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揭秘:一份报告让希特勒与原子弹说再见 | |
www.wforum.com | 2022-02-08 09:52:51 方亮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
![]() |
![]() |
|
|
|
二战前夕,分别以爱因斯坦和海森堡为首的两批科学家在美国和德国隔着大西洋相互对望着,纳粹的出现让这群初步掌握核裂变技术的学者们过早的分裂为两个阵营。 人类应该打开核武器这个“潘多拉魔盒”吗?同政客和大众相比,物理学家们是最早考虑这个问题的人。而且相比于政客,他们也拥有更多的责任感。爱因斯坦的学生欧・西拉德到达美国后便开始试图在物理学家中间建立一种审查机制,以保证核裂变技术不被用于武力。他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同在美国的海森堡的学生爱德华・泰勒的支持。而海森堡也曾在1939年短暂的远赴重洋来到美国访问,期间他本想同大洋另一边的同行订立一个契约,共同承诺不开发核裂变武器,但未能如愿。 当二战的铁蹄肆虐欧洲时,将美德两国分隔开来的大西洋愈发在两国核物理学家心理上投下阴影,是否应该开发核武器的问题开始被另一个问题所代替:对面的科学家们会为当局开发核武器吗?当这个问题摆上台面时,海森堡已经成为纳粹德国核武器开发项目的负责人。曾努力建立审查机制的西拉德此时已经顾不得先前对整个人类的责任。 既然人类已经分隔为不同阵营并开始相互争斗,那么科学家们便只能择木而栖。西拉德起草了一封信,由爱因斯坦署名后交给了美国总统罗斯福。西拉德在信中敦促美国政府尽快开发核武器,一定要抢在纳粹德国前面。很快,美国的核武器项目启动了。 此时,大洋彼岸的海森堡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所有同盟国的科学家都在与他竞争。但是,忠于祖国的海森堡真的在尽全力为希特勒服务吗? 1942年,二战的烽火正如火如荼地燃烧着,希特勒收到了来自核武器计划负责人海森堡的一份报告。此时,纳粹元首正焦急地盼望着一种超级武器的出现,以期用它来加快战局的发展,它或者是原子弹,或者是V-2导弹。但海森堡在报告里告诉他,原子弹恐怕无法在近期开发出来,尽管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这个结果让希特勒十分失望,于是他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V-2导弹的研究上。原子弹就这样与纳粹德国说再见了。 海森堡真的没有能力开发出原子弹吗?战后,他同一批德国科学家一同被盟军逮捕关押。在一间布满窃听器的房子里,他向其他人讲到,希特勒是个疯子,无论如何不能给他原子弹。然后,他详细讲解了原子弹制造的一些关键技术。 海森堡固然不愿意全力为希特勒服务,但如果对手的原子弹将摧毁德意志民族,那么在爱国主义精神驱使下留在德国的海森堡会坐视不管吗? 尽管是揣测,却符合人类对核武器的纠结心理:人们希望真的实现“无核”,但怎奈敌人已经“有核”。自打科学家们分成阵营,这种纠结就注定了。 (原文有删节) |
|
![]() |
![]() |
阵风夜逃,中将撤职:这仗,巴铁赢在了体系 |
![]() |
中国H-20接近服役 航程只有8500公里? |
![]() |
印巴交火第4天 中国对上俄法以美4国 |
![]() |
戏剧一幕!阵风被歼10压制 印空军中将被免 |
![]() |
数据碾压,实战惨败 苏-30与“枭龙”谁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