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了一个“权力系统” 给自己续命800年 | |
www.wforum.com | 2025-04-30 16:37:14 晓张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武王灭商建大周,摆在眼前的并不是大商留下的烂摊子,而是另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 放在今天看来,纣王无道,你替天行道,灭了他,成王败寇,建立大周取而代之,没毛病。 只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对当时的人们而言,替天行道,是个还未出世的新鲜词,伐无道,诛暴秦,那也是八百多年以后的事了。 即便是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那也得等七百多年。 放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商朝作为全国共主,按照人家的说法,还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上帝之子),你说灭就灭了,让上帝怎么看? 你干掉了上帝的儿子,有没有问过上帝同不同意?毕竟上帝为大么! 所以如何说服天下承认大周的合法性,就成了一件比较紧迫且麻烦的事。 尤其是仅仅几年以后,随着武王的病逝,周王朝就爆发了一场三监之乱,殷商残余势力联合周王朝贵族,在黄河中下游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更是在告诉其他人,周王朝所建立的秩序,存在理论上的缺口! 换句话说,如果承认商朝的权力逻辑,那自己的权力来源就不合法。承认对方是上帝之子,那你作为上帝之子的附庸,又怎么能够剥夺对方的统治权? 于是,只能,推倒重来。 在商朝的神学系统中,商王是上帝之子,死后则要回到上帝身边侍奉左右,这种“血缘关系”注定了天下只能是大商的,商王只能是一脉相承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关系不亚于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的孩子还是婆罗门,刹帝利的孩子还是刹帝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议会赶走了詹姆士二世,还得从荷兰把他闺女玛丽二世扒拉出来,继续扶上王位。 原因就是权力的血统论。 如果认可这个逻辑,那你就得承认天上地下都是他家的,不论商王是圣贤还是昏庸,你都不能有半点不满,更不能像咱大周一样搞出来个“武王伐纣”! 一句话,开心你活着,不开心你苟活着。 正是在这个逻辑下,商王不认可夏朝的正统性,毕竟我大商的权力来源是上帝,不是继承于你夏朝。 所以,问题的症结,还在于这个“血统论”上。 对此,周王朝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理论: 君主的权力,依然是来自于上帝,但君主和上帝的关系,不再是父与子,而是代理与被代理的关系。 上帝挑选有德行的人,授命给他,由他代为治理天下,"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君主之所以拥有天下,就是因为此人有德,并且以德治国。 所以君主天生具有安定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的职责。 一旦君主失德,则丧失治理天下的资格。 用一句话总结,即: 天命并非永恒归属某一王朝或君主,而是根据统治者德行(“德”)动态转移。 这就是周王朝始创的“天命循环论”。 那么,何为“德”? 周人将“德”分解为 “敬天”“保民”“明刑” 三要素(《尚书·康诰》),要求统治者:按时祭祀(“祀有礼”)、减少人殉(“弗用命”)、慎用刑罚(“义刑义杀”)。 《尚书·召诰》载:“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强调失德即失天命,即失去权力的合法性。 说白了就是,君主的权力来源于天,即受命于天,这种受命不是永恒的,而是动态的,如果天子失德,那么其统治合法性也将一并失去。 按照这个理论,夏商周的迭代就非常合理了。 比如,大禹以德受舜帝禅让,坐拥天下建立夏朝,而夏桀则因残暴失去天下,商汤受命于天,革去夏命,建商朝,也是天意所谓。 后边半句不用多说,纣王无道,周取而代之,也是非常合理。 所以夏商周三朝都是受命于天建立的正统王朝,都是天命的正统继承者,三朝的更迭,不是叛逆,恰恰正是“德行”的更迭,是上帝对于代理人的更换。 通俗来说,如果商朝的权力逻辑,是一个闭环系统,外人无权干涉,那么周朝的这种逻辑就是一个开源系统,天命是永恒的,但天命交给谁,这是一个动态的问题,行你就上,不行你就下去。 用一张表格来对比下两者的差别: 所以,在周王朝的祭祀系统里,不仅有历代周天子,还包括六位特殊人物,每一位都有特殊的含义。 第一位,黄帝,人文始祖,周人宣扬自己是后稷的后代,后稷又是黄帝的后代,祭祀黄帝,正是宣扬自己是人文始祖继承人。 所以对黄帝的祭祀也最为隆重,每次郊祀(祭天)的时候都要带上黄帝,一年两次。 实际上,周人起源于西北(先周文化),与中原黄帝系无直接关联,虽然是政治攀附,但动机很合理,大家要对此表示理解。 第二位,帝喾,帝喾的嫡长子是周人始祖后稷,这是周人能够追溯到的祖源,所以得祭祀,规格次于黄帝,用禘祭礼仪,五年一次。 第三位和第四位合并在一起,是尧舜,没别的,禅让制的典范,周天子们虽然不会禅让,但是尧舜的这种德政观念,必须要给与推崇! 第五位是大禹,大禹不仅是禅让制的受益者,还是德政的典范,其三还是夏朝的开创者,实际上,周人确立了这样一种制度模版:每一位王朝的创建者,都应该被祭祀。 同样的,作为反例,虽然夏启才是夏朝家天下的真正开创者,但这哥们破坏了禅让制,有违德行,所以被剔除。 第六位,是商汤。 祭祀商汤的意义重大,前五位要么是在论证周人的血统正当性,要么在推崇君主德行,只有商汤,祭祀的理由是“殷革夏命” 夏桀失德,商汤伐夏,取而代之,商汤是不满暴政的革命典范,同样的,纣王失德,我大周同样可以推翻暴政,取而代之。 这事,商汤干得,我亦干得! 假如在商周之间还有一个王朝的话,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革掉商命”的王朝的创始人也会被拥上祭坛。 天命循环论就像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操作系统”,经过后期儒家的润色,既被修改完善,也反过来影响到后世的方方面面,大到改朝换代、小到老百姓过日子,方方面面都被它“刷了机”。 改朝换代的时候,新皇帝高低都得喊一句“前朝太缺德,老子是来替天行道的”。 刘邦说秦朝暴政“失德”,朱元璋骂元朝“胡俗乱华”,连李自成造反都挂“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标语。说白了,这就是在政治市场上给自己贴“正品认证”,告诉老百姓:我不是来抢地盘的,是天命选中我来发福利的! 皇帝们天天提心吊胆,生怕被扣上“失德”的帽子。汉文帝一辈子不盖宫殿,唐太宗半夜爬起来看折子,康熙六下江南治理水灾,都是在给自己打口碑造人设,就连毁誉参半的乾隆皇帝,也腆着脸给自己扣上“十全武功”高帽子,无非就是在告诉世人,嘿,快看,我是个合格的皇帝! 就连老百姓们,动不动也打出“替天行道”的牌子,用来给自己的“造反事业”寻找法理依据,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角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甚至宋江在梁山挂出来的“替天行道”,本质上都是用的周人这套“操作系统”。 历史上还有个奇怪的现象,尤其是在汉朝,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或者旱灾甚至日食月食之类的,君主们首先要做的,要么是下个罪己诏,把罪责揽到自己身上,要么就是开掉几个大臣,把罪责推给别人,总之,目的就是承认错误,以祈祷上帝不要收回“天命”。 跟现在的某些国家动不动就鞠躬道歉差不多,承认错误做做样子,天命还在我,至于真正的救灾,反而没那么紧迫了。 聊到这里,有人就忍不住问了,周人构建的“天命循环论”,既然为自己夺取商朝天下建立了理论依据,难道就不怕某天别人也用这套理论来推翻自己吗? 毕竟,你总不能保证你周朝的历代天子,个个都是明君吧? 巧了,你能想到的,周王朝的理论家们也想到了。 首先,周人将周王朝受命于天的临界点设定在文王时代,而非武王灭商之时,通过时间差切割商周更替的道德责任。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大盂鼎铭文记载: 这玩意能刻在赐给贵族的青铜器上,说明在统治阶层内部,受命于天是大家的共识。 《尚书·康诰》说的更直白:“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 上帝听说咱文王是个好人,于是将天命交给文王。 也就是说,商朝虽然是武王灭的,但商纣王丧失天命在文王时期已成定局,周取代商,靠的是文王“明德慎罚”,而不是武王的武力夺取。 所以,看官们,你们要瞧好了,获得上天的认可,不是靠武力哦,而是靠修德。 安分守己的“修德”去吧,不要成天想着打打杀杀。 那么,万一后世有哪个天子不守规矩,坏了德行怎么办? 不要担心,周人又补充了: 祖先积累的德行可以形成“道德资本”,通过宗庙祭祀与礼乐制度实现代际传递。 用大白话说,就是祖上积了德,这德行很多,可以保周室百世延续。 所以,即便是出现某个天子不守德行,也不会导致“天命”转移。 也就是说,后世天子只需要“吃”文王一辈子攒下的德行的“利息”,就可以稳坐江山。 那有人可能又问了,那商朝为啥会灭亡呢?你家祖上有积德,人家祖上难道没有? 巧了,周公在平定三监之乱的时候,曾经殷人集体迁徙到洛邑一带,在这次迁移之前,周公对殷商故人发表过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被收录在《尚书·周书》中,取名《多士》篇。 原文我就不粘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里边恰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用大白话简单复述下: 话说你们大商祖上也是有德行的,所以才有商汤灭夏,所以你们迁都那么多次,天命依然没有转移,那就是祖上积了德啊。 不过你们的纣王作为成汤后人,却背弃天命,挥霍无度,将祖上600年的德行败完,天命不可违,我还敢多说什么呢? 这段话,还可以简单的用四个字概括——气数已尽。 商朝气数已尽,大周正在勃勃生机中。 那既然你要享受祖上攒下的功德,只会修德是不够的,你还要不断地跟祖宗聊聊天,打个招呼,毕竟你花着祖上的钱,一年去祭拜几次不过分吧。 所以周王朝的祭祀非常的重要,周天子垄断了天地日月和祖先的绝对祭祀权,诸侯和士大夫只能主持祭祀自己的祖先,但要定期参与周天子主持的祭祀活动,以表达对周天子的臣服。 祭祀的规格要求非常严谨,其中,郊祭(祭天)要求所有的诸侯必须参加,公爵和侯爵必须亲自参加。 禘祭(祭祖)五年一次,与诸侯朝觐天子的周期同步,但是在祭祀时,只有姬姓诸侯可以入庙观,异姓诸侯只能在庙外行礼。 每个诸侯该带什么贡品,祭祀以后能分到什么祭品,坐什么位置,都是有严格的要求。 由此可见,对于周王朝来说,祭祀不仅仅是一种礼仪,也绝不是跟祖先沟通怎么吃利息的问题,而是正儿八经的政治活动。 通过祭祀活动,时刻提醒诸侯们要守规矩,知道自己吃的是谁家的饭,同时考察诸侯们的德行,是否存有二心。 鲁国国君原本是诸侯之长,有“代行天子征伐诸侯”之权,相当于周天子在地方的军事代理人,隐公十一年,因为鲁隐公在参加周天子祭祀的时候,迟到三天,鲁国的“方伯”地位被剥夺,自此影响力大衰。 郑国本为伯爵,因郑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升为公爵,按照郊祭的规则,郑庄公必须亲自参加,同样是在隐公十一年,郑庄公未按时参加,被重新降爵未侯爵。 因护送东迁被提拔的还有秦襄公,被提拔为伯爵,从此有了参与郊祭的资格,跟周天子的关系马上不一样了。 比较惨的是鄂侯驭方,此人居然私自祭祀汉江,按照《礼记·王制》的规格,“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也就是说诸侯只能祭祀封地内的山川河流,那你祭祀汉江就属于僭越了。 《清华简》记载:“周厉王即位,鄂侯驭方为伯,不共王命,私祀于江汉。” 结果被周厉王出动中央军进行灭国式打击: “扑伐鄂侯驭方,勿遗寿幼。” 类似的还有楚国熊通用太牢祭天,引得周昭王南征,结果溺汉水而死。 《竹书纪年》记载:“昭王十六年,伐楚,涉汉,遇大兕”。 这套“操作系统”,看似“开放、自由”,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实际上话语权完全在周王室手中,给你“造反”的自由,但你不能真的造反,因为我“祖上有德”,全天候的逻辑闭环,加上居高临下的文化输出能力,让诸侯们只能依附于周天子的羽翼之下。 稍有不慎,则兵戎相见,轻则请罪,重则灭国。 不过随着周王室的日益衰微,诸侯不朝,国力此消彼长,终东周一朝,除了周桓王讨伐郑庄公那一战,此后的周王室诸天子们,面对新兴力量的崛起,倒也只能骂几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 |
|
|
|
![]() |
![]() |
三线合围,印度撑不住了? |
![]() |
一眼望不到头!巴铁“中式重炮”开赴前线 |
![]() |
女上尉开黑鹰“固执己见” 致66人无辜殒命 |
![]() |
印度开始拉闸断水 中美俄罕见反应一致 |
![]() |
巴基斯坦主动挂免战牌 枭龙是吃“素”的? |
![]() |
三线合围,印度撑不住了? |
![]() |
一眼望不到头!巴铁“中式重炮”开赴前线 |
![]() |
女上尉开黑鹰“固执己见” 致66人无辜殒命 |
![]() |
印度开始拉闸断水 中美俄罕见反应一致 |
![]() |
巴基斯坦主动挂免战牌 枭龙是吃“素”的? |
![]() |
印巴罕见局面出现:中俄不动,美国就不动 |
![]() |
“巴铁”紧急求援中国,再要100亿? |
![]() |
和谈之下的战场:10万俄军围攻5万乌军 |
![]() |
巴铁盛赞中国鹰击12 已成印度洋“航母杀手 |
![]() |
印度刚晒印巴装备差距 不料外界泼冷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