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巨忠,后半生巨奸 | |
www.wforum.com | 2025-04-29 13:56:42 春秋小历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公元923年,十一月,汴州。 城墙多处坍塌,夯土裂缝里结着暗红色的冰,半面残破的梁字旗耷拉在城头,被北风吹的时卷时舒,地上散落着折断的弩机和生锈的箭矢,几具覆雪的尸体半埋在碎砖堆里,城墙根堆积的草料还在冒烟,混着晨雾笼罩全城,把冬日阳光滤成浑浊的灰黄色。 由于在朱友贞死后,后梁军事,政治两方面的官员大都选择了投降,所以李存勖在占据汴州的过程中,只爆发了极小的冲突。 后梁灭亡之后,李存勖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对后唐的都城进行调整。 首先,他把原本是后梁陪都的洛阳升级为了后唐的东都,也就是核心都城,把长安变成西京,把河东人发家致富的太原变成了北都,最后又把称帝的魏州,河北那一块,升级为了陪都。 这么一看,后唐当时所占据的疆域,其实就很大了,但是还不够大,因为这还不是极盛时期,极盛时期的后唐,往东到大海,往西到陇右,往北到长城,而且后唐时期幽云十六州还没丢呢,还在中原政权的手里,往南,则越过江汉,也正是因为如此庞大的版图,这才有了那句“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 不过,现在只是刚刚消灭了后梁,李存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首先他要处理的,就是歧国的李茂贞。 李茂贞,深州博野人,这个地方在今天的今河北蠡县。 河北这个地方,在五代十国时期,天下不乱,河北也乱,天下大乱,河北最乱,李茂贞生于此地,他就和大多数生逢乱世的年轻人一样,不事农业,当然想事也没有,一打仗农业就被破坏掉了,李茂贞也无地可种,所以他就选择了从军入伍,成为了一名士兵,慢慢的他还在军中混成了一个小队长。 (乱世崛起 李茂贞) 十年垄亩焚灰烬,一领戎衣裹朔风。 朱门酒浊君臣醉,鼙鼓声稀将相慵。 做了队长了,成为小领导了,那么在军中的日子慢慢也就变好了。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黄巢就起义了。 黄巢攻破长安,天下大乱,李茂贞的军队被指派去攻打黄巢叛军,这一回混是混不下去了,只能真刀真枪的上战场了。 好在,李茂贞还算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人,他不仅在残酷的战争中活了下来,还侥幸击败了黄巢的一支主力军队,因此立下了战功,从队长直接被提拔为了神策军指挥使。 在平时是不会这么提拔的,只能说乱世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李茂贞的命运,因为只有在乱世,提拔用人才会如此不拘一格。 黄巢败亡之后,大军阀倒了,但是却因为他催生出了无数的小军阀。 我们知道黄巢占领长安的时候,大唐的皇帝唐僖宗就避难蜀中去了,逃走了,黄巢败亡之后,僖宗就又回来了。 我们说一个皇帝如果不是受先帝受禅登基,帝国没有太上皇的话,那么一个皇帝在位的时候,他是不可能有活着的爸爸的,但是僖宗是个例外,僖宗就有一个爸爸,他爸爸就是朝廷里的大权宦田令孜。 这不是作者胡说的,且看《新唐书》的记载: 又帝资狂昏,故政事一委之,呼为“父”。 说僖宗这个皇帝,非常的昏庸,能力也很低下,什么都干不了,所有的政务工作,他全都交给田令孜来处理,他和田令孜老亲切了,私底下不直呼田令孜的名字或官职,而是管他叫做“阿父”。 (擅做威福 田令孜) 当时有很多节度使,对这种现状就不太满意,其中主要有凤翔节度使李昌符,河中节度使王重荣,静难节度使朱玫,以及李存勖的父亲,河东节度使李克用。 这些人联合起来反对田令孜擅权,并集结兵力攻打长安,田令孜一看大事不妙,于是带着唐僖宗再度跑路,要往汉中跑。 在逃亡的路途中,负责领兵护卫唐僖宗的,正是李茂贞。 当然,在本次逃亡之路上护卫过僖宗的,不止李茂贞一个,还有另外一个神策军的指挥使,名字叫做王建。 因为护驾有功,僖宗非常感动,赏赐给了王建一件御衣,并且任命他为四川通江的刺史,这也给王建后来入主蜀中,开国称帝打下了基础,而李茂贞,僖宗自然也不会亏待他,因为李茂贞的功劳更大,一方面他要护卫僖宗,保护僖宗的人身安全,另外一方面,他还要负责善后,阻挡朱玫派出的追兵。 僖宗出逃之后,朱玫占据长安,鉴于黄巢的经验和教训,他知道此时大唐朝廷命数未尽,属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没敢自己称帝,而是扶持了李唐一个叫做李煴的宗室子弟为新帝,这就算是强行让僖宗退位做太上皇了。 平时我们都感觉僖宗无能,没用,就是一玩物丧志的昏庸之辈,但就是再蠢再笨的人,偶然也能聪明那么一两回。 在僖宗逃亡的过程中,这个一向不被人看好的皇帝出乎意料的策反拉拢到了李克用和王重荣,甚至还有朱玫最为重要的武将王行瑜,僖宗都给策反了,结果形势一下逆转,众将开始反攻朱玫,朱玫很快死身,长安光复,僖宗这就又要回来了。 (昏庸游乐 唐僖宗李儇) 倒田集团解散,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一看,这不能跟皇帝对着干了,于是他也立刻投诚僖宗,并且在皇帝返回长安的必经之路,也就是凤翔恭候圣驾。 僖宗到了凤翔,一开始李昌符的态度还比较好,跪地叩头,嘘寒问暖,可有一件,那就是李昌符有意无意的拖慢僖宗回长安的进度,他想要把僖宗留在凤翔,控制在这里,他不让皇帝走。 挟天子以令诸侯嘛,三国时期曹操的正反手教学那太经典了,乱世之际,军阀们谁都想要学习效仿一下。 只是,僖宗虽然比汉献帝要好控制,可是你李昌符也应该考虑考虑,自己有没有曹操那两下子。 结果李昌符筹划不精,此举很快惹恼了僖宗,僖宗干脆让李茂贞出兵攻打李昌符,李昌符由此被杀。 可以见得,这是五代十国时期很多中小军阀失败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书读的太少,但是想的太多,能力太小,但是梦做的太多。 可以说,在这段期间,李茂贞简直就是僖宗的救世主,是大唐朝廷的救世主,皇帝非常的开心,不仅让李茂贞接替李昌符做了凤翔节度使,甚至还把陇右也赏赐给了他。 一个边镇小兵,机缘巧合之下,就这么获得了步入帝国高层的机会。 不久之后,僖宗就死了,皇帝换成了唐昭宗。 昭宗有心图治,也比较有能力,但是性格有问题,多疑猜忌,优柔寡断,相当于是一个小号的崇祯,他就没有及时的处理李茂贞,因此李茂贞抓住机会,各地用兵,泾原他拿下了,洋州他拿下了,凤州他也拿下了,势力越来越大,而且他的势力范围,离长安非常近,他就在皇帝旁边,慢慢的他觉得光是这样进行武力开拓也不行,必须要参与朝政,才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权力,所以李茂贞开始染指中央政务,甚至对皇帝指手画脚。 (不甘受辱 唐昭宗李晔) 昭宗十分生气,心说昨日你是保驾忠臣,都以为你是好人,没成想今天你变成窃国权臣了,皇帝说这不行,必须得重视起李茂贞,必须要限制他了,于是昭宗就准备派人取代李茂贞凤翔节度使的职务,让他到别的地方去上班。 李茂贞的回复是: 战场上变化太快,军队又很难控制,如果我贸然离开,可能会发生不测,而且我就在皇帝您身边,方便护卫您,如果哪天长安又乱套了,皇帝您又能投奔谁呢? 说的很好听,实际上就是违抗君命,拒绝皇帝的调派。 得到李茂贞的回复,昭宗简直气疯了,他大发雷霆,恨恨的说: 吾不能孱孱坐受凌弱! 朕不能软弱到坐视藩镇的欺凌而默不作声。 昭宗气的还不只是李茂贞违抗命令,话里话外,他还听出了李茂贞对大唐李氏皇帝的嘲弄。 李茂贞是在笑话本朝的天子(们),无暇他顾,一味逃跑奔命,动辄丢掉国都,避难各地。 其实,李茂贞这话说的没啥问题。 安史之乱时,玄宗出逃。 吐蕃攻陷长安时,代宗出逃。 泾原兵变,德宗出逃。 黄巢起义,僖宗出逃。 朱玫造反,僖宗再逃。 诚然,唐朝的衰败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从安史之乱,到艰难复兴,从藩镇肆虐,到奉天之难,从永贞革新到昙花一现的元和中兴,从宦官当权到南衙北司,再到牛李党争,帝国的顽疾已经深入肌肤骨髓,不是说区区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就能盘活的,何况接下来就是唐末农民大起义呢? 只能说,昭宗是生不逢时,身丁阳九,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也许他会是一个有作为的君王,哪怕把他和僖宗换一下次序,也许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 只是,时光不能倒流,历史不能假设,昭宗终究要承担这一切,为“天子九逃,国都六破”添上属于自己的两笔。 至于李茂贞,风起云涌,飙骇云迅之际,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海立山飞,坼地掀天,要问自己能走到哪一步,不必问,只有天知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