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中共外交风云七十年(中):绝处逢生
www.wforum.com | 2021-09-04 06:30:10  江宁知府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反帝反修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相比“单纯”的中美关系,中苏之间的恩怨纠葛,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土地革命时期。

  任何一个一路走来的中共领导人,对于苏联的感情,都是五味杂陈的。

  三十年代上海外滩

  1919年,列宁成立了一个叫共产国际(又称“第三国际”)的组织机构。

  按照最初的设想,共产国际是世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最高指导组织,苏共、中共、越共等都是它下面的“党支部”。

  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也的确是在共产国际资助下成立的。

  从“一大”开始,每逢重要的党组织会议,必须有共产国际代表主持,并报总部备案。

  “一大”、“二大”的很多重要纲领文件,由于早期没有妥善的档案工作,国内都没有保存下来。

  直到五十年代,苏共中央把这些宝贵档案的俄文版原件移交给中国;由编译局译成中文后,那段历史才“重见天日”。

  如果说列宁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多少还带一点“理想主义色彩”,到斯大林时期,共产国际就完全退化成莫斯科控制世界各地共产党的一个“工具”。

  1935年共产国际代表卡。共产国际在斯大林时期的“口碑”急剧下降,尤其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约前后苏联“变色龙”一般的反应,使得欧洲各国共产党在国内大失人心

  三十年代,共产国际在中国力推所谓的“立三路线”。

  这条路线以鼓吹城市工人阶级革命”为目标,频频以卵击石,导致了一次又一次惨烈的牺牲。

  而在井冈山安营扎寨、代表“农村路线”的毛泽东等人,则长期被共产国际视为我党内的“本土派”,屡屡受到打压。

  直到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利用苏德战争期间苏联无暇东顾的空窗,才完成了对组织的“本土化改造”。

  以王明为首的“共产国际派”,从此彻底失势。

  此处不再多言。

  1935年8月,共产国际十执委在莫斯科郊外。前排左二为季米特洛夫(共产国际老大),前排右一为王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建国之后,中苏两国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时期:

  1、1949~1953 斯大林 同盟建立

  2、1953~1957 赫鲁晓夫 蜜月期

  3、1957~1959 赫鲁晓夫 矛盾初现

  4、1959~1961 赫鲁晓夫 走向决裂

  5、1964~1982 勃列日涅夫 短暂缓和、兵戎相见

  (1961年10月苏联召开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中苏正式决裂。这是中国共产党最后一次出席苏共大会。)

  1953年3月,作为“从辈分上”长期压制我党的一块大石头,斯大林撒手去见了马克思(没脸见列宁)。

  此后三年,赫鲁晓夫先后斗倒了贝利亚、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终于登顶苏联最高领导人。

  在地位不稳的年代,赫鲁晓夫视“二当家”中国为他重要的“政治外援”,将斯大林时期抠抠搜搜的对华援助,显著提升了一个档次。

  1949年赫鲁晓夫从乌克兰上调莫斯科。在担任莫斯科党委书记期间,他对全市住房进行大规模改造,解决市内住房危机问题。这种廉价简约的住房被称为“赫鲁晓夫楼”(在中国也非常常见,老式单元房)

  1954年10月1日,中国举办建国五周年庆典。

  一开始,苏联决定由米高扬率团参加。然而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赫鲁晓夫最终决定亲自前往中国。

  此行,赫鲁晓夫力排众议,携带了“超级大礼包”。

  作为回报,此后几年中国积极斡旋匈牙利、波兰和苏联之间的矛盾,并在1957年的“莫斯科政变”中坚定地支持了赫鲁晓夫。

  1957也是中苏的“黄金蜜月期”。

  这一年的11月2日至21日,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大会。

  此次莫斯科盛会,十二个国家的执政党和六十八个共产党(工人党)齐聚一堂,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巅峰之作”。

  也就是在这次大会上,中方当着众多兄弟国家的面,给自己立下了“十五年主要工业指标超过英国”的目标——为“大跃进”埋下伏笔。

  1957年红场阅兵,从“站位”上也能看出当时中国领导人显赫的地位。自这次大会开始,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出现“两个太阳”,为最终的分道扬镳埋下伏笔。

  毛泽东在莫斯科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

  从1958年开始,中苏两国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两个层面的分歧逐渐凸显。

  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矛盾:

  1、争夺社会主义阵营主导权

  2、苏联试图缓和对西方关系

  3、苏联对中国“大跃进”等运动的态度

  4、长波电台与联合舰队

  5、中苏边界问题

  这里无意去探究谁对谁错。

  因为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是一种畸形的交往:党际关系超越国家关系、意识形态超越国家利益。

  正如当时中苏走到一起是“无奈的选择”,最终分道扬镳也是“无奈的选择”。

  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后,中苏曾有过一次“短暂的接触”。

  然而这次接触却以“戏剧性的方式”结尾。

  颇有一些冥冥之中、自有注定的意味——

  国家之间都是很现实的。

  在中苏交恶期间,除阿尔巴尼亚和柬埔寨支持中国外,其余社会主义国家均支持苏联(南斯拉夫和朝鲜持“中立态度”)。

  中国就这样被“空前孤立”。

  而中苏之间的“相逢一笑泯恩仇”,则要到很久之后了。

  1989年,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参考:《钱其琛《外交十记》之“中苏关系正常化”》)

  1969年9月,苏联红军开始在中苏边境大规模集结。

  形势的变化逼迫中国必须做出回应。

  最高层经过研判,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美中矛盾。

  联合“次要矛盾”,反对“主要矛盾”,成了下一阶段中国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

  1969年的珍宝岛冲突将中苏对抗推向高潮。林彪对苏联可能对中国进行战略突袭发布“林副主席第一号令”,全国进入战备状态。珍宝岛事件成为继古巴导弹危机后,又一次爆发全面核战争的重大危机

  黄金十年

  1970年底,为了逼迫北越上谈判桌,美国再次对越战进行了升级。

  这一次,中国的表现非常“耐人寻味”。

  一方面,中国仍明确支持越南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另一方面,中国也开始积极推动对美交往,并邀请尼克松访华。

  尽管周恩来一再向越南领导人表示中国将继续支持越南,但中美的接触仍引起越南的“强烈反弹”。

  从越南的角度,他非常担心自己成为一个“筹码”,被中国“卖掉”。

  尼克松访华正值1972年春节期间。这一年的新春团拜会上,越南驻华使馆人员全体缺席,表示对中美接触的抗议

  推动中美交往是尼克松和基辛格两人的一次“秘密行动”,绕过了主管外交工作、人多口杂的美国国务院。

  1971年7月2日,基辛格以“到越南南方执行调查任务”为名开启了亚洲之行。

  他一路访问了南越、泰国、印度等国,并于7月8日中午抵达巴基斯坦。

  根据公开的行程安排,基辛格下一站的目的地将是巴黎。

  谁都想不到,所有这一切都是“障眼法”,基辛格此行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北京。

  为了使基辛格访华不受干扰,尼克松甚至对其他“局外”的美国高官专门做了迷惑性的工作安排。

  只为保证此行的绝对机密。

  7月9日凌晨5时,对外宣称在巴基斯坦“旅游度假”的基辛格乔装打扮,登上了前一天来到伊斯兰堡的中方波音707专机。

  就这样,基辛格在仅有两名美国特工陪同的情况下,“单刀”赴北京。

  基辛格此次秘密访华,被尼克松代号为“波罗行动”。

  在美国人看来,此行就像700年前马可·波罗造访东方一样,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困难和风险。

  周恩来设宴招待基辛格

  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到1979年中美建交,期间间隔了整整七年的时间。

  这段时间里,中国从战略上已经开始倒向西方,日本、英国等西方阵营里的主要国家也都先后和中国建交。

  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却仍然“曲折”。

  直到1979年,中美两国政局都“尘埃落定”后,这层窗户纸才最终被捅破。

  不同于上一个时期改善中美关系的渐进性,小平同志深知中美关系正常化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最重要的“外部环境”。

  他对改善中美关系有很强烈的“急迫感”。

  在美国人尚犹豫是否要发出正式邀请的时候,中方主动抛出了橄榄枝。

  1978年11月29日,小平同志在接见日本客人的时候,首次向外界公开表达了访美的意愿。

  他是这样说的——

  “访日是我多年的愿望,不过,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到华盛顿去。中美关系正常化了,XXX主席忙,不能访美的时候,我可以访美。”(《参考消息》1978年12月1日)

  在得到中方“关键暗示”后,卡特立即决定邀请小平同志访美,准备以“美中准同盟”的姿态对苏联强硬施压。

  1979年1月28日,小平同志在访美专机上

  小平同志的这次访问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访问美国。

  其意义之重大,和《外交风云七十年:朝花夕拾》一篇中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是等同的——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历史就是这么滑稽。

  三十年前,莫斯科,苏联。

  三十年后,华盛顿,美国。

  对越战争结束后,我们与曾经苏联阵营的“兄弟们”彻底割袍断义。

  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中国终止了对东南亚各国共产党的援助。

  缅共、马共、泰共等在失去援助后,相继放下武器向各国政府投降。

  曾经轰轰烈烈的“世界革命”,就这样告一段落。

  与此同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式拉开,西方的资金技术开始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国。

  中国与西方,进入著名的“黄金十年”时期。

  这十年里,除了对内改革、对外引进西方资金技术,中国还办了很多件“大事”。

  比如:香港回归谈判,收复南沙……

  这些都是在“黄金十年”的大背景下完成的。

  1984年里根访华,将中美关系推向高潮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今天去“复盘”新中国七十年的外交史,在中苏分裂这件事情上,很有可能会得出一个“积极的结论”。

  如果不在六十年代“分手”,我们或许会随着苏联一起,在1991年那个寒风凛冽的冬天沉没。

  尽管这些都是当初所不曾预料到的事情。

  造化弄人。

  把视角再放大一下。

  从十九世纪的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先后尝试了封建帝制下的技术革新、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很多条改良道路。

  均以失败告终。

  1979~1989这“黄金十年”中,中国人完成了最后一次探索。

  在八十年代末风雨飘摇的关口,面对眼前的乱局,很多人再次对1978之后选择的路线产生了“动摇”——会不会又错了?

  于是在“事情”发生五天后,小平同志以中央军委主席的身份召开了一次稳定人心、总结教训的关键会议。

  这篇讲话原稿被收录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第306页。

  面对低沉的士气,小平同志鼓励大家“要总结现在,看到未来。”

  这个“未来”,就是后来“三件小事”中的第一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篇完)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不愧是印度:“擦枪”未走火,军火却自爆
印巴局势紧张加剧 40架歼-35战机马上发货?
欧洲巴铁出现了?曾送来大单求购中国导弹
印巴战火烧旺之际 运-20途中降落巴基斯坦
中俄现分歧!印巴激战8天,普京接莫迪邀请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不愧是印度:“擦枪”未走火,军火却自爆
印巴局势紧张加剧 40架歼-35战机马上发货?
欧洲巴铁出现了?曾送来大单求购中国导弹
印巴战火烧旺之际 运-20途中降落巴基斯坦
中俄现分歧!印巴激战8天,普京接莫迪邀请
埃及疑似变心 被曝转头就买韩国战机?
莫迪下令“坚壁清野” 印度这次动真格了?
如果泽连斯基真袭击阅兵 会发生什么?
印巴若开战,中国将依据协定出兵援巴?
最新054A:搭载“馒头炮” 可起降直-20F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