “博克斯卡”号B-29轰炸机在服役期间拍摄的照片,此时涂装与博物馆涂装完全相同,但是,垂尾标记并非实际执行轰炸长崎时并不相同。 但是,机身编号“77”与执行任务时相同。 这是“博克斯卡”号执行轰炸任务之后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垂尾标记为三角形内的字母N。该机当时隶属第509混合飞行大队第393轰炸中队。 1945年8月9日,挂载“胖子(Fat Man)”原子弹的“博克斯卡”号B-29轰炸机正在飞往日本。 长崎是日本南部最大的海港之一,拥有活跃的工业设施(包括武器、舰船、军事装备和其他军用物资制造),其重要性在战争时期很高。长崎与更现代化的广岛不同,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老式的日本木制建筑,许多小型工业与商业机构在这种木制建筑物内。长崎在过去没有任何明确的都市规划,住宅与工厂毗邻,整个山谷几乎都布满工业设施。 在遭遇原子弹爆炸之前,长崎从未遭受到大规模空袭。1945年8月1日,美军曾经小规模轰炸过长崎,城市西南部的船厂和码头区、军工厂、三菱钢铁厂、长崎大学、医院等遭到轰炸。尽管破坏相对较小,但当地提高了对空警戒,许多人(主要是学生)被疏散到相对安全的农村,城市人口得以减少。长崎北方有一座英联邦战俘营,其中一些战俘正在煤矿中工作,直到他们回到地面时才发现长崎遭到轰炸。 这是执行空袭长崎任务的“博克斯卡”号机组成员,照片拍摄于1945年8月11日,穿深色夹克的就是机长查理·W·斯维尼(Charles W. Sweeney)少校,而他的右手边就是投弹手科米特·宾汉(Kermit Beahan)上尉。注意,此时“博克斯卡”号并没有机鼻涂鸦。 8月9日,“博克斯卡”号挂载“胖子”起飞。空袭长崎的战术与空袭广岛时所采用的战术相同,另外两架B-29轰炸机“恶臭(Big Stink)”号和“大艺术家(The Great Artiste)”号携带摄影和测量设备同时飞往目标区。值得一提的是,轰炸广岛时“大艺术家”号就陪同“埃诺拉·盖伊”号执行任务。此次轰炸长崎,“埃诺拉·盖伊”号执行气象侦察任务,但更换机组,飞行员是乔治·W·马魁特(George W. Marquardt)。 首先飞抵小仓的“埃诺拉·盖伊”号发现该地区有雾,而抵达长崎的“被束缚的龙(Laggin' Dragon)”号则发现雾气正在变浓。综合来看,云雾覆盖了小仓和长崎两个地区约20%的上空,影响瞄准效果。得到气象报告时,“博克斯卡”号经过硫磺岛的上空,7时45分到达屋久岛上空的集结点,并与携带测量设备的“大艺术家”号成功会合,但携带摄影器材的“恶臭”号偏航无法会合。等待40分钟后,查理·W·斯维尼少校不得不放弃会合计划,与“大艺术家”号飞往小仓。 9时40分,“博克斯卡”号飞抵大分县姬岛进入轰炸航线。9时44分飞抵轰炸目标——小仓陆军军营上空,但投弹手科米特·宾汉上尉无法目视确认目标。随后,查理·W·斯维尼少校驾机盘旋再次寻找机会,接连失败三次,共耗时45分钟。 由于机内燃料所剩无几,小仓附近的天气情况越发恶劣,加之当地日军高射炮开始对B-29进行射击。同时,美军轰炸机组发现日军紧急派出10架战斗机起飞拦截他们,于是在10时30分离开小仓,转向备选目标长崎。 7时50分,长崎发布空袭警报,8时30分解除警报。10时53分,对空观察哨发现两架B-29轰炸机,但认为是侦察机,所以没有发布空袭警报。当“博克斯卡”号接近长崎上空时,发现80~90%的云层覆盖了1800~2400米的高空。 11时1分,投弹手科米特·宾汉在云层缝隙中看到长崎的街道,立刻按下投弹按钮,“胖子”沿抛物线落下。投弹后,查理·W·斯维尼少校立刻驾机转向,并俯冲加速逃离轰炸区。大约一分钟后,即11时2分,“胖子”原子弹在距离长崎市内城区中心以北3000米的别墅网球场(松山町171区)上空503米处爆炸。 翻新之前的“博克斯卡”号机长位置,与上一张照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翻新的效果。 长崎的中心区域由于与爆炸中心距离较远,且有山脉遮蔽,因此除了不受遮蔽的湾岸地区以外,受损较轻微。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估计为3900°C,引起1005千米/小时的狂风,爆炸当量相当于2.1万吨TNT炸药。 估计有40000~75000人立即死亡,到1945年底,总死亡人数可能已经达到80000人。可能有13名战俘死亡,其中包括英联邦公民和荷兰战俘。一名美国战俘Joe Kieyoomia当时正在长崎,因为牢房的混凝土墙保护而幸免于难。 原子弹彻底毁灭半径约1600米内的地区,火灾从城市北部蔓延至3.2千米外的南部地区。三菱浦上军械厂在爆炸中被摧毁,它制造的九一式鱼雷曾用来偷袭珍珠港。 长崎被原子弹轰炸之后,“恶臭”在160千米外发现蘑菇云,并飞来进行拍摄和观察。 “博克斯卡”号投弹后飞往冲绳,此时燃油仅够一次进近。查理·W·斯维尼少校多次尝试与塔台联络以获得着陆许可,但没有得到答复。他看到空中有大量飞机正在冲绳起降,于是他命令打出所有的信号弹,向机场通报紧急降落。随后,“博克斯卡”号开始快速着陆,该机着陆速度为230千米/小时,而非正常的190千米/小时。 最后进近时,二号发动机因为燃油不足已经熄火。在仅剩三台发动机的情况下,“博克斯卡”在跑道中段着陆,再弹起约7.6米高,然后重重砸到跑道上。这架B-29向左偏转,朝着一排B-24轰炸机冲去。 由于二号发动机已经停止转动,“博克斯卡”号可逆螺旋桨不足,无法充分减速。两名飞行员全力踩下刹车,为避免冲出跑道,不得不在跑道尽头急转弯90°。飞机滑跑时,第二台发动机因燃油耗尽熄火。与受到英雄般欢迎的“埃诺拉·盖伊”号不同,这里没有人欢迎他们,甚至没有人知道他们刚刚做了什么。更离谱的是,轰炸长崎的报道中,把轰炸机的名字都写错了。 任务结束后,《纽约时报》战地记者威廉·劳伦斯在报道中称,查理·W·斯维尼少校驾驶的是“大艺术家”号。好在报道中提到该机的机身编号为77,熟悉这支部队的人就会知道这是“博克斯卡”号。这是因为在当时,除了“埃诺拉·盖伊”号之外,第393中队所有的B-29都没有机鼻涂鸦。在执行任务之前,威廉·劳伦斯还采访过查理·W·斯维尼机组,得知他们驾驶的是“大艺术家”号,并不知道他们在轰炸长崎时驾驶的是“博克斯卡”号,这才让他误以为77号就是“大艺术家”号。 现在,“博克斯卡”号B-29轰炸机静静停放在美国空军国家博物馆内,它执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也是迄今最后一次实战核弹轰炸任务,已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珍贵记忆。 希望通过本文,让大家能够知道这架B-29轰炸机,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
|
|
|
![]() |
![]() |
乌克兰:只要美国对中国实施制裁就停战 |
![]() |
惨烈!乌军士兵在巷战中徒手投掷重型炮弹 |
![]() |
094核战略潜艇携巨浪-3型巡逻 警告全世界 |
![]() |
乌军总司令宣布大捷,打死4000朝鲜兵? |
![]() |
中国试飞第3款6代机 美网民:F-47亮个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