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论坛网 > 史海钩沉 > 正文  
历史转折:邓小平如何打开拨乱反正的突破口?
www.wforum.com | 2014-08-19 01:08:01  世界军事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1977年4月28日,邓小平、卓琳夫妇祝贺叶剑英80岁寿辰。
 
1977年4月28日,邓小平、卓琳夫妇祝贺叶剑英80岁寿辰。

  转折时代

  三联生活周刊:1976年毛泽东去世,随后粉碎“四人帮”,十年“文革”结束。中国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程中原:毛泽东去世后,中国出现一个契机,就是下一步怎么走?由谁来掌权当政?走什么路线?

  群众都希望出现一个好的局面,而不是继续混乱下去。当时群众不太知道什么是“四人帮”,但是对江青都没有好感。特别是在“文革”中,以及周总理、毛主席逝世后,江青的表现太猖狂太不得体。周恩来去世时大家都很悲痛,江青默哀时不脱帽,大家都非常不满意。毛主席去世后,她的表现也不是应该表现出来的沉痛的样子。江青的公众形象与群众的心理期待是背道而驰的。

  于是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的复出问题就摆到台面上了。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结果,当时全国全党都希望他出来主持工作。因为他是因反对“四人帮”被打压下去的,尤其是经过了“四五运动”以后,群众呼声很高。

  从党内看,粉碎“四人帮”的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与邓小平都是老战友,而且他们觉得只有邓小平才有能力来领导整个国家。这是长期自然形成的信任和威望,特别是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很快就把全国的局面扭转过来,他的整顿深入人心,所以叶剑英、李先念一开始就提出来要让邓小平出来继续工作。

  三联生活周刊:实际上,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并没有马上实现。

  程中原:怎样对待邓小平的复出?当时可供选择的办法有三种:第一是邓小平马上复出;第二是尽快复出;第三是等一等,条件成熟再解决。作为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华国锋采取的是第三种办法。用他的话说,要做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当时公开的提法,还是集中批“四人帮”,“连带批邓”。在内部,则采取措施,逐步恢复了邓小平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华国锋认为,邓小平的复出时机还不成熟,如果打倒“四人帮”就马上提出解决邓小平的问题会引起混乱。别人会说,为邓小平翻案是不是继承毛主席遗志?

  华国锋拖延了邓小平复出的时间,同时也为他的复出做了一些准备。邓小平一家搬到了西山中央军委疗养地,华国锋主编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也改变了对邓小平的处理方针。毛泽东称赞邓小平的地方有十几处,原来全部删除,现在一概保留不删。1977年,华国锋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将邓小平致中央的两封信转发至县团级。实际上向全党通报了邓小平即将复出的信息。7月17日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13天以后,邓小平就在工人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正式亮相。

  三联生活周刊:邓小平为什么会选择主管教育和科研?

  程中原: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得到了很多干部的支持,中央让他管理外事。他用了低调的姿态推辞,提出还是分管教育和科技,“做你们的后勤部长”。

  一方面,教育和科研对国家发展确实很重要;另一方面,我分析他低调复出的原因可能有两点。首先表示自己的复出并不会威胁到华国锋的权力,从而避免复出的阻力;其次是性格因素,他要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从性格因素来讲,有这么一个情结,所以他复出以后提出一个口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之前“科技是生产力”已经被毛泽东批判,而他复出后还要继续强调。

  三联生活周刊:他复出后第一项大动作就是恢复高考。

  程中原:邓小平恢复工作之前,同王震、邓力群谈话就说到,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到重点中学和大学。他在1977年8月8日科学与教育座谈会结束时就明确指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恢复高考是邓小平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影响到千家万户,很多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因此而改变命运。

  在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改革措施中还有一项是办重点学校。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只能先集中财力、人力,先办好一批重点学校,培养一批人才。

  三联生活周刊:1977年的复出与1975年的复出,局面已经不一样了。

  程中原:1975年整顿,邓小平只能进行局部的拨乱反正。1977年他所要做的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使用的理论武器是毛泽东的“实事求是”。

  邓小平当时很困难,一方面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另一方面又要纠正毛泽东的错误。他搞拨乱反正区分了三种情况:毛泽东做得对的,继承下来加以发展;做得对而没有做完的,继续做完做好;做错了,予以纠正。

  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先后提出“准确、完整”、“思想体系”、“科学原理”、“科学体系”等表述。他明确指出,个别不确定的论断、种种失误,不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这样,他就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分开、剥离开,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革命时代,邓小平从在中央苏区时就被认为是“毛派”而受到打击,他是真心实意敬佩和拥护毛泽东的,也是相信毛泽东思想的。

1978年9月14日,邓小平视察大庆油田。

  中国向何处去

  三联生活周刊:邓小平当时对中国未来之路是怎么设想的?高层的思想有没有分歧和矛盾?

  程中原:邓小平的想法,中国不能走老路和邪路,要闯出一条新路,杀出一条血路。

  当时中国的领导层在执政思想上存在很大的矛盾,关于“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在高层里,中国未来路径的争论和思考一直存在。多数人还是想按照“文革”前的老路走,认为应该走回老路的人,例如华国锋,提出来了要坚持“两个凡是”的思想。其他人的深层次思想,也还是认为要进行所谓拨乱反正,即拨“文化大革命”之反,回到原来毛主席说的路上去。他们之中最先进的思想,也就是回到中共“八大”的路上。

  而邓小平觉得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走老路无法改变面貌,不能适应世界的潮流。而他提出的改革开放思想,在当时被某些人认为是邪路。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每一件事情上,都会产生矛盾。这个矛盾也不仅仅是华国锋自己的问题,而是当时形成的思维定式。

  三联生活周刊:所以冲破“两个凡是”,邓小平在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程中原:1977、1978年,中国处于转折时期,思想问题整体还是走在老路上。但是大家对于毛泽东时代的贫穷和平均主义,特别是贫穷,是不满意的。由于一直以来,高举毛泽东的旗帜是人们的共识,毛主席语录深入人心。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深重的国家,直接否定毛泽东的做法是不行的。

  于是,“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的讨论,给了邓小平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也给中国一个把思想革命进行到底的机会。邓小平抓住了这个机会,是非常聪明的做法。

  1977年《人民日报》发出了“二七社论”,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泽东说的都是对的,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必须坚决执行)。这个社论立刻引起了邓小平和另一些高层领导的注意。邓小平在这年4月写给中央的信中提出,运用毛泽东思想要准确、完整,5月同王震、邓力群的谈话中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1977年9月,毛泽东逝世一周年时,《人民日报》发表陈云、聂荣臻、徐向前的纪念文章,强调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1978年1月和3月,《人民日报》发表了讲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文章,不过没什么影响。

  这时“实事求是”同“两个凡是”虽然还没有正面交锋,但邓小平等领导同志已经认识到,必须用“实事求是”战胜“两个凡是”。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引发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汪东兴当时是党中央副主席,管宣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他说,这篇文章理论上是荒谬的,思想上是反动的,行动上是砍旗的,还说那是“丢刀子”。中宣部、《红旗》杂志都采取压制态度,批得很厉害。

(0)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分享到: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
查看更多
实用资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涡扇发动机成全球导弹心脏 美俄乌都要
谁是内鬼?伊朗革命卫队已遭灭顶
奇迹!朝鲜事故舰修复成功再次下水
052D降格成护卫舰?暗示下一代通驱吨位激增
中国央视近距曝光枭龙最新型号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中国涡扇发动机成全球导弹心脏 美俄乌都要
谁是内鬼?伊朗革命卫队已遭灭顶
奇迹!朝鲜事故舰修复成功再次下水
052D降格成护卫舰?暗示下一代通驱吨位激增
中国央视近距曝光枭龙最新型号
福建舰与郦道元舰同框 或将有若干次的海试
6名核心人物被定点清除 伊朗为何防不住?
伊朗再遭重创!它为何连核专家都保不住?
俄军火药厂成废墟 200种弹药链全面崩断
中国对美国留了这一手
热门专题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Jobs. Contact us. Privacy Policy. Copyright (C) 1998-2025. Wforum.COM. All Rights Reserved.