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图文)胡耀邦下台后 拒绝与邓小平打桥牌
www.wforum.com | 2014-12-19 04:56:31  《炎黄春秋》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984年6月,胡耀邦与邓小平等在“运筹与健康”老同志桥牌邀请赛上切磋技艺

  胡耀邦去世前的最后一段日子,是在思想极度郁闷的状态下度过的。一是对“生活会”上的许多不实之词和无理责难,感到不公平、不公正。二是对当时的时局感到忧心忡忡,政治、经济形势严峻,社会动荡,人心不稳。三是先后得了两场病,身体衰弱,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体重不断下降。而更为苦恼的是,虽然保留了他的政治局委员,却不给他任何实际工作。凡是比较了解胡耀邦的人都知道,他是以工作为生命的,只要能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事情,他的生命之花就会绽放,什么思想的苦恼、身体的病痛都会抛到九霄云外。而一旦失去了工作,他的生命之花就将枯萎、凋谢。同时,胡耀邦又是一个历史感、时代感、责任感、使命感很强的人,他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他的脑子几乎永不停顿地思考着各种为国为民、利国利民的问题。现在心还在跳动,脑子也没有停歇,思想的闸门无法关闭,可话不能说,意不能达,教他怎么不憋闷?

  工作就是生命不善排遣愁闲

  为了排遣这种郁闷和愁闲,他每天除了读读书、看看文件、写写字、会会客之外,就是打桥牌。自从在长沙生了一场大病,到南宁后就很少出去参观、游览。一般是上午读书、看文件,下午玩牌。耀邦是个最不善于排遣烦闷的人。他没有多少业余爱好,基本上不看戏、看电影,看电影就看一些科教片,为的是了解科技发展成果,增加科技知识。对戏曲也只是翻阅一些着名的剧本,以吸取其中精彩的情节、典故和文词,用来生动地说明某些现实问题。他偶尔也逛逛商店,目的是了解市场情况,但从不买东西,因为他根本不会用钱。他的全部工资和全部家用一直都是由勤务员管理,自己从未花过一分钱,也不认识人民币。记得在“文革”期间,秘书、警卫员都撤销了,我去看他(刚“解放”回北京),他从街上回来,买了一包米花糖,像小孩似的天真地笑着对我说,我买了一包芝麻糖,你尝尝。他把米花糖当成了芝麻糖,还为自己会买东西感到有些得意。大约是1958年,我曾陪他逛过一次王府井,他饶有兴趣地一个商店一个商店参观,回来后还对我说,逛逛市场,看看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也是一件令人开心和高兴的事。这说明他不是不喜欢逛市场,而是没有那么多闲暇的时间。他偶尔也去划划船,那是在完成一件满意的任务之后,他要高兴高兴。他对划船也是很有兴致的,但他没有那么多的空闲,他不愿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这些事情上。他有读不完的书,看不完的文件,思考不完的问题,还要走遍全国所有的县,作调查研究。

  正因为耀邦几乎把全部生活都关注在工作和事业上,他没有多少儿女情长,也无暇顾及天伦之乐。他的老母亲同他住在前后院,有时颤巍巍地从前院走到后面他的屋子(办公室、书房兼卧室),想和他说说话,他总是很快就把她打发走。耀邦对老母亲很有感情,“文革”他被关在“牛棚”时,老母亲突发心脏病去世,他回家后痛心疾首,大哭不已。他夫人李昭,一直担任北京市纺织局的领导,工作忙,任务重,平常吃住都在机关,一般每周只回家两次,而且是头天晚上回来,第二天一早就走。他俩在战争年代就是聚少离多。“文革”期间,耀邦关“牛棚”、下“干校”,李昭受审查,更是彼此隔绝,不能相顾。几个孩子一直由外婆(李昭的母亲)照顾。耀邦根本无暇顾及他们。只是在“文革”他赋闲在家时,正好喜添孙女,才难得有空抱抱孙女,同孙女亲热亲热、逗逗乐,以消除愁闷,享受这不易的天伦之乐。粉碎“四人帮”他复出之后,就又全身心扑在工作上,特别是担任党中央主席和总书记后,更是夙夜匪懈,宵衣旰食,住在中南海勤政殿,很少回家。正是由于这种长期的工作、生活习惯,在当他受到挫折、打击和伤害后,不愿意也不习惯把痛苦同家人倾吐,愁苦不易抒发,郁闷难以释放。胡耀邦又是个极其率真的人,他耿直、善良、厚道,胸无城府,没有心计,不懂韬晦,不会权变,常常是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不加掩饰。正因如此,他难于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不善于在逆境中保护和调整自己。这显示了他光明磊落、宁折不弯的伟大人格,但也酿成了他皎皎易污、桡桡易折的人生悲剧。

  打桥牌见性格

  如果说耀邦有什么业余爱好的话,那就是打桥牌。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经常陪邓小平打桥牌。据说他们谁输了,还要在脸上挂纸条,甚至钻桌子。我在他那里工作时,出差在火车上、工作任务完成后,只要有条件(必须四个人),就要打桥牌。1958年在江西瑞金召开共青团四省百县会议,会议结束那天,我们连夜赶写通讯报道,准备第二天见报。那次会议开得很成功,大家都很高兴。通讯稿写好后,已过半夜。耀邦和我们都感到了完成任务后的轻松。这时他不是去睡觉,而是提议打桥牌,直打到天亮。吃完早饭后,就驱车奔赴南昌,然后坐在车上睡觉。我曾多次陪他打过桥牌。“文革”后期,他“解放”后,赋闲在家时,生病在305医院住院时;从总书记岗位下来后,1987年在天津休养时;1988年在长沙休养时;1989年在南宁休养时;从南宁回到北京后,也还不时打电话找我去家里打牌。他的二儿媳王杨子也会打桥牌,在北京常是杨子和他的兄弟,我和耀邦四人对阵。他性子较急,一副牌没打好或输了,他就着急。这时只有杨子能据情据理说服和宽慰他。

  在天津时,他把团中央几个会打桥牌的同志轮流找去,与他做搭档,同天津市桥牌协会的同志打牌。人家是专业牌手,我们当然打不过他们,他输了就着急。后来工作人员告诉我,说冯若赐怕他老输急坏了身子,就事先做好一些牌,因此他在同冯若赐搭档时就赢得多些。可他不知道,还高兴地对周围的人说,冯若赐的牌打得比较好。在南宁,由自治区桥协主席何忌陪他打牌。何忌是个老同志,在延安时期就担任建委主任,延安大礼堂就是他负责修建的。建国后在广西长期担任建委主任,离休后任桥协主席。这位老同志虽然已届耄耋之年,但思想比较活跃,观念比较开放,他对耀邦十分敬佩。2007年他出了本诗文集,其中收入了一篇短文,说毛泽东想学唐宗宋祖,但却没有唐宗宋祖的气度;胡耀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后被当局发现,责令他把文集收回。最终还是将这篇短文撤去,才让重新发行。

  耀邦在任总书记期间,他的桥牌搭档主要是聂卫平。他曾对我说,聂的牌打得很好,记忆力也很强。中央领导人打牌,在叫完牌坐庄时,都要交换看对方的牌。有时由耀邦坐庄,聂看一眼他的牌后就全记住了,然后在关键处由聂指点他打牌。耀邦说自己叫牌比较好,聂坐庄打牌比他强。另外他还赞赏聂的为人。他下台后,不想连累别人,也不找聂打牌了,但聂还照常来看他,耀邦很感谢,但要他不要再来了。聂说没什么,我们不就是打桥牌的关系吗?

  在长沙和南宁时,耀邦一般每天上午看文件,下午或晚上打桥牌。电视节目除看新闻外,主要看体育频道,特别爱看足球比赛。记得当时正在举行世界杯足球赛,他几乎天天要看。这就不由使我想起1957年在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时,苏联共青团请他去观看由苏联和另一国举行的足球决赛,还没看完他就不耐烦,提前退场。苏陪同人员无可奈何,但在回住所的路上,汽车里一直广播着比赛实况,当听到苏联队最后取得胜利时,车队停了下来,所有苏联陪同人员都下车互相热烈拥抱庆贺。当时我们看了还难以理解,觉得有些好笑。可现在耀邦自己也变成了足球迷。其实这就是他的性格,他是一个特别争强好胜、不愿服输的人,因此很欣赏竞技运动,而且就是要赢,不能输。他爱好打桥牌,有时也打打麻将,下下象棋。谁跟他下棋,他要不赢是绝不罢休的。1958年武昌会议和1959年上海会议期间,休息时,他和陶铸等几位领导同志就在一起打麻将,并都不服输,每次打牌结束,胜负成绩,都要留下“纪要”。他打桥牌也是不取胜不甘心,因此有时就难免急躁冒进。在长沙有一副牌,成功作成了小满贯,他高兴得像个小孩一样,可实际这是一副冒叫的牌。有人说,冒险后得到的胜利,才是最令人难忘的。

  在他担任总书记期间,中国桥协每年年终都举行一次中央一些领导人参加的“运筹和健康”桥牌赛,小平同志和他每年都参加,而且轮流名列冠军。就在他下台前的年终那次桥牌赛,他对自己即将被免职下台的前途和命运竟毫不知觉,还兴高采烈地对周围的人说,今年该是我的冠军了吧!就在这次桥牌赛后不久,中央召开了批评他的“生活会”,他被迫辞去了总书记的职务。

  “生活会”之后,小平同志还曾找他去打桥牌。头一次他不好拒绝,但可想而知,那时他同小平打牌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滋味。后来小平再找他时,他就托词推谢了。

  最后墨宝抒发心声

  除了打桥牌,那段时间,他就是作诗和写字。1988年他写了不少诗,主要是题赠知交故旧、亲朋好友的。他的诗立意新,格调高,有韵味,但请教专家,说不合格律,因此后来也就不写了。写字是他休息的一种方式。在南宁,小客厅里就设有一张案桌,上面铺着宣纸,摆着毛笔、砚台和墨汁,准备他随时挥毫写字。

  1989年3月12日,也就是离开南宁回北京的头一天,我正在西园饭店房间编审《刘少奇研究论文集》的稿子,齐东然参谋忽然来叫我,说有事情,要我马上到耀邦同志那里去。我跑过去一看,屋子里围着许多人,原来是西园饭店的经理正在请耀邦为饭店写几个字。本来,耀邦已谢绝给任何人题字。他对一些老同志、老干部、很亲近的朋友知交要求写字,甚至有的同志把宣纸送来了,他都很风趣地说:等二十年以后我再给你写,现在我的字写得不好。但对西园饭店的职工他无法拒绝,他曾几次住在这里,同他们朝夕相处。他是为了感谢他们,为了感谢西园饭店上上下下为他服务、和他相处了几个月的普普通通的人们。耀邦铺开了宣纸,手握毛笔,正在征求大家写几个什么字,大家都一下想不出好词来,就来找我。可我因为没有思想准备,一下也无言以对,同时觉得耀邦写的话,过于俗套和一般化也不行。我想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当时就被自己否定了。经过几分钟的沉默,最后还是按齐参谋的意见写了“第一流服务”几个字。当时,我真觉得自己怎么那么不中用,平常还有那么点“才思敏捷”的味道,这当着众人竟瞠目结舌了。后来忽然想到“宾至如归”几个字,觉得是否比“第一流服务”好一点,但现在想起来也不一定。

  这时,耀邦写字的意兴正浓,他要勤务员小杜再拿宣纸,说我再写两幅。接着他就写了两首诗。一首是唐诗,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另一首是他赠萧克将军的诗:“寂寞沙场百战身,青史盛传李广名。夜读将军罗霄曲,清香伴我到天明。”第一首他未落款,写完第二首,我请他落了款,并写上己巳年春,还是专门到日历上查的。第一首上的“度”字,我说缺了一点,他又重写了一遍。我当时觉得这两幅字写得都很好,他自己也满意。我感觉到他想把这两幅字送给我,因为前不久在长沙时,我曾经请耀邦为我写几个字,他也答应过,说等我的字练好些再给你写。于是,我就大胆提出想要这两幅字,他笑着说,你看着好就拿去作纪念吧。

  当时,他兴致很好,西苑饭店的一位服务员把耀邦留下的一套广西画册拿了来,大致有四五十本,请他签名。他一本一本都给签上了。我对那位服务员开玩笑说:你这次是大丰收了。这位服务员说:我要作为永久的纪念。

  在前一天,区党委钟家佐秘书长拿来一个签字簿,请耀邦题字。他对我说:我本来是不给人题词的,人家拿了本子来,在本子上写几个字和写条幅还不一样,而且听说钟的字写得也不错,我给他写了老子的一句话,你看怎么样?于是,我们俩走到隔壁的书桌上,打开题字簿,看见上面写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录老子语应钟家佐同志。胡耀邦一九八九年三月”。

  我觉得字写得很好,但对题词的内容一时还不理解。他说:回头你们把这个本子交给钟。下来后,我琢磨耀邦写的老子这句话,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

  胡耀邦是“以身许国”的人,他曾题写林则徐的诗“苟利国家生死以”以明志。从被迫辞职前后到突发心脏病去世,即使身处逆境,他也从不考虑个人的安危得失,一心一意关注国家的兴衰,人民的祸福,改革的成败。其天真无邪,几乎达到不近情理的程度,令人感叹不已。

  十三大前,邓小平找他谈老人退休安排,他对自己不再担任总书记,毫不介意,并对邓小平、陈云等老人退下来,感到由衷高兴,认为这是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好事。

  准备十三大,人事安排和体制改革,不让他插手,他也毫不介意,仍尽心竭力为抓好落实六中全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决议、考虑起草十三大政治报告、处理好学生闹事而日夜操劳。

  当赵紫阳得知邓小平对他反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很有意见,劝他找邓作个交代,他坦然应对,并不在乎。

  在外面传出一些对他不利的言论,胡启立把这些传言告诉他时,他不仅不以为然,还批评了胡启立。

  他在中央“生活会”上被迫作检讨时,为了保护为改革开放立下汗马功劳的大批干部,宁可自己受委屈,大包大揽,承担了不应有的“罪责”。

  对在“生活会”上所受到的不公正的指责和批评,他希望中央能做出一个正式和公正的结论。他认为,对个人来说,有没有这样一个结论也无所谓,但这样对待一个党的总书记,违背党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利于维系党心、民心。

  对自己,他无私无我;对国家、对人民,他赤胆忠心。

  1988年,由于闯物价改革关,引起通货膨胀,物价居高不下,人心惶惶,耀邦虽已赋闲在家,但忧心忡忡。李昭告诉我:那段时间,耀邦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成天发呆,发愁,不说话。他对当时的形势很是忧虑,先后与三位政治局委员谈到,要关心老百姓的日子呵!

  对一味强调安定团结,忽视实事求是,他深感不安。他认为,改革开放,安定团结自然重要,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重要。像这样继续伤害知识分子,如何求得安定团结?学生总是比较激进的,对学生闹事,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看法,采取不恰当的处理方针,我们将担负历史责任。还是应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

  那段时间,苏联、东欧风云变幻,耀邦思想很不平静。他认为,苏联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像一股巨浪将堤坝冲开了一个大缺口。波兰的圆桌会议、议会选举、总统制;匈牙利的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东德承认反对派“新论坛”为合法,开放东、西柏林边界,这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对社会主义国家冲击很大。民主是世界性的潮流,势不可当。我们如何正确、妥善面对,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难题。

  当时耀邦认为,今后自己是四个字:安度晚年。是否能安?有两条:一是自己已经70多岁,自然规律,不行了。二是希望党好起来,但是否可能?他很担心。他说:“个人事小,全局堪忧。”

  这就是在南宁题词时的胡耀邦,就是无私无我“无身”的胡耀邦,就是为国为民“为天下”的胡耀邦。

  我不知道耀邦从南宁回到北京后又写字题词没有?但这幅题词至少是他去世前给我们留下的最后墨宝之一,也是他在去世前所抒发的出自肺腑、意味深长的重要心声。(作者刘崇文,原胡耀邦政治秘书。原题为《胡耀邦最后的日子》。)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涡扇发动机成全球导弹心脏 美俄乌都要
谁是内鬼?伊朗革命卫队已遭灭顶
奇迹!朝鲜事故舰修复成功再次下水
052D降格成护卫舰?暗示下一代通驱吨位激增
福建舰与郦道元舰同框 或将有若干次的海试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涡扇发动机成全球导弹心脏 美俄乌都要
谁是内鬼?伊朗革命卫队已遭灭顶
奇迹!朝鲜事故舰修复成功再次下水
052D降格成护卫舰?暗示下一代通驱吨位激增
中国央视近距曝光枭龙最新型号
福建舰与郦道元舰同框 或将有若干次的海试
6名核心人物被定点清除 伊朗为何防不住?
伊朗再遭重创!它为何连核专家都保不住?
俄军火药厂成废墟 200种弹药链全面崩断
中国对美国留了这一手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