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秦基伟:麦克阿瑟和我一同到地狱 我能活着回来
www.wforum.com | 2016-11-15 18:09:21  中国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壮举中,涌现出了众多可歌可泣、功勋卓著的高级将领,开国中将、国防部原部长秦基伟上将无疑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

  时值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秦基伟次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参谋长秦天中将,请他讲述其父秦基伟在长征途中,是如何奇迹般地克服了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环境,又是如何与战友们一起战胜了国民党的重兵围堵,最终取得红军长征伟大胜利的传奇故事。

  三次爬雪山、两次过草地

  秦基伟,湖北红安县人,1914年11月出生。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曾任中央军委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原北京军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1955年,秦基伟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97年,秦基伟在北京病逝。

  一代名将秦基伟,走过革命年代的九死一生,荣立无数战功,彪炳青史。虽然他曾指挥千军万马下太行、逐鹿中原、驰骋淮海,更曾血战朝鲜战场,但是,据秦天介绍,父亲向子女讲述自己的戎马一生时,说的比较多的还是长征时期的故事。

  秦基伟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期间,一次出访交流时,他曾掷地有声的对周围人说:“经历过长征的人,比谁都更懂得什么叫军人、什么叫战争。不信你把麦克阿瑟叫过来,我们两人一同到地狱里走一趟,我能活着回来,他未必。两万五千里长征对于中国军人是意志的锤炼,是10个西点军校也培养不出来的。”从这段话中不难发现,秦基伟将军对长征情怀与长征精神的那份坚定与执著。

  秦基伟10岁时,家乡连年灾荒,瘟疫流行,父母先后病逝,成了一个孤儿。1927年,13岁的他,拿起梭标就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1929年8月,还不满15周岁的秦基伟,就来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正式成为红军的一员。

  第一次参加战斗,对手是国民党第二十军郭汝栋的部队,秦基伟由于表现勇敢,被提拔为副班长。后来他对儿孙们讲述,第一次真刀真枪,当时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只是想如何在这次战斗中搞到一支枪。

  战斗打响后,他见老战士趴在土堆上射击,而自己只是拿着一根梭标,就很着急。等到敌人开始撤退,红军发起冲锋时,秦基伟才手持梭标,向敌人冲去,机智勇敢地缴获了一支汉阳造单套筒枪。

  1935年4月,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踏上了漫长的征途。长征途中,秦基伟先后担任过红四方面军补充师师长和梯队长,他带领着战士们三次爬雪山、两次过草地。

  秦基伟曾鲜活地记录下了这段生死难忘的经历:一路艰辛,一路熬煎。再往西南,又遇上个横卧在前进路上的大巴山。当地人说,大巴山,路漫漫,风如刀,雪似箭,寒冷腊月走一遭,十有八九不回还。翻越大巴山,寒风像刀子,雪粒打在脸上当当地响。在山上宿营人挤人搂在一起,胸贴胸都是凉的。白天还稍好些,半夜里狂雪飞舞,人都成了雪人。天亮上路,一清点人数,许多人没有了。

  扒开雪,人都在里面,已经硬了。没有棉衣,没有棉鞋,没有棉被。上山之前,每人发一捆稻草,穿是它,盖也是它。稻草怎么能挡住风雪啊!肚子里没食,心胸里没火,人身上那点体温,狂风一刮,全没了。翻越大巴山,冻死了多少人啊!

  大巴山再冰冷再险峻,也未能熄灭中国红军炽热的信仰以及在信仰下爆发的惊人毅力。秦基伟没有倒下,硬是挺过来了。多年之后,秦基伟谈起这段经历时,他认为是意志救了他,是信念给了他顽强的生命力。当他从死亡线上摆脱后不久,19岁的他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部警卫团的团长。

  展露军事才干的临泽保卫战

  临泽之战,可谓是年轻的秦基伟充分展露军事指挥才干的得意之作。秦基伟指挥西路军总供给部在无后方,且兵力和武器装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成功抵抗了敌人三天三夜的疯狂进攻。河西走廊,1937年1月21日,马家军以五个团的兵力攻打临泽县城,参与此役的马家军,分属马步芳八十二军和马步青骑五军两个系统。

  此时,西路军主力部队已转移,留下掩护的只有一个警卫连的兵力和总部机关的勤杂人员及妇女团的一些女战士。

  秦基伟临危受命担任守城总指挥,他对战士们说:“我秦基伟不死,临泽必在。如果突围,秦某殿后!同志们听我的指挥,就是我的好兄弟姐妹。现在向部队说明白了,我秦基伟打仗有两支枪,一挺机关枪一把手枪,机枪是打敌人的,这手枪嘛,是专门打逃兵的!”秦基伟双手叉腰,高声发问:“大家听清楚了吗?”“听清楚了!”战士们回答得丝毫不含糊。

  次日拂晓,马家军即在马元海指挥下发起猛攻。秦基伟和战士们奋起抵抗,一起血战三天三夜,死守城墙,马家军始终未能攻破。在最后一天的战斗中,秦基伟第二次负伤,四个指头被削伤,他当时毫无觉察,直到最后完成掩护任务,按照方面军总部命令弃城撤退。

  临泽之战是西路军为创立甘、肃二州根据地任务而进行的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秦基伟将军戎马生涯的经典之战。纵观秦基伟长征的脚步,他一路走来,参加过“反围剿”、转战鄂陕川、浴血长征路、风雪祁连山等无数次血与火的残酷战斗。

  众所周知,红军长征结束后,秦基伟在抗日战争时期又率部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反扫荡和大反攻;在解放战争中,他又经历了挺进中原、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两广战役、进军西南;抗美援朝时又主动请缨,上甘岭一战,不仅打出了国威军威,更使他名扬世界。

  长征把人类精神抬高到了新境界

  武警部队参谋长秦天中将虽然有着一位声名显赫的父亲,但是他却像所有战士一样,从最基层的位置起步,从班长、排长成长为后来的团长、副师长,2013年升至国防大学科研部长,直到晋升至如今的武警中将参谋长。

  据秦天介绍,他正在筹划拍一部《向前向前向前》政论片,片中“土地革命”版块生动讲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有一位以色列退休中校武大卫,重走长征路时来到泸定桥,望着滔滔的江水,他沉思了很久,最后摇着头说了一句话:“当时能在那么一个状态下过这座桥的只有两种人,一个是神仙,一个是红军。”秦天专门把这个片段收录进了新片里。

  通过拍摄《向前向前向前》,秦天再次实地感受到了长征的极限。父亲是80年前亲历过长征的老红军,自己又是新时代下的军队将领,秦天对长征故事和长征精神的解读似乎多了一份真切的味道。

  秦天认为,长征是整个人类崇高精神和意志在最高境界的展现,是20世纪影响世界的重大事件之一。在那样一种极致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所做出来的一切都是在向传统的观念以及方方面面的观念进行挑战,包括对人类的信仰和理想究竟能够达到一种什么样境界的考验。“长征不是一次、不是一天也不是一个人。各种生死的挑战、极限战斗的挑战,各种极端困难、极端折磨的挑战,以及心理和生理的挑战,这样的群体能够完成这样一种挑战,可以说把整个人类的精神都抬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长征过后依然需要“不忘初心”

  在《向前向前向前》的开篇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从哪里来、为何而来,我们到哪里去、应怎样去,历史始终在记录着我们的回答。”这其实是秦天一直在思考和感受的一件事,“习近平主席也提过‘我们为什么出发’,所以光是想‘我们从哪里来’还不行,还要想‘我为何而来’。”

  秦天的理解是:关于“从哪里来”,中国共产党是从中华民族快亡国灭种的时候来;关于“为何而来”,中国共产党是为了要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才来;至于“我们到哪里去”,是要到共产主义那里去;至于“应怎样去”,就要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去。秦天认为,这是一对不可分割的问题。

  至于今人还要不要继承长征精神,秦天直言,也许我们今天确实是不需要像当年他们那样去流血牺牲了,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对于共产党人信仰、信念和精神品质的种种考验,比战争年代更复杂、更隐蔽、更经常也更尖锐,我们依然需要“不忘初心”,正如习近平主席讲的,“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这份“不忘初心”包涵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不能忘了共产党的初心。就是共产党成立之初是为了什么,如果忘了这个也就是忘了为什么出发了。秦天进一步阐述道,当时中国共产党不仅仅是要救国救民,更是要带领整个中华民族彻底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民族的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为了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才成立的,如今需要反思现在是否心如始初。秦天注意到,有的人已经不是为了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了,包括一些位高权重的所谓专家学者,公开宣扬资本主义都羞于承认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有的人甚至还公开说“政府如果偏袒穷人就会使社会失去动力,我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替富人说话”,等等,这些乱象都出来了。这还是当时的共产党员吗?很明显已经不是了,所以党的初心不能忘。

  第二个层面是不能忘了共产党人的初心。这是泛指不是特指。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党的理想而抛弃自己的一切,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有370万,这相当于每天都有362位共产党人为革命理想献出生命。放眼世界历史,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践行和坚持自己的初心,付出过如此巨大而惨烈的牺牲。这样的牺牲让秦天不禁思考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救国救民这件事如果不是中国共产党,别人是否干得了?其它党能不能干?秦天说,不站在共产党的立场,客观地来分析,答案是别人真干不了。因为他们从根本上就错了,他们不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以也不可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如果得不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怎么能够成功呢?根本不可能成功。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不是这么一些共产党人,革命能不能够成功?答案也是否定的。

  秦天激动地说:“当然我们到今天是不需要这样的牺牲了,但是这样的牺牲精神我们也不需要了吗?”当时正是靠着这样一种牺牲精神,中国共产党硬是把一个已经徘徊于亡国灭种边缘的民族和国家彻底地改变了命运,直到今天,这都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事件。所以,秦天指出,今天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有若干个大坎要翻,虽然不需要流血牺牲,但是牺牲精神是必须要有的。

  第三个层面是不能忘了自己的初心。秦天认为,现在我们一些共产党员和革命战争年代的共产党人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两者之间虽然没有鸿沟但的确有落差。与那些早已被历史赋予了丰富内容和崇高品质的“共产党人”相比,一些差距是明显的甚至是巨大的。秦天深刻地谈到,共产党员,是组织上入了党的人,而共产党人,是思想上入了党的人。一字之差,品质之别。过去党的力量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那时的共产党员,基本就是共产党人;今天某些地区和领域党的力量之所以受到削弱,就是因为那里共产党员虽然多了,但真正的共产党人却少了。秦天深情地说,面对这样的现实,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该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办?党之兴亡,责在党员。在新的长征路上,就要像习近平主席讲的那样,“全党同志都要自觉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竭尽全力完成党交给的职责和任务,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我们党永远同人民在一起、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子女眼中“铮铮铁骨、寸寸柔肠”的秦基伟

  也许秦基伟本人并不知道,他品格的力量,对儿女们产生了多么至深的影响。秦天回忆起1986年他所在部队将要开赴老山前线时父子间的一次谈话。儿子向父亲表态:“上了前线,我决不会给您和妈妈丢脸。如果遇到意外,我就不能给你们尽孝了。”原以为父亲会说一些安慰的话,没想到父亲却说:“作为一个军人,首先要想到胜利。我打仗打了几十年,经历了多少恶仗、硬仗,你们这个仗算什么!”父亲的这番话当时儿子还有点不理解,后来才真正懂得他的良苦用心。久经沙场的父亲不想在儿子出征前被离愁别绪所影响,而是想用军人的气概激励他,给他战胜敌人的必胜信心和力量。

  秦天的长兄秦卫江,2012年晋升中将军衔,曾任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现任东部战区陆军司令员。秦卫江与秦天两兄弟,尽忠职守,表现优异,不仅践行着父亲对他的谆谆教诲,还在思索着如何在当下继承与发扬长征精神和中国军魂。“我们从小到大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他对我们子女的教育也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拉开架势给我们讲讲长征、讲讲红军。但是我父亲言传身教,我们就看父亲是怎么做人做事的,自然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这也是一种无形中的规范。他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一点一滴的。”父亲对子女的教育,秦天感受到的是无形的力量。

  在秦天看来,父亲秦基伟是一位感情和人格魅力非常丰满的将领。在秦基伟八十大寿时,秦天为父亲写了生日献词,其中包括两句话——“铮铮铁骨、寸寸柔肠”。秦天解释道:“他对敌人、对恶势力从来都是铮铮铁骨,而他对亲人、对战友、对朋友、对子女却真是寸寸柔肠。”秦天从父亲身上不仅看到了老一辈革命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真正的共产党人应该是怎样一位大写的“人”,这个“人”的方方面面都应该很优秀,否则由这么一群人组成的政党也不可能取得天下。

  红军将士在漫漫征途中,不仅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铸就了彪炳千秋的长征精神。一代战将秦基伟正如长征画卷中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事迹与精神不仅传承给了子女,也深深地影响着广大后辈。秦天对长征精神指引当下中国的解读,不仅流露着血脉亲情的赤诚,更承载着一名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军人对国家的无比敬仰与殷切期望。80年光阴匆匆流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神圣之光,还将继续照耀着我们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顺利实现。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重大反转,歼10不要了?印尼敲定阵风大单
阵风折翼 印度翻脸取消74亿美元军购?
印度传来坏消息 日本抢先研究霹雳15残骸
“美国给中国提速了”
关岛雷达停摆 才发现美军唱了半年“空城计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重大反转,歼10不要了?印尼敲定阵风大单
阵风折翼 印度翻脸取消74亿美元军购?
印度传来坏消息 日本抢先研究霹雳15残骸
“美国给中国提速了”
关岛雷达停摆 才发现美军唱了半年“空城计
中国赠送2条潜艇后 孟加拉国却买了6条韩国
歼10能击败“阵风” 是以色列的功劳?
福建舰1天弹射300次 是山东舰的6倍?
玩火力压制?大批东亚武器或已抵达俄前线
印巴刚停火,柬泰边境又打起来了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