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他看似平凡胆小,却深受大家喜爱 | |
www.wforum.com | 2025-10-20 11:17:31 三立新闻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在群雄并起、智者辈出的三国时代,能在周瑜、诸葛亮、曹操等顶级人物中留下名字的,绝非凡人。而在这些耀眼人物之外,东吴有一位性格温厚、行事谨慎的谋士-鲁肃。他既非骁勇将军,也非权谋家,但凭借真诚与远见,成为孙权最信任的心腹,赢得后世一致赞誉。 【周瑜的挚友】一场借粮成就一生知己 鲁肃出身江淮望族,自幼好学、性情宽厚。他与周瑜的缘分,源自一场关键的“借粮”事件。当时周瑜在居巢县任职,粮食告急,鲁肃毫不犹豫地将家中大部分粮食送给他。这份仗义让周瑜深受感动,两人从此结为挚友。 随后的岁月里,鲁肃始终站在周瑜身旁。他明白周瑜才华出众却争强好胜,因此愿意当那个默默辅佐的“绿叶”。周瑜临终时更向孙权强烈推荐鲁肃接替其职,这份临终嘱托,足以证明鲁肃在他心中的地位。 【孙权的智囊】三次建言,改变东吴命运 刚进入孙权麾下时,鲁肃并非立即受重用。然而他以冷静分析与战略眼光,很快让孙权刮目相看。鲁肃曾三次关键进言,深刻影响了东吴的历史走向: 1. 认清时势,劝孙权自立为王: 鲁肃指出“汉室难复”,建议孙权放弃复兴旧汉的幻想,转而建立属于自己的天下。这番话当时虽引起争议,却为孙权日后称帝奠下基础。 2.主张攻取荆州,夺取长江命脉: 这一步棋,不仅扩大了东吴势力,也使孙权在三国鼎立中拥有与曹刘抗衡的筹码。 3.力劝抗曹,挽救东吴危局: 当曹操大军压境、群臣劝降时,鲁肃冷静提醒孙权:“若降,主公便不再是主公。”这句话击中要害,最终促成赤壁之战的决断,也成就了东吴立国的根基。 【在周瑜与诸葛亮之间】不争锋的智者 在“周瑜与诸葛亮”这对宿敌之间,鲁肃扮演了难得的缓冲角色。他懂得维持平衡,不偏不倚,以理性维护孙刘联盟。若没有他的调和,赤壁之后的孙刘合作,恐怕早已破裂。 他不是最耀眼的英雄,却是最稳定的推手。历史学者常评价鲁肃为“能以诚服人者”,他以诚待人、以理服人,在风云诡谲的三国政局中立于不败。 鲁肃懂得维持平衡,拉拢诸葛亮,才促使了东吴与蜀汉的合作。(图/翻摄自百度百科) 【谦和中的力量】胆小不是懦弱,谨慎是一种智慧 有人说鲁肃胆小,其实那是一种谨慎。他深知冲动与好胜在乱世中皆为致命弱点,因此总以退为进、以静制动。在朋友间,他宽厚待人;在敌对势力前,他从不逞口舌之勇。这份圆融与理智,使他在东吴政坛上游刃有馀。他不争功、不邀名,却能在每一次重大决策中留下自己的影子。 【后人评价】平凡中的伟大,忠诚中的力量 历史对鲁肃的评价极高。《三国志》称他“宽宏大量,识度弘远”,后世更以“忠谋之臣”称之。他虽不如诸葛亮那样纵横捭阖,也不似周瑜般光芒万丈,但他的理智、忠诚与远见,让他在三国舞台上独树一格。 若说周瑜是烈焰、诸葛亮是风,那鲁肃,就是那股能让火稳燃、让风顺流的力量。 【结语】谦者无敌,这才是鲁肃最动人的一面 在喧嚣的乱世里,鲁肃选择低调做人、真诚待事。他不靠权势立身,也不以锋芒取胜,而是以心服人、以智立命。这样的特质,让他成为三国中最被低估、却最值得敬佩的人物之一。胆小不代表懦弱,谨慎才是生存之道;这,就是鲁肃:那个平凡却伟大的三国智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