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在轨,军港一览无余! 航母无处可躲? | |
www.wforum.com | 2024-08-28 16:31:58 非凡观点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作为海洋文明的典范,彼洋的美利坚确实在海军能力上,达到了世界第一的高度,别的已经没啥说服力了,但是他们核航母核潜艇的数量确实是世界第一,质量与性能也确实很强,而且他们的航空母舰确实是重要的战略装备,要是搁30年前那确实能在全球任意海区横行无阻。 但是!现在是2024年了,如今他们遇上了一点“小烦恼”。在最近“老熟人”国家利益网站又又又又又刊登了一篇“咩美强鳖”文章,谈到了中国的“追踪与瞄准美国航母的能力”。简单说下就是他们觉得在面对中国区域拒止/反介入作战体系时,航母的隐蔽性太差了,国家利益甚至搬出了一个观点,呼吁美国海军尽快将重心从航母转移到潜艇上来。 这个观点我在以前的节目里讲过,实际可操作性不能说是一点没有,那也是聊胜于无,你要想放弃以航母为重心,那就必然会面临一个问题:没了航母,那用什么平台来平替原本由航母承担的战役战术能力?总不能说不要制空权了吧?但要是在潜艇里面塞艇载机,那要么把潜艇做大,要么把飞机做小,但两种选择都很难搞定。 而在这篇“咩美强鳖”文章里,作者是点名了中国的卫星系统,对美军航母的“安全威胁”。那么现在中国卫星系统到底发展到哪一步了呢?我们以“吉林一号”光学遥感卫星星座为例子,该系列星座最近的一次成功发射与入轨,是在去年8月25日,谷神星1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吉林一号”宽幅02A卫星成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目前该系列在轨卫星数量已经达到了131颗,早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亚米级光学遥感卫星星座。 而这么大的规模,让“吉林一号”系列,能够做到对全球任意地点,在一天之内进行35到37次的重访,而且“吉林一号”星座的规模还在扩大,今年底可能会达到138颗在轨,到了明年底这个数字可能要上涨到300颗。而“吉林一号”系列卫星的图像分辨率也非常高,该系列卫星在2020年初拍摄了美国诺福克海军基地的卫星图像,可以清晰看到码头的停泊情况,除了核潜艇型号难以辨认之外,其余的分别是3艘“尼米兹”级航母,1艘伯克级驱逐舰,以及1艘补给舰,疑似是“亨利·J·凯泽”级油料补给舰,总之这座美国海军基地的情况,在“吉林一号”系列卫星眼中一览无余。 而且现在的“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就已经具备了如此强大的观测能力,如果在轨卫星总数达到了300颗,那对于全球任意目标地区的重访频率会大大提升,可能过个几分钟就会有一颗卫星经过目标地区上空,这等于是实现了对全球任意地区的“实时直播式”观测。只能说庆幸这样的高科技掌握在一个没有扩张与侵略野心的国家手里。 另外再多说一句,该系列卫星星座还曾在2021年,以乐于助人的态度“帮助”法国监测了塞纳河的水质情况,结果显示……与粪污排放强相关的水质参数严重超标……当然了这是2021年的数据,今年的巴黎奥运会期间塞纳河的水质情况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反正户外水上项目运动员们在完成比赛后的真实反应是做不了假的。 总之,现在中国的卫星侦察与观测能力,能够做到像开了“天眼”一样,对任何有威胁的目标,进行长时间的“直播式”侦察。像美军航母这样的大型水面舰艇,在茫茫大海上的确不好找,但中国卫星星座能将其找到,并且实时监控其一举一动,在这个方面,国家利益杂志确实没说什么假话,只是他们说这些的目的可能还是为了渲染“中国威胁论”那套老掉牙的陈词滥调,为政客和军工集团的利益服务。 而这一切,自然是离不开背后的科研工作者以及生产线上的产业工人们,日夜兼程顽强拼搏才能实现的。我想提一个他们当中的大佬级人物做代表,在今年6月24日,中国揭晓了上一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获得了这一殊荣。 当弗朗西斯·福山写下《历史的终结》,为赢得冷战的新自由主义高歌时,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学成毕业的李德仁选择回归祖国,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投入到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去。后来的事实证明,历史并没有终结,李德仁老爷子的奋斗,也成为了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这个节目并不是做人物传记的,所以关于李院士的个人信息就说到这了。我接下来想跟大家分享他所经历过的一件事,大家应该都还记得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李院士的办公室里,墙上就挂着一幅“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三维晕渲地形图”。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李院士自觉心中有愧。 我这么一说军迷们应该都会明白了,当年中国的卫星遥感测绘技术远没有现在这么强,按李院士的说法,当时我们的相关卫星分辨率极低,只有大约3米,成像时间还长,这显然不能满足当时抗震救灾的紧急需求,所以老人家把这张图挂在自己的办公室墙上,其实就是一种“卧薪尝胆”。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国家高层对于地震灾区的地形信息、受灾情况,还需要等军队等救援力量进入灾区之后才能详细了解,这就凸显了当时空降兵15勇士冒死一跳、解放军和武警地面部队强行军进入灾区的精神价值和必要性。而前面提到的唐家山堰塞湖,就是李院士主动请缨,亲自带队前往地震灾区,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利用航空遥感对堰塞湖进行扫描,获取重要数据并进行科学分析后,帮助抗震救灾指挥部制定了明渠导流的方法,最终成功排除堰塞湖风险。而当时的李德仁院士,已经是一个69岁的老人了。 那么现在中国发射的遥感卫星总数有多少呢?截止去年5月,中国拥有的民用遥感卫星数量达到了346颗,虽然说跟世界第一的美国在数量上仍有差距,但卫星星座的性能已经相差不大了。综合起来看,其实我们也不难理解,美国国内为什么会有人这么“重视”中国的卫星系统。 前面讲到中国的“吉林一号”系列遥感卫星已经可以看清美军航母的一举一动,而且这套卫星星座理论上可以做到美军航母走到哪里都有卫星跟着,从出港到抵达目标海域,都能拍得一清二楚,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中国的商业卫星公司,以及“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这种国家搭建的平台,总能够第一时间曝光美军航母所在的位置,不管它们是在中东,还是在南海附近,我们的卫星都能拍到。 虽然有些卫星照片的图像分辨率可能仅仅只能看清这是一艘航母,但这在军事角度会给对方释放一个信号:你们的航母我已经找到了。在现代战争中,被发现就意味着被摧毁,美国人真正担忧的可能并不是对手反舰弹药的威力和速度,而是会担忧他们的航母会不会被发现和锁定。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需要知道他们的航母在哪。 等到发现美军航母大致位置之后,我们完全可以调用其他性能更先进、分辨率更高的遥感卫星进行更进一步的侦察,这就是拥有数百颗侦察和光学遥感卫星在轨的好处。航母的体型相较于人来说那是如山一般巨大,但我们把视角拉高,拉到卫星轨道的高度再来看,大海上的航母也会变成一粒微尘,要想发现它就得用上高精度成像以及光学遥感等技术,而且搭载这种技术的卫星数量要是不多,那还会有信息时效性跟不上、甚至跟丢的情况出现,好在中国已经有了先进的遥感技术,卫星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安排多颗侦察和遥感卫星去“伺候”一艘航母是能办到的。 那么这时候,航母的坐标、甲板动态、航向、航速,以及航母打击群内其他驱逐舰、护卫舰的情况,就可以一并告知指挥决策部门了,从这一刻起,美军航母打击群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就要取决于当时两国的双边关系,而不是取决于他们自身的防御能力了。 还是那句话,我们不知道未来战争的形式会是怎样的,但古往今来任意一场军事行动,首要因素就是情报,只有掌握足够多的情报,才能先人一步展开针对性行动。至于说国家利益杂志的文章,我们其实也不必太在意,反正也缝不上他们的嘴,更压不住他们敲键盘的手。 我们只要记住:国内对于遥感卫星产品也是有很广阔的需求的,种田和地质勘探等生产生活活动都需要用到,希望西大不要太给自己加戏,我们的卫星并不是专门来监视它们的航母的,这只是我们在充分利用卫星的功能罢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