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官指控中、土密援巴铁 导致“3D打印” | |
www.wforum.com | 2025-07-06 17:33:39 南亚研究通讯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印美贸易变化。图源:网络 路透社、《印度快报》7月4日报道,印美贸易谈判因核心领域分歧陷入僵局,印明确转向以“互惠互利”原则导向谈判,放弃原定谈判时间表。印官员表示,此前赴美谈判的代表团7月4日已返回,印已放弃以具体日期为目标推动谈判,重点关注协议是否“互惠互利”。此前谈判中,美方希望印先承诺削减农产品、汽车、酒精饮料等商品的进口关税。印方则拒绝在美未承诺豁免26%互惠关税及降低钢铁关税前让步,双方分歧难以弥合。当前,印非常不满美拒绝在钢铁问题上做任何让步,并拒绝美“敦促印扩大农产品进口准入”,目前印已征收保障性关税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另据悉,由于汽车零部件的市场准入涉及印核心利益,印通过WTO表示对部分美国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以回应美对印进口汽车征收的保障性关税。通知指出,美在汽车领域对印加征关税每年将影响印价值28.95亿美元的出口,预计征收关税金额为7.24亿美元,因此印拟对原产于美产品征收同等数额关税。 孟2025-26财年预算。图源:“bdral”网站 “Money Control”网站7月3日报道,孟临时政府公布的2025-26财年国家预算招致各方不满,批评声音称新预算与临时政府“重民生、稳经济、兴改革”的主张相悖。分析认为,孟新财年预算主要问题有三。一是民生领域拨款不足。卫生部门仅获总支出的5.3%(4190.8亿塔卡),远低于孟卫生改革委员会建议的15%。教育部门占比12.1%(9564.4亿塔卡),低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置的15-20%基准。农业部门拨款不到6%(3962.0亿塔卡),难解农民通胀压力。二是经济战略缺失。在投资及就业领域缺少明确愿景,无法充分利用孟人口红利。三是结构性改革滞后。预算并未对饱受效率低下、逃税和腐败困扰的税收机制进行任何有意义的改进,以及对公共支出监管无实质举措。草案曾纳入“未申报收入合法化”条款,因民众抗议“变相纵容腐败”后被删除。报道认为,该预算实际优先吸引外资和管理外债而非加强社会福利。这一做法在孟债务危机愈发严峻(孟2024年外债突破1000亿美元,已于五年内翻一番)背景下具有合理性。 2020年部分国家国内研究与开发总支出情况。图源:Nature 《印度教徒报》7月1日报道,印内阁批准价值1万亿卢比(₹1-lakh crore)的“研究开发与创新”(RDI)计划,旨在为战略新兴产业提供风险资本,激励私营部门投资基础研究,推动创新产品和技术转化。据悉,RDI计划目标效仿科技发达国家,使私营部门对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超过政府,计划采用双层级资助机制。第一层级计划在国家研究基金会(Anusandhan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负责分配基础研究资金,激励私营部门参与核心研究)下设立特殊目的基金(SPF),作为资金托管机构。第二层级则由SPF向各类二级基金管理人主要以长期优惠贷款形式提供资金。二级基金管理人常以低息或零利率的长期贷款形式资助项目,此外,该计划下还可对初创企业采用股权融资,并考虑投资深度科技母基金(Deep-Tech Fund of Funds,旨在为深度科技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消息人士表示,印科技部(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2025-26财年预算为RDI计划额外拨款2000亿卢比(₹20,000 crore),具体实施年限尚未设定。印电子和信息技术部长阿什维尼·维什瑙(Ashwini Vaishnaw)指出,该计划重点支持能源安全和转型、气候行动、人工智能等领域投资,但资金将仅提供给已具有一定发展水平和市场潜力的产品。 图源:网络 路透社、《印度教徒报》7月4日报道,印政府发布铜、铝产业发展愿景文件,旨在满足国内需求增长,减少进口依赖,提升印铜、铝产业竞争力。铜产业方面,文件指出,印2047年铜需求预计增长6倍,然而,印国内铜资源供应量有限,进口量不断攀升,预计2047年铜进口量将由2025财年的120万公吨(1.2 million metric tons)飙升至890-980万(8.9-9.8 million metric tons)公吨,有91%-97%的精炼铜需依赖进口。为此,文件呼吁印实行一系列措施提高铜产量,到2030年每年增加500万吨(5 million tonnes)冶炼和精炼产能,并保障供应链稳定性,如推动供应链多元化、促进印企海外投资矿山、提供资金支持、豁免炼铜设备进口关税等。消息人士透露,印还计划在与智利、秘鲁自由贸易谈判中加入相关条款,以确保精炼铜供应,并接触智利国家铜业公司(Codelco)、澳大利亚必和必拓(BHP),以建立国内冶炼厂等其他下游产业。铝产业方面,文件指出,印2030财年国内铝需求预计达850万公吨(8.5 million metric tons)。为此,印计划到2047年将铝产量由当前的450万吨/年(4.5 million tonnes)扩大6倍,将铝土矿年产能提升至1.5亿吨(150 MTPA),将全国铝回收率提高一倍,并实现全球铝市场份额占比10% 。分析认为,该文件发布体现印政府正致力于实现自力更生与资源安全,为其铜、铝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2025年6月29日,发展联合”阵线(MVA)和马邦改革党(MNS)领导人和工人抗议马邦政府强制将印地语作为学校的默认第三语言图源:《印刷报》 《印刷报》7月4日报道,分析认为,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迫于政治压力”宣布撤销“在邦立学校1-5年级实施三语政策”决定。4月,马邦政府宣布将印地语列为所有马拉地语学校和英语授课学校1-5年级学生的必修第三语言,并在6月发布修改法案,将印地语定为“默认语言”,规定若学校每个年级有20名学生要求学习任何其他印度语言,则可开班授课,否则就必须教授印地语。据悉,语言议题一直是马邦核心敏感议题。马邦政府上述决策曾引发在野党联盟“国大党-NCP-SP-湿婆军(乌达夫派)”(又称大发展阵线,Maha vikas aghadi)和从湿婆军分裂出的马哈拉施特拉改革党(Maharashtra Navnirman Sena)的强烈抗议。此前一度已疏远的湿婆军乌达夫派(UBT)领导人乌达夫·萨克雷(Uddhav Thackeray)和马邦改革党(MNS)的萨克雷(Raj Thackeray)罕见携手合作,计划7月5日举行大型抗议集会。分析指出,若双方联手造势,或借语言议题重拾政治影响力。一方面,这将重振湿婆军乌达夫派,对印人党领导的马邦现任“印人党-湿婆军(信第派)-NCP”(又称大联盟,Maha Yuti)政府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这或促成选举联盟,进一步整合并巩固马拉地语选民票仓。导致印人党在孟买选举压力激增。据悉,2025孟买市政委员会选举(2025 Brihanmumbai Municipal Corporation election)临近,据估计,孟买选民构成中,马拉地语选民占比近34%,穆斯林占比19%-20%,北印选民占比17%-18%,古吉拉特和马尔瓦里选民占比15%。马拉地语选民选票主要分散湿婆军、MNS、印人党三者之间。分析人士指出,为规避选举风险,印人党只能暂时选择撤销该决策。 图源:《印度商业线报》 《印度商业线报》7月3日发表题为《解读美印僵局》的评论文章指出,尽管美印在地缘政治领域存在诸多共同利益,但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进程却因互信不足而步履维艰。本文作者拉姆·辛格(Ram Singh)、图希娜·穆克吉(Tuheena Mukherjee)系《印度商业线报》资深评论员。 为尽早与美达成贸易协议,印率先示好,主动采取多项贸易自由化措施,包括大幅降低威士忌、汽车、电动汽车零部件等美商品关税;取消针对美科技企业的均衡税(Equalisation Levy);调整原产地规则等,以期换取美方相应的政策让步。然而,美国方面并未积极回应印方善意,反而对印实施新惩罚性措施,包括对印钢铁和铝产品征收高达26%的报复性关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延迟审批印企申请、推迟对印交付光辉(Tejas)战机所需的F-404发动机、加紧对印签证审批、限制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出口等。上述不对等举措导致美印互信层级大幅降低,导致两国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变为以交易为主导的僵持合作状态,贸易谈判陷入僵局。 当前美印贸易谈判陷入僵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对贸易合作的期望存在显著差异。对美而言,美更注重短期利益诉求,在贸易谈判中强调具体、可执行的贸易承诺。例如,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要求印大幅降低对美关税(从13%降至4%以下),并坚持要求印取消数据本地化(Data Localisation)政策,以推行适合美企经营的电子商务规则。对印而言,印更注重长期战略考量,优先考虑自身经济主权和战略自主,将贸易谈判视为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例如,印在关税、市场准入等领域对美作出较大让步,但同时强调美方也应尊重印特殊的经济发展路径和战略自主地位,而这一点往往不被美方理解。美印的这种根本性认知差异将持续阻碍美印贸易谈判以及更广泛的经贸合作。 印陆军副参谋尔·辛格及其言论。图源:网络 未来美印若要打破僵局,须在谈判机制与文化理解上实现创新。如双方可联合建立谈判前通报机制、分阶段实施协议、加强“1.5轨”外交,以增强政治互信。此外,印可设立常务贸易谈判秘书处(Permanent Trade Negotiation Secretariat),加快部际协调,提高谈判效率。美方也可先推动在电子产品、人工智能服务、关键矿产等低敏感领域达成早期成果协议,避免谈判“非全即无”。在当前局势下,美印贸易关系的前景将取决于彼此信任,而非仅靠关税政策的博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