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红军长征首场大胜仗 蒋介石一生最大耻辱
www.wforum.com | 2015-11-14 17:28:08  环球旅讯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935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云南扎西境内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红军战略方针。毛泽东提议,利用敌人对红军要北渡长江的判断,出其不意,挥师向东打击战斗力最薄弱的黔军王家烈部,以运动战主动消灭敌人,再渡赤水回师遵义,得到与会人员的赞同。

  2月18日下午2时,红1军团前卫2师抵达赤水河畔,太平渡无敌,红2师迅速控制了渡口两岸。19日,红3军团两个先锋团———红12团和红13团到达赤水河畔二郎滩,征集船只,架设浮桥。二郎滩东岸制高点有黔军两个团把守。红军在渡过了一个营之后,又迅速渡过了后续两个营。尽管这是一个背水阵,但红军渡河之后仍果断地向敌人发动了冲锋。敌人似惊弓之鸟,仓皇逃窜。红军牢牢地控制了二郎滩渡口。至20日,中央红军已全部渡过了赤水河,重新来到了黔北地区。

  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完全出乎敌人的预料。蒋介石急忙命令川军3个旅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抽调遵义及其附近的国民党部队向娄山关、桐梓增援。

  2月24日,红1军团先头团突然进攻桐梓,迫使桐梓之敌退守娄山关。25日下午,红1、红3军团在彭德怀、杨尚昆统一指挥下,以一部兵力从正面牵制敌人,从北向南对娄山关的黔军发动猛攻,经过激战,于当日晚攻占娄山关,余敌仓皇夺路南逃。

  27日,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红1、3军团,遵照中革军委“乘溃敌喘息未定跟追直下遵义,并准备打击援遵的薛(岳)部敌唐、韩两师”的命令,迅速逼到遵义城下,黔军将领王家烈命余部3个团退入遵义守城,另把一个团部署在城外阻击红军前进。

  这时,向遵义增援的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部第93师已进入忠庄铺,第59师也正向忠庄铺开进。王家烈立刻借口到吴奇伟处求救兵,于下午3时带手枪兵一个排跑去忠庄铺。

  27日下午5时,吴奇伟的前部已到忠庄铺,他派100多人至遵义协防。此时城里的守城黔军都是从前线退下来的部队,已经和红军交手多次,子弹平均每枪还剩下10颗。但他们仍然拒绝“中央军”入城。在吴奇伟的严厉命令下,虽让“中央军”入城,黔军仍坚持各自防守、互不干涉。

  红3军团主力抵达遵义城下后,立即发起了猛攻,国民党守军稍作抵抗后弃城向南溃逃。2月27日深夜,红军再次占领遵义,并于28日晨控制了城南的红花岗、老鸦山一线高地。

  此时,吴奇伟对于是否反攻遵义举棋不定,于是召集师、团长开会,商议对策。会上,各位“中央军”将领都认为只要发动攻势,红军就会撤离遵义,因而一致主张攻击。吴奇伟听后当即决定向遵义进行反攻。28日上午8时当王家烈赶到时,会议已经开完,吴奇伟仅告诉王家烈:“现有两师兵力足够反攻。”上午10时,吴奇伟部两师全员到达,随即开始进攻。经过6小时的激烈战斗,红军阵地丝毫没有被攻克的迹象,吴奇伟却得到报告说,红军两支部队向他的指挥所迅速袭来。这一出敌意外的打击,让王家烈、吴奇伟仓皇逃走。前方的国民党两师闻讯后立即溃败,红1军团主力乘胜追击,一支部队插至乌江北岸,切断国民党军的退路。吴奇伟急令在江南的一师国民党军过江救援,但该师师长却回答:江北已经兵败如山倒,救援已经没有意义,巩固江南阵地才是当务之急。当红军追至乌江边时,已逃过江的吴奇伟竟下令砍断浮桥,落在后面的1800名敌军因无路可逃被红军缴械。

  红军在5天之内连下桐梓、娄山关、遵义,击溃和歼灭敌两个师又8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的最大胜利。此役毙伤敌2400余人,俘敌3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长征开始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士气大振。蒋介石称此战为“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涡扇发动机成全球导弹心脏 美俄乌都要
谁是内鬼?伊朗革命卫队已遭灭顶
奇迹!朝鲜事故舰修复成功再次下水
052D降格成护卫舰?暗示下一代通驱吨位激增
中国央视近距曝光枭龙最新型号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涡扇发动机成全球导弹心脏 美俄乌都要
谁是内鬼?伊朗革命卫队已遭灭顶
奇迹!朝鲜事故舰修复成功再次下水
052D降格成护卫舰?暗示下一代通驱吨位激增
中国央视近距曝光枭龙最新型号
福建舰与郦道元舰同框 或将有若干次的海试
6名核心人物被定点清除 伊朗为何防不住?
伊朗再遭重创!它为何连核专家都保不住?
俄军火药厂成废墟 200种弹药链全面崩断
中国对美国留了这一手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